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doc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本科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使用) 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护理学、医学检验、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 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
2、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使用不同教学手段,讲授掌握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28学时,均为理论课。四 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 正文第一章 绪论一 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了解病理生理
3、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三 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二)病理生理学内容:1 疾病概论(总论);2 基本病理过程;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 (四)病理生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医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五)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简史。第二章 疾病概论一
4、教学目的熟悉健康、疾病及脑死亡的概念,了解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以及疾病原因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规律。三 教学内容(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1 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 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 (三)发病学1 发病学概念 2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
5、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1 康复: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2 死亡:死亡的现行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 教学目的基本掌握水、钠代谢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各型水、钠代谢紊乱时体液变化规律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二)熟悉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ADH分泌异常综合症的病因,体液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特点;各型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三)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及调节;各类水、钠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 教学内容(一)水、钠代谢障碍 1 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
6、体液的容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熟悉人体水、电解质摄入与排出途径;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钠激素等的作用及调节。 2 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 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低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 ADH分泌异常综合征,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4 高钠血症(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等容量性
7、高钠血症 概念 ,熟悉原因和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5 水肿 (1)水肿、积水的概念、水肿分类(2)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的影响因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淋巴回流受阻:原因和产生水肿的机制。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及产生机制;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3)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渗出液、漏出液、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隐性水肿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
8、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二)钾代谢障碍(自学)(三)镁代谢障碍(自学)(四) 钙磷代谢障碍(自学)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一 教学目的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一般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及正确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和机制;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时机体的代谢调节及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改变。四种单纯型酸碱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二)熟悉酸、碱概念;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特点;酸碱平衡主要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意义(pH值,PaCO2、AB、SB、BB、BE、AG等);(三)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四种类型酸碱紊乱
9、的防治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临床可能出现的混合型酸碱紊乱类型;运用代偿预期值对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三 教学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二)酸碱平衡的调节1 血液的缓冲作用:尤其碳酸氢盐缓冲对的作用; 2 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3 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4 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血液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 实际碳酸氢盐(AB)、碱剩余(BE)、缓冲碱(BB),阴离子隙(AG)。 (四)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 代谢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 (2)分类:AG增高
10、型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 血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呼吸代偿;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改变;骨骼系统改变;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 呼吸性酸中毒:概念 (1) 原因和机制; (2)分类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3) 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缓冲作用;肾脏代偿;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 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 代谢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制; (2)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盐水抵抗
11、性碱中毒; (3)机体的代偿调节: 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肺的代偿调节;肾的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对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低钾血症;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 呼吸性碱中毒:概念 (1)原因和机理;(2)分类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3)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肾脏代偿调节;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 (4)对机体的影响; (5)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五)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1 双重性酸碱失衡;2 三重性酸碱失横。(六)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第五章
12、 缺氧(自学)第六章 发热(自学)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自学)第八章 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自学)第九章 细胞调亡与疾病(自学)第十章 应激(自学)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紊乱(自学)第十二章 休克一 教学目的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过程及发病机制;熟悉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休克、无复流现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A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功能性肾衰竭的概念;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各期微循环特点及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二)熟悉休克的常见病因及常见类型;高排低阻型、低排高阻型
13、及低排低阻型休克的含义;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病理生理变化与发病机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与休克的关系,MODS的发病经过和机制。(三)了解休克的分类方式;休克与DIC之间的相互关系;休克难治的主要原因;休克时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休克的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休克的概念及典型临床表现 (二)休克的常见原因 1失血与失液;2 烧伤;3 创伤;4 感染;5过敏;6强烈的精神刺激;7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三)休克的分类 1 按病因分类; 2 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3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四)休
14、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根据休克病人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可将休克分为三期。 1 休克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发生机理,及代偿意义; 2 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发生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3 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原因;DIC出现的机制和后果。 (五)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1 细胞损伤;2 代谢障碍。(六)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1 血管活性胺;2 调节肽;3 炎症介质与全身反应综合征。(七)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 MODS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 2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1) 肺功能的改变:随休克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生理学 病理 生理学 理论 教学大纲 护理 公共事业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