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案及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 之音乐艺术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2、品味诗歌意境,感受名句艺术魅力。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教学方法 1、 诵读法2、 小组讨论探究2、对比阅读李凭箜篌引中的音乐描写。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探讨体会作者描摹音乐的高妙,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
2、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情境引入俞伯牙是钟子期的知音,白居易也是琵琶女的知音,但白居易对于琵琶女的意义不仅如此,因为他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艺术表现力,将无形、抽象的琵琶声变成有形、可感的音乐,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让后世的诗歌朝圣者所吟诵、敬仰,使琵琶女和她的音乐在作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琵琶行的音乐艺术魅力。二、 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之“音乐描写” 。1第一层次解读朗读感知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教师指导听配乐朗诵2 第二层次解读讨论、探究结合下面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思考、讨论(1) 、这段乐曲
3、的旋律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试着捕捉期间琵琶女的情感波动。(2) 、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音乐,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3) 、挑选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并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1) 、旋律变化过程及情感变化旋律变化 情感变化低沉忧郁 进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轻快舒缓 对风光青年时代的追忆冷涩、凝绝、暂歇 对晚年漂泊、痛苦生活的体验 高亢激昂 对不平世事、人生的悲愤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2)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
4、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3) 、名句赏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参考: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别有唯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参考:“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
5、穷的艺术境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参考: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参考:3、 第三层次解读:对比欣赏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阅读提示李凭箜篌引一
6、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参考解说相同:1.两诗都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李没有对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 琵诗描写音乐的方法很多,以比喻为主;而李诗主要是从音乐的造成效果的角度来写。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三、 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
7、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四、 布置作业课后反复聆听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把它用语言描摹出来,三百字左右。 教学反思 经过反复的挑选,我选定了琵琶行作为这次开课的篇目,但这是一篇名作,课文可供欣赏学习的知识点很多,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参考了其它老师的建议后,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我选择了这篇课文的一个鉴赏重点,即欣赏第二自然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我想作者能把无形、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形、可感的文字,也是这篇作品能成为千古绝唱的主要原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公开课的主要课题来进行互相研究、探讨。 其次
8、,就是如何安排课堂进程了,为了深入体会、鉴赏,对于这个段落,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解读,分别是:第一层次,朗读、感知;第二层次,讨论、研究;第三层次,对比阅读。第二层次是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欣赏领会文字音乐艺术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个层次,我预设了两个方案:其一、设置三个话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讨论、思考(1) 、这段乐曲的旋律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试着捕捉期间琵琶女的情感波动。(2)、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音乐,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3)、挑选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并说说你的想法。 (考虑到时间原因,同学们可以围绕其中任意一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发言。)其二、只设置一个问题,结合高考知识点“仿写”进行。 在这个
9、段落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为了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音乐的高妙,试着选择一个比喻句,以同桌合作的方式,模仿例句进行仿写,考虑到这点涉及到高考,就进行了一个高考链接。 第一个方案,我在其他班上试上过,效果还不错,因为有了三个问题较宽松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也较高涨,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看法,但时间还是不够,只是进行到第二层次,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对比阅读。觉得课堂容量有些大,那么就试着让学生只围绕一点“体会比喻这种描写音乐方法的妙处”纵向深入,是否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于是在公开课上,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方案很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仿写”是高考的一个知识点,它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需要老师 用专门的课时进行辅导,训练,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短暂的时间里掌握。2、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赏析音乐的艺术”,插进这个环节,有些“喧宾夺主”了,弱化了主题。3、 整节课因为这个“半路程咬金”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 这次的青年教师成长汇报课,让我憔悴了些许,但也让我成长了很多,首先,教学上有了自己上完课的反思,经验总结;其次,在评课上,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领导深刻、中肯的建议;再次,就是心态上的成长,我渴望着自己能在教学道路上进入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带着闲适、淡定的心情和学生们一起散步在知识的大道上。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提升自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