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0)--戏剧本体、完整空间与宣讲功能——...期中国有声电影对话场面的美.pdf
《(4.4.10)--戏剧本体、完整空间与宣讲功能——...期中国有声电影对话场面的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4.10)--戏剧本体、完整空间与宣讲功能——...期中国有声电影对话场面的美.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3影视文学研究1927 年美国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出现,伟大的哑巴终于会说话了。声音给电影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使电影由一门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艺术。为了炫耀新技术,在 1928年到 1930 年间,美国早期有声电影从头说至尾,对话成灾;对话限制了摄影机的运动,使得在默片时期形成的动感十足的运动摄影又固定了下来;由于初期录音设备笨重,指向性差,限制了演员的运动;演员的静止和摄影机的固定使影片节奏变慢,为了加快影片节奏,人物只好提高语速,喋喋不休,对话成了绕口令。这种现象激起了诸多的强烈反应,一些理论家认为声音进入电影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倒退。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于 1928
2、年 7 月20 日联合发表的有声电影的未来。这份宣言性质的文件探讨了声音和对话的用法,成为最早的涉及到电影声音的理论文献。文章指出,“唯有利用声音作为一段视觉蒙太奇的对位,方可为发展和完善蒙太奇提供新的可能性。”“关于声音的初步试验应当指向声音和视觉影像的异步。”“用于结构有声片和对白片的对位法不仅不会改变电影国际性,而且会把电影的表意功能和文化力量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反对的并不是电影中的音乐和音响,而是电影中的对白,大量的对白使电影沦为戏剧的附庸。实际上,声音给电影带来的“倒退”只是暂时的,很快就有天才的影人改变了这种状况,如使用多架摄影机,在各个隔音棚内同时从不同角
3、度拍摄场景,剪辑时,不仅能够使画面连贯,声音也能同步出现。1929 年好莱坞电影喝彩戏剧本体、完整空间与宣讲功能 早期中国有声电影对话场面的美学特征内容提要:1927 年后,世界电影开始进入到有声片的历史时代,电影由一门纯视觉艺术变成视听艺术。进入 30 年代,中国开始尝试拍摄有声片。明星、天一、联华、电通等公司由于执行不同的电影政策,对摄制有声片持不同的态度。30 年代,无声电影并未很快从中国银幕上消失,出现了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共同繁荣的局面。对话场面的设计是有声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30 年代中国有声电影在对话场面的设计上并未遵循好莱坞的三镜头原则,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影人从本民族的文艺
4、传统出发,在对话场面的设计上体现了独特的空间意识和电影观念。关键词:有声电影 对话场面 美学特征DOI:10.14094/37-1482/i.2020.04.01294百家评论2020 年第 4 期 总第 47 期(Applause)获得成功,影片导演罗本玛莫里(Rouben Mamoulian),“喝彩中不仅恢复了摄影机的运动,而且在录音技术和设备极其原始的条件下,创造了丰富的环境音响,打破了画框的局限。”后来,遮音罩的出现代替了笨重的隔音棚,只挡住机身,使摄影机能够自由在轨道上移动,同时将麦克风绑在长杆上自由录音而不失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声片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默片中人物对白要用
5、字幕表现,字幕把流畅的电影影像打断,造成不连贯的视觉感,对白正好弥补了字幕的缺陷,使电影向更完美的形态发展。早期默片虽然没有声音,但是会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影片在听觉上的缺陷,如放电影的同时配以唱片或者有乐队相伴。电影作为一种复制现实的工具,必然要遵循客观现实中人们对于视觉和听觉的整体经验,也就是“模拟人的试听感知经验”,才能引起人的真实的心理幻觉。电影进入中国后,主要在游艺场、戏院等娱乐场所上映,国人视其为新鲜玩意。每逢放映电影,常常是敲锣打鼓或者皮黄相伴,为的是招徕观众看热闹。随着电影院的出现,电影放映开始专业化,在一些高档影院,如卡尔登剧院,就拥有自己专门为电影配乐的乐队。1923 年 2
6、月 9 日,卡尔登剧院开幕,其广告语如是:“场内配有高等音乐,尤为尽善尽美,是皆不惜工本所致,非鼓吹广告可比也。”除了配乐,早期电影还有解说剧情的“配音员”,但是这种“配音员”并不像日本辩士一样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短暂出现便退出历史舞台。不像好莱坞无声电影很快被有声电影所取代,有声片在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明星公司、天一公司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对有声片持积极态度。两家公司都制定了有声片的拍摄计划。1930 年,明星公司花费巨资历时半年拍成了蜡盘录音的 歌女红牡丹,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 年 3 月影片上映后获得巨大反响。在此气氛的鼓舞下,1931 年 7 月,明星公司详细考察了美国
7、有声片的发展状况,并购置了一批当时非常先进的录音设备。随后明星公司拍摄了 姊妹花 脂粉市场二对一等有声片。明星公司把重金压在设备上,导致资金流转困难,反过来又制约了有声片的拍摄。天一公司也积极拥抱了有声电影。1931 年经过详细考察有声片的制作,天一公司花费几十万巨资,购得美国穆维通全套有声设备。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的歌场春色。由于设备先进,又有著名音乐家黎锦辉担纲影片的歌曲创作,歌场春色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在南洋市场及国内市场都获得了高票房。歌场春色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天一公司拍摄有声片的信心。公司先后拍摄了最后之爱上海小姐韩绣雯芸兰姑娘等有声片。天一公司之后又开发了粤语片市场。1930 年
8、代在有声片的制作上,天一公司独领风骚。相比天一、明星的积极应对,联华公司对有声片持谨慎态度。1930 年代初期,国内电影市场上放映的美国电影都已经成为有声片,大量外语对白使那些不懂英语的观众望而却步,这造成了电影院一时的片荒。联华公司抓住这个商机,以“国片复兴”为旗帜,拍摄无声电影。其实,联华公司老板罗明佑对有声片并不排斥,公司为拍摄有声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如与明月歌舞班合作,组建“联华歌舞培训班”,购买录音设备,与京剧泰斗梅兰芳合作等。然而,战争的爆发摧毁了罗明佑东北的电影放映系统,上海的炮火又给他的制片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使得依靠放映收拢资金的联华公司捉襟见肘。拍摄有声片不仅意味着大量的
9、资金投入,还要淘汰无声电影的放映系统,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联华不可能也没能力大量制作有声片。因此联华公司在对待声片的态度上比较谨慎。除了实力雄厚的三大电影公司外,1934 年成立的电通影片公司虽然只存在了一年,却推出了四部经典力作自由神桃李劫风云儿女95影视文学研究都市风光,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电影人如应云卫、袁牧之、许幸之、司徒慧敏、吴印咸、陈波儿、王莹、聂耳、贺绿汀等。同时,电通公司还为其他公司提供录音服务,如联华的 渔光曲大路等片的录音就有由电通公司承担。电通公司在政治上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是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在 1930 年代电影声音观念还相当不成熟的情况下,电通
10、公司出品的几部影片在音画处理上却技高一筹,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少有的音乐喜剧,桃李劫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毕业歌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经典插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音进入电影,中国影人面临着国际同行同样的困惑,首当其冲的是摄影机不再灵活运动。据张石川回忆,“在有声片摄制时,开末拉是被藏在一个笨重的木箱中的,所以镜头的使用,就无法使其十分的活泼。”欧阳予倩在回忆 1934 年拍摄新桃花扇时的情况,详细介绍了拍摄有声电影的艰难。摘录如下:录音机只有一个麦克风(话筒),长约一尺多,差不多就像五磅的热水瓶那么大,下面有一个弯弯的嘴,挂在架子上就活像个热水瓶。我们索性
11、不叫它“麦克风”,就叫它“热水瓶”。这个玩意儿不大灵敏,声音只能从一个方向进去,距离稍微远一点就不行,角度偏一点也不行,声音太大、太小都不行,对演员说话限制很大。因为它又长、又大,摄影师一不留神,就把它拍到镜头里面去,往往放出来一看,露出大半截。摄影师就叫起来:“哎呀,那只热水瓶又跑进去了!”那时候,我也想在说话当中加点轻轻的音乐,可是不会弄。拍的时候,一个一个镜头配上音乐,音乐又接不上。拍好了,用两条录音带重印也不好,也没有那种机器。作了些尝试,但都没有成功。有些地方加了音乐,那就没有对话。还有就是唱歌换镜头,费了不少事,那时候还不会先把录音带录好,再利用放音机配合拍戏的方法。我知道那样的做
12、法,可是我们没有放音机。拍好了的片子要试一试,都要到电影院去借他们的机器。拍唱歌的那一场,只好用点摇镜头和推、拉镜头,把一段歌一气拍完,然后再剪开,加些贺客的镜头。这样实在是很笨,可是当时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因为不这样,唱歌就对不上嘴,但求勉强看上去不太板,也就费了不少事。说起推镜头、拉镜头,那个时候也相当麻烦。推的车子是自己做的,加上四个汽车轱辘,用人推,不够十分平稳,也不够十分准确。后来用木条子钉上两条轨道,把车子夹在当中推就好一点。拍声片,要避免机器的响声,所以在机器上盖很厚的罩子,再用棉花套子包起来。我们说“给机器盖上几床被窝。”这样一来,在推镜头、拉镜头的时候,镜头的焦点变化就要全靠摄
13、影师的副手站在旁边掌握,叫做“跟镜头”,那要非常熟练才行。那时候只听见说有镜头自动对光的设备,但没有见过。那个副手用手捏住镜头慢慢往左或者往右转动。有时在镜头上镶上一根铁丝,跟着推车的进退,往上提或者往下按,就这样来转动光圈。这要做得准确,全凭经验和感觉,的确是不容易的。此外,像火车或者汽车等外景的移动,和一面走着一面说话,都很少办法,因为没有放背景的银幕。至于一面走着,一面说话,那只好拍好后再配音。有时拍人多一点的场面,我想用两个麦克风,可是只有一个宝贝“热水瓶”。就是有两个,也还不会使用,所以一切都是煞费苦心地笨干。我所最感到苦恼的是剪接。幸喜有人帮我,我也是边学边做,结果总算还没有接不上
14、的毛病。可以想象当时摄制有声片的困难,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声音进入电影后造成的画面拖沓的原因。在拍摄对话场面和歌唱场面的时候,由于担心镜头剪辑使声音接不上,早期电影的唱歌和说话段落大多都是一个镜头。如孙瑜大路中“月夜谈情”这一段落长达 1 分 25 秒。这或许并非导演96百家评论2020 年第 4 期 总第 47 期自主选择的“民族风格”,而实在是技术条件限制造成的不得已的情形。声音进入电影,不仅使摄影机的运动受到了限制,更使得影片充斥了大量的说话而导致节奏变慢。1930 年代的有声片,镜头数锐减。如下表所示:表 1 部分早期有声电影镜头统计片名时长(分钟)镜头数(个)平均值秒/个导演出品时间脂粉
15、市场(声)9032616.6郑正秋1933姊妹花(声)8123720.5郑正秋1933二对一(声)7033112.7张石川1933新旧上海(声)10221528.5程步高1936都市风光(声)923053810.3袁牧之1936浪淘沙(声)6829313.9吴永刚1936人海遗珠(声)12631823.8朱石麟1937王老五(声)11046514.2蔡楚生1937春到人间(声)9037314.5孙瑜1937马路天使(声)977128.2袁牧之1937夜半歌声(声)11855912.7马徐维邦1937表 2 部分早期无声电影镜头统计一串珍珠(默)100306589.2李泽源1925情海重吻(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4 10 戏剧 本体 完整 空间 宣讲 功能 中国 有声电影 对话 场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