80岁老人对陈式太极拳的体悟.doc
《80岁老人对陈式太极拳的体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岁老人对陈式太极拳的体悟.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 太 极 拳 的 体 悟 安徽 苏周 2011年8月一、自序我于1986年去河南開封黄河水利学校干训处进修,荣幸地拜该校教师全广兴老师为师,全老师是陈照丕大师的弟子,教我陈式太极拳(老架)及推手,他是我走进太极拳殿堂的启蒙老师和指路人,他还指引我去河南大学从孙叔荣老师练形意八卦,博采众长,受益匪浅。1988年秋全广兴老师去世,经师伯陈克森引荐,在太极拳名师陈正雷老师的门下习拳至今,1996年12月在温县陈家沟正式拜陈正雷老师为师,成为陈门的入门弟子。为继承弘扬陈氏太极拳,不辜负两位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决心苦练拳架,经过几个寒暑,自以为套路练得差不多了,找了个机会去平顶山武校,恳请陈老师给我的拳
2、架单独进行辅导和点拨,当陈老师看完我演练的老架一路拳架后,很严肃地对我说:“练了几年现在还都是散哩。”陈老师这席话像盆凉水浇在我的头上,使我大吃一惊,辛辛苦苦练了几年的拳还不成型,都是散的,怎么才算不散呢?动作怎么才能协调呢?有了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促使我更加发奋深入研究,直到搞明白为止。这席话也让我更加清醒了,练拳不能蛮练,得用脑子练,说明我练拳仅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还没整了解太极拳的精华。因此下定决心不骄不躁从头再来,一定解决好拳散的问题。后来又有几次到师傅那里纠正动作,师傅说我僵劲、拙力仍然太大,当教打发力时,老师用手推,掰我的两胯,掰也掰不动,可见我练拳时的僵劲拙力多大,老师要求我先好好研
3、练放松,我对放松问题的理解就是模模糊糊,甚至是一窃不通。评定拳架练的好不好有个准则:“快而不乱,慢而不散,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这四句话很经典。只有先消化了它才能入门,才可能进一步去探索,领悟太极拳的真谛。练拳首先要去掉身上的僵劲、拙力。放松问题成为每个习拳者必须先闯的第一道难关,使内劲由松入柔,再由柔变成能支撑八面的混元劲。如果放松问题逐渐解决,以下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才能相应地建立起来,丹田内气慢慢的充沛起来了,太极功力才会逐渐提升。一分松一层功。关于如何放松,松哪些部位,松到什么程度,二十多年来我根据放松的作用,总结出20多个有关放松问题的表述,对练好拳架、提升太极功夫会有点帮助,现将它
4、整理成文字,但愿能对丰富太极文化有点积极作用!练习陈氏太极拳二十多年,虽然搞懂了一些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但仍不够全面,与陈老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尤其对普及太极拳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够,亟待继续努力,与师兄弟们的进步和成就相比落后了、务必奋进赶上,才能不辜负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的责任和义务。二、 练拳先要学会放松练套路首先要学会放松,形体不能放松,动作就不会协调,动作不协调练的拳架肯定是散的。不会放松就不会有内气,松的不好内劲质量也不可能提高。对于20多个松,将其归纳成七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述。1、心意松,松静陈氏太极拳采纳了道家练功的理念和方术,并融于套路拳架之中,所以太极拳是以意念为主导,练内气为
5、中心,练套路为手段的一种有氧运动。她是同时进行练意、练气、练形,并以练内气为目的的一个拳种,太极拳以意导气,气催行达,从而使意、气、形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心意松是练太极内功的必备条件,不会意清心净难以真正的练意,更谈不上养心。因为情志可影响放松,情绪也影响气血的循环与流通。故而静养心神是大道。中医认为“心有所忆为之意”。用现代用语就是大脑有所想有思维活动了,这就是意的概念。初学拳者心意一时很难入静,师傅教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我要练拳了,其他需要思考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不想了”。这样的暗示非常重要也很有效,能迅速使心神意念松静下来,心神可专注地练拳。心净是排除思想杂念、排除
6、环境干扰、精神集中练拳的必备条件,所以陈老师提出“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前提”。“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松静才能有利收敛内气,静养灵根,气养神。”练久了就不需再暗示,一个起势就可完全进入松静状态。意和气是密不可分的,意和气要贯串到拳架中,渗透到骨缝里。当人的心意高度寂静的时候,即使练拳也可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个充足气的大气球,有了这样的感知,练拳者就进入了绝妙的太极境界。只有心净意清,才能用意来练拳,(用意是指有意与无意之间),用脑子想着套路动作的变化,想着肢体的放松并管着导引吐纳,用意才能感知内气在体内流动的顺畅程度,才能体悟到肌肉群、骨骼运动时是否轻灵圆活,才能明了动作的误差还有多大,心净才会
7、身明。但练心意的松静还仅是手段,目的是要让意念在练功、练拳时发挥主导作用,用意念把丹田气调动起来,使内气真正发挥动力作用,用内气去催动形体变化,故这样的练拳方式可概括为意动、气随、行达。或是以意导气,气催行达。内外兼修。练拳时一定要以意为主,气、形为辅;在气则滞,在形则僵,在意则顺。中医经络学指出用阳气贯通督脉,用阴气贯通任脉,(行气时需用意不用力) ,内气打通督任二脉就打通了小周天。对养生,技击都很有意义!有了小周天的基础,再练大周天功。就可进入更高的境界状态。2松柔、松沉这两个松法为众多太极名家所强调,重视,其内涵也是叙述得最多最细的,可见其重要性。盘拳时要求身体内外尽量放松,在心意引导下
8、躯体的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群、韧带、皮肤处处应放松,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该放松的地方,无一不在放松。放松才能去僵拙之力,才能松柔。老子推崇“上善若水”,太极拳的松柔也要像水那样,把水存放在方的容器里,水呈方形,若把水放在球罐里它就变成球状,它毫无顶撞之意。随曲就伸。世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不与万物相争,世上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各种缝隙中去,能渗透到最为坚硬的物质里面去,所以有极柔软才能极坚刚之说。太极拳的松柔,从外形方面要求既柔顺而又不失中正。从内劲方面分析,柔的无力或过多就容易丢劲出界,柔少了则犯顶劲,松柔要恰到好处,柔的无力或过多就容易丢劲出界,柔少了则犯顶劲,松柔要恰到好处。练拳都要
9、先从松柔入手,去掉拙力和僵力,化僵为柔,积柔而成混元劲,这样的内劲就是刚柔相济。手和腿运动时能走圆圈动作才会轻柔。柔劲和掤劲是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从养生角度分析,坚刚过度难养气血;从技击角度分析松的没有一点掤劲,难以长功。技击过程中要求不丢不顶,轻柔了才能不丢不顶。不会松柔就不会“柔化落空”。 所以放松也有“度”。 若把对方的劲力比作为风力,则自己的劲就可比作为水,风静时水也平静如镜,兴风时水随之而作成浪,(浪既可卷物也可击物)风力若变成龙卷风、台风,水也会咆哮怒吼变成巨浪或海啸。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兴风作浪,都是水随风而动,水借风力进行卷带击打,这也是老子“顺势而为”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得到充分的
10、运用,也是作为练松柔劲的基本要领和要求。松沉即放松下沉的意思,松沉的练法分两部分来阐释:(1)躯干的松沉。由于胸、腰、腹的功能重要,但这部分的肌肉骨骼没有腿部的肌肉、骨骼优越,为使重心稳定、下盘稳固、上身轻灵,就以腰为界,上身躯干的肌肉、骨骼都一一松下,松落,骨节与骨节对准接牢,放松下沉,松给谁呢?松给腿。双脚是人体之根,腿是全身的支柱。腿部又有开胯、园裆、合膝、五趾抓地等因素组合支撑,上半身的松沉促使两脚植地生根,重心稳固,从而达到下盘稳,上身轻的目的。故能到脚下就最成功。(2)沉肘。要求肘尖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下沉并外展,无论手臂划大圆、中圆或小圆弧,肘都应该松沉而不抬不架,这样手臂动起来掤劲
11、就足,并能力贯掌根,使指尖依次领劲而动,从而确保全身在松沉的状态下,动作沉稳雄健。站桩,盘拳练松沉劲时,也要把握好度,松的不够、不彻底,容易犯僵,犯硬;沉的太过,则动作呆滞、不协调。松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下蹲行为,要结合螺旋劲练才会劲整不散。3松开、松匀、松展松开是全身206块骨头的骨缝都能节节松开,尤其是九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手指、脚趾和脊柱。大关节既能节节松开,意气贯串到骨缝中,又能节节贯串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放松-松开。松肩、松脊柱、松腰练起来难度较大,因为练拳时这部分的肌肉群,骨节的牵拉方式与生活中张弛的习惯不一样,特别是腰、肩的肌肉容易收缩,犯僵紧病。练松开功夫时,要强化意念的导
12、引作用,意念令全身放松,内气从下丹田出发,一部分上行,经腰、背、肩、肘、腕直达指梢,另一部分下行经胯、膝、踝透达趾梢,内气行过之处大脑完全能清晰感知,有颤串感。脊柱怎么松,骨缝怎么开?应先令第一胸椎的大椎骨有膨胀上领之意,同时椎骶骨有下沉的感觉,使整个脊柱上下呈对拉状态方可节节松开,同时胸肌微微内含(含胸),背部肌肉由脊柱向左右两边延伸外展(松展),微微呈圆背状,(含胸圆背)促使脊柱进一步松开,与此同时腰肌、腹肌在松沉的基础上,内气以下丹田为核心向腰部周围(带脉)膨胀,促进脊柱更加放松,骨缝就松开,松匀了。脊柱能松开,骨节能松沉、松匀、松展,腰部就有气圈出现,此时练拳就能体悟到气和、体宽、神舒
13、,心神特别愉悦。如果要继续展开表述就是当含胸圆背、大椎膨胀上领之际,意念导引颈部肌肉松匀、松展,使内气沿风池穴直达头顶百会穴;当带脉出现气圈之际,意引胯根(股骨头)松开,胯肌外展即开胯,内气从长强穴直抵会阴处,上有百会穴虚虚上领,下有会阴穴轻轻松沉,形成一条直线上下对拉,促使脊柱的各脊椎骨间既虚虚笼住,又轻轻松开,意气充实其间,确保脊柱的竖直性、圆活性。并确保了躯干的中正不偏。松开,除了把自己的骨缝松开以外,还有另一层含意,能把对方施加在我身上的粘逼劲松开,如果松不开对方的劲就不可能引化对方的来劲。松不开化不动就必然产生“顶劲” 。松匀,是指全身肌肉、关节腔和各器官均须放松,松得均匀。无论是由
14、内催外,还是由外引内,处处要阴阳平衡才能使内气进入各关节腔,才能使经络畅通。从而形体动作才能顺邃。达到气催而形达。松展,它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当肘尖松沉时,要略加延伸外展(有人称此为乍肘)。这样能加强肘部和小臂的掤劲,增强手臂边化边打的能力。例如懒扎衣、单鞭、右(左)手逆缠外开时,首先使肘沉,略加外展后,再以手指领劲,小臂螺旋转动而完成定势。(松展与抬肘、架肘是有区别的。)这样养成习惯后,推手或技击时,手臂就不会轻易被对方挤瘪。全身不会有收缩感,而呈现松展、松沉、松掤状态。4、松旋、松稳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就是螺旋缠丝劲(即螺旋圆周运动)俗称“划圈”。套路练熟以后,不要急于研究每招每式的用法
15、,而应集中精力深研螺旋缠法,掌握其基本运动规律,提高螺旋圆周运动的质量,夯实基本功。螺旋圆周运动是分虚实的,而且虚实互根,既然是圆周运动就应有园心(轴心)作为依托,否则就形不成完整的螺旋圆周运动。松旋主要是讲清练拳中螺旋圆周运动的八种基本运动形式。这八种运动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的螺旋转动,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另一类以不同的圆心位置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由于圆心位置不同,又有六种不同的运动形式。(1) 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的左右螺旋转动,脊柱进行左右螺旋转动时,手和脚也随之进行左右螺旋缠绕,如双云手,白鹤亮翅,它在套路及技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基本形式。(2) 以脊柱为轴心用胸腹
16、开合折叠的方法而进行的螺旋转动,就是胸腹折叠时内气由前向后、或由后向前的脊柱螺旋转动的走劲方式,如雀地龙、起势等。以上两种形式都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这种运动的特性就是稳健,一出手使小臂就随之缠绕而形成螺旋面,螺旋面既可以“引进”、“引劲”、“吞进”,还可以“引进落空合即出”。它好比江河中的漩涡,外物初挨到漩涡边就被卷进漩涡的深部,外物不想进也不得不进,漩涡就是一个轴心式的螺旋圆周运动。(3) 以手腕为圆心,手掌及手指长度为半径划弧而成为螺旋面,这种顺逆缠绕的螺旋圆周运动,充分发挥了手的灵巧性,当两只手合拢拧转时(像拧毛巾状),就能迅速实现擒拿或反擒拿,如套路中白鹤亮翅和高探马中的
17、十字手。当技击时能运用指、掌、腕的螺旋圆周运动解决问题,决不再用肩,肘,腰来配合,要学会经济用力。(4) 以肘尖为圆心,小臂、掌、指为半径,用手指稍节领劲而进行顺逆缠绕的螺旋圆周运动,这一形式辅以松肩配合,可以在技击时引化很多高难度的外力入侵,迫使对方的来力过不了肘尖,从而对自己形不成威胁,这张弓的支撑能力相当大,如套路中的护心拳,斜行等。(5) 以肩为圆心,手臂、手指长度为半径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是套路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如野马分鬃、穿心肘、前后招等。(6) 以中丹田为圆心,中丹田至手指的垂直距离为半径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中丹田在躯干上部、两乳之间的连线中点),这种形式当与对手周旋时,可做
18、抓、拿、化、打、摔等动作,因中丹田部位稳定,选它当圆心做螺旋运动,可灵活多变,如套路中抱头推山等。(7) 以下丹田为圆心(下丹田在肚脐下三指处,并与命门连线的中点),圆心至双手手指(或腿)的垂直距离为半径,进行的螺旋圆周运动,这一形式在套路或技击时广泛运用,因为下丹田是全身重心所在,也是周身用力的发动机所在处,也是练功的关键位置,加上手、脚并用,可使太极功夫达到极致状态,所以前辈陈鑫说:“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发人如铲草。”如套路中的懒扎衣、六封四闭等动作,就是用这种劲进行掤捊挤按採挒等多种技法。手脚齐进横有竖,纵放屈伸不露形。(8) 以会阴处为圆心,与腿脚垂直距离为半径,进行的
19、螺旋圆周运动,会阴是腰脊中轴下端的底点,丹田气松沉延伸到该处,也是裆劲的支点,如套路中金刚捣碓的震脚,左右蹬脚,左右擦脚等动作都是以会阴为圆心,用腿脚进行化打的。 陈老师在教拳时经常强调,陈氏太极拳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这三个没有的实质就是强调拳架中的所有动作,都应是螺旋圆周运动,螺旋运动的主轴心,圆心位置应稳定不摇晃,这样的螺旋圆周运动就不会出现凹凸现象,以保证螺旋圆弧的质量,确保缠丝劲的质量。 放松状态下习练螺旋圆周运动,(螺旋缠丝劲)动作应细细品、默默对照,品什么呢?就是要品顺逆缠丝划圏时你明白圆心在哪吗?以什么为半径划的弧?分清了一阴一阳一太极吗?是不是真正能把阴极生阳,阳极生
20、阴等太极原理呈现到拳架中?在阴阳变化时用没用腹式逆呼吸来配合,注意丹田气的应用了吗等等?在盘拳中能不能充分展示上述八种基本运动形式,或者只是模模糊糊或说不清是用哪种运动形式?只有搞清了各种运动形式的原理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关注松旋,关注螺旋缠绕形式,可使螺旋缠丝劲练得比较规范,可使功夫变得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可使内气运行成大圈、小圈。也可使内劲发长劲或寸劲,故基本功是太极功夫的根基。 松稳是螺旋圆周运动特性的一种展示,它就像陀螺那样转得越快重心越稳,向心力也越大。若想在行功走架时保持沉稳雄健的状态,还必须遵循贯彻太极阴阳平衡原理,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处处圆弧过渡,
21、脚不站稳不做下面的动作,该小动的时侯切莫大动,不该动的时侯切莫乱动,掌握了平衡就能展示出沉稳的风格。5、松膨,松透,松串,松通站桩练拳的目的就是培植体内能听从指挥的,旺盛的内气。有序化的内气,促使周身气血流畅,从而经络舒通延年益寿;服从命令的内气在技击时能增强身体的灵敏反应,增强抗击打能力和爆发力,故而习拳者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她。练拳时当意念处于平和、适中的状态就能发挥意念的主导作用,指挥并调动内气和形体的潜能,当呼吸和动作配合协调,动作轻灵自然,肢体各部位处于中和合适的位置上,体内的能量内气就会听从意念意识的指挥,熟极而流。稍有内气产生时首先表现在指梢上,动作似停非停时,指肚就有股胀、沉的感觉
22、,几经积累内气可收敛到骨缝中 ,从骨缝再经肌肉韧带皮肤汗毛而流动起来,外膨时能感觉到有一股有序的气流通过肩、肘、手在颤串,周而复始,反复汇集就在腹部有一气团可向左右前后滚动,慢慢地内气就可在周身贯串,上至百会下至涌泉,久而久之,内气就听从意识的支配,想用肩靠内气就汇集到肩部发出肩靠,若想打穿心肘,内气就集合到肘尖,发肘击,这样就练就了内气。内气流动不是像人体瞬间触电而産生酸麻痛的那样强烈刺激感,倒有点像自来水在水管內流动那样,从外面看不到水管内水的流动,只有当水龙头打开时才知道水是流动的。有充足內气的人打发力,发力质量明显就不一般。拳论云:“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必顺遂,
23、才能便利从心”。练内气有的人很敏感,有的人则迟钝。敏感的人只要方法得当,一两年通过练拳就有充足的内气了,不敏感的人练八年、十年也没有内气的感觉。缺乏内气支撑的人,从拳形上可看到其浮、散的影踪痕迹。每个人也都有先天的内气存在,但需经过开发,调动才可表现出来,怎么才能练出流动有序、充沛的内气呢?训练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即一阴一阳地反复汇膨,或一吸一呼由外引内,再由内达表地长期汇聚,就可得气,但实践起来的确很艰难,很费劲,所以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道家十分珍视练丹术,认为内气该沉在丹炉(丹田)里炼制。它把丹田分为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为藏神之府,中丹田为藏气之府,下丹田为藏精之府,炼丹就是炼人的
24、精、气、神。太极拳练内气也是以下丹田为核心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呼气时内气由两肾出发,一部分气进入丹田将丹田松膨胀开,另一部分气往后将命门松膨胀开,然后再浸润五脏六腑和各个经络,从内(骨缝)达外(外表皮肤和汗毛)。吸气时内气从汗毛皮肤等依次再回到下丹田即由外达内。丹田与命门在吸气时要使气继续回归两肾,促进肾气阴阳平衡。如此一收(吸)一开(呼)为一周期,即内气出肾入肾一次,反复锤炼才能练就,这种方法简称为内外兼修。其前提必须心净意静。腹式逆呼吸:吸气时腹部稍外鼓,由丹田气把命门催开,呼气时腹部再进一步外鼓,使命门、丹田外胀,务必吸短呼长,务必做到深、长、细、匀(自然呼吸)。腹式呼吸还有两个优点(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0 老人 太极拳 体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