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教学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0学年第一学期宁海县中小学各学科教研计划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一、指导思想立足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指导教师教学实施,加强教学监控;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全面提高我县小学品德教学质量。二、主要工作(一)完善镇乡教研组织继续开展规范教研组建设和星级教研组评选,积极开展主题式研训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校级教研活动要在学期初的教研计划中就事物明确规定“研究时间、研究主题、上课内容、上课教师”等,使计划更具操作性。在片研训活动中,镇(校)教研组围绕研训主题做好前期研究(即,各校选择一节课组织磨课,并做好前期研究小结,在片研训活动前抽签决定2个献课学校及献课
2、教师)。(二)认真执行教学常规组织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和宁波市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常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按规范要求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按授课计划进度备课上课,按四十分钟标准上完整课。用好品德助教方案,严格按课时安排上好每一节课,不准压缩课时,严禁将品德课移作它用。(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骨干新秀培养。组织第11届青年教师会教,发现教坛新秀;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对准备参加市会教的教师加强练兵,快速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1、指导县级以上的品德教研课题深入开展的教学研究;2、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分配任务,组织教研团队开展有关历史知识内容教学
3、的疑难问题研究;3、加强品德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研究点:(1)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怎样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定位等;(2)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以目标为导向有效开展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目标达成,课程资源运用与教学目标达成,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达成,等。(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按教学“五认真”有效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完善质量档案,期末考核材料(试卷)教导处必须保留一学年,以备查。认真研究品德学科教学质量测评方式和手段。三、各月活动安排第2周:完成“历史”主题教材研究初稿;第
4、3周:一上二上教材系统解读暨教研组长会议;第6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实施(城西);第7周:五上六上教材系统解读第9周:组织省优质课观摩(10.2729)第10周:县第11届教坛新秀评选第11周:三上四上教材系统解读第16周:品德教师基本功比赛(课件设计)第17周:完成“历史”主题教材研究定稿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2010年8月30日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为规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第2条通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第3条了解任教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第4条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
6、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第5条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了解单元体现的内容标准、单元设计目的和思路,掌握单元教学目标。第6条进行课文备课。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与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划分教学课时。第7条进行课时备课。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
7、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第8条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第9条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等情况。既要备教师的教法,也要备学生的学法。第10条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第11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广泛,教师要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第12条编写教案。教案是针对课的具体设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
8、社会课程的教案,一般以课文教案和课时教案结合呈现。课文教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时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外延伸活动设计等。二、教学实施 第13条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14条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第15条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第16条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第17条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9、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第18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第19条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第20条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第21条重视教
10、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第22条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第23条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三、学习评价 第24条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第25条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
1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第26条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第27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
12、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四、教学资源 第28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第29条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第30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
13、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宁波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常规(试行稿)(2009年起试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其基本理念分别是: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品德与社会基本理念1道德
14、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3要诊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4要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努力体现以上的课程特点和基本理念。为了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课程理念、实施要求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有关课堂教学建议,提出以下实施细则。一、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教
15、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学准备要求做到以下6条:第1条 学习课标。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第2条 钻研教材。通读品德与生活(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与目标。第3条 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保护童心,有效地开展教学。 第1条 制定计划。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与学
16、校活动、少先队活动协调后,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第2条 开始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目标。然后进行课时备课,明确每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倡集体备课(每单元至少一次)与提前备课(提前一周)。第3条 编写教案。教案是针对课的具体设计。课时教案设计不论详简,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课题;(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方法和媒体设计方案;(5)板书设计;(6)课后延伸活动设计方案等。二、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则是课程设置的意
17、义所在。教学实施过程也在考量一个教师的水平、能力与责任心。教学实施要求做到以下9条:第4条 落实课前准备。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5条 实现教学目标。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目标。第6条 科学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的“提示内容”、“实践园”、“辨析角”、“故事屋”以及“体验园”等栏目内容。充分发挥好它们的教育教学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第7条 开发课程资源。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从各种渠
18、道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第1条 创设教学情境。努力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结合情境设计具体、明确的活动情境与问题。活动情境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和体验。情境的创设与媒体的利用要适度、有效。第2条 优化活动环节。可以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高。第3条 营造互动氛围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
19、用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板书设计应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突出要点。第4条 合理布置作业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与安全性。三、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学习评价要求做到以下4条:第5条 发展性评价。要从学生的原在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第6条 全面性
20、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也要第7条 即时性评价。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第8条 多元化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评价方法多样,有老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断创新与完善。四、教师发展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价值实现之必然。教师发展要关注2点:第19条 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与教学素材的积累。品德与生
21、活(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的知识涵盖了科学、历史、地理、心理、社会经济等广泛领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关注时事新闻,运用社会信息开展教学。第20条 教师要教研结合。教师要及时书写教学反思,便于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并在实践中研究,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参考格式编写教案的基本方法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述等方法。格式一:文字表达法。是指教师编定教案时主要用文字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课题: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 时:所用的课时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难点是本课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的困难和认知障碍。教学准备:所使用的辅助教学用具、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步骤、时间分配等。板书设计:呈现完整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作业以及作业要求。教学反思:对本课教学效果的分析和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