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docx
《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改反思不能矫枉过正 历经五个年头的探索后,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反思阶段(高原阶段)。李海林教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一文中对此“高原现象”作了精辟的分析 第一,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已经打破。 第二,改革方案还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案。 第三,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陷入困境。一线教师感觉这课不知道该怎么上了。 第四,改革实施者开始走向分化,出现多种主张并存的现象,让一线教师无法选择。 第五,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第六,一些没有预见的困难开始出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总是在艰难曲折中摸索前行。语文课改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
2、暂时的停滞也很正常。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对新课改心怀希望,坚定信念,在自身岗位上坚持探索。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不改革绝没有出路。 反思是必要的。但是,我所担忧的是,“高原期”的一些反思论调非常偏激,一旦矫枉过正了,就会让一线教师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一线教师探索的徘徊、停顿甚至抵触,将会导致课改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课改的理论研究者们应该敏锐地把握课改“气候”,精确地诊断课改中各种“疾病”的性质,为课改开出切实有效的药方。而不是随“反思”的批判潮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重新回到起跑线上,让为新课改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甚至感觉经历了一场闹剧,受到了欺骗玩弄。 斯特尔顿说:“
3、一种批评,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使作者暴跳如雷。”这是针对文学批判来说的。对新课程改革而言,这种极端的方式不仅不合适,而且是非常可怕的! 比如一些非常流行的“论调”,如果不仔细甄别,就难免盲从附和,把语文教改的水“搅浑”。 流行论调之一:关于本色语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毛病,比如“虚”、“闹”、“杂”、“偏”杨再隋老师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国教育报2005年第12期)一文中将其概括为:语言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内容繁杂,课件依赖症,求新求异的热情过高导致忽视文本扭曲文本杨老师提出: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
4、进。 乍一看,这些论调都是切中肯棨之言,但是,细一想,如此“本色”下去,岂不是回到课改之前了吗?课改之前的课堂语言落实就很“到位”,花花动作就“很少”,语文文字训练铺天盖地,课堂就绝不热闹但是,学生学得如何呢? 细细想想,所谓的“简简单单”其实和“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并无必然联系。“本色”与否和“扎扎实实”更无必然联系。 我们不能轻易就否定了课改之后一线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上殚精竭虑的追求。 1不要一谈公开课就色变。 反思阶段,公开课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几乎成为了批判者们的“众矢之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学生学校基数巨大,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国,公开课是一种较为俭省的可以立竿见影的教研方式
5、。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展示一线教师和教研机构的探索成果,大部分公开课是高度讲究教学设计的,是努力体现对文本的开拓型解读的。 但是一线教师们并不讨好。 某些不知课堂冷热的专家们,非要鸡蛋里面挑骨头,他们认为在语文课上作精心的教学设计的,师生配合很默契的,整堂课完整完美的,那多半是在作戏,是公开课的造假。因为在这样的课上,语文老师似乎成了演员。而教学的舞台化,是教学的大忌。他们把丰富多彩的课堂设计看作是作秀,认为是表演,不遗余力打压,逼得一线教师们从此“不再敢上公开课”了。 那么他们认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呢?我悲哀地看到,许多专家们展示的课的核心环节不外乎永远是这样的: (1)开课前宣言自己的阅读
6、观点,其核心一般是自主阅读和创新阅读。(2)迅速进入自学状态,通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划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提出你的疑问。然后同学之间讨论,师生之间对话。 不敢说这样的方式不好,但是试问:这样的“好方式”是唯一的吗?这样的上法,适合教育教学实践还不丰富,教育机智还不够敏锐的青年教师吗?适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文本,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确实需要老师引导才能深入诠释的文本吗? 部分专家们提倡的这种教学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抹煞了文本个性和教学个性的“万能教学法”。 而专家们在批驳一线教师们因为过于“精巧”的教学设计而导致的荒谬时举出的实例永远不外乎那几个:教背影时讨论到“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教愚公
7、移山时争论到了环保问题,教林黛玉进贾府讨论到了近亲结婚似乎因为这几个典型的“失败例子”(是否真的失败其实还值得商榷)就证明了一线教师们在课堂设计、文本解读中大多都是荒谬的。其实,这些课例并不能代表一线教师们在教学探索中的真正水平。甚至可以说,对这些典型的反面例子的反复宣传很可恶地歪曲了一线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的良苦用心遮蔽了一线教师们的辉煌成果。 “万能教学法”以“课堂无设计”为荣。其实,这并非新东西。课改之前几乎就是不谈教学设计的,“红领巾教学法”充斥课堂,教师的串讲串问充斥课堂,是最“简单”的教学。其危害性至今心有余悸吧。课改后,一线教师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了,课堂设计成为了教师追求的重中之
8、重。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一线教师的职责和专家的职责不一样,专家们负责理论的研究,而一线教师们则要努力争取把每一堂课上得更好。专家的研究是宏观的,一线教师的追求是微观的。一线教师们穷尽所有智慧,殚精竭虑,把一堂课设计得精妙,导得让听课者预料不到,导得让学生兴致高涨欲罢不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我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的把握不准确等等问题,实属正常。随着青年教师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升华,思想的深刻,这样的附带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少。 我们永远不能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的能力也应该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拥有的和解读文本的能力相并列的基本能力之一。纵观许多有杰出成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思 不能 矫枉过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