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说复习导学案 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 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1)是 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2、 (3)等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 古义:通“饲”喂养 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3、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 动词,记载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5)食 一食尽粟一石: 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9)道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 道路 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
4、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千军万马 招兵买马 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5、送友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翻译(组长检查每人翻译一段)(四)、背诵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
6、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7、可得。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 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掌握内容、 1、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首段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尾段:总结全文,讽刺食马者的愚妄。 2、千里马被埋没
8、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你觉得罪魁祸首是谁? 4、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联系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5、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
9、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6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 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7.马说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用成语答:知人善任。 8.马说的标点
10、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六)、分析写法:“说”的语言简洁明了,
11、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三、典例示范(一)(11分)资阳市2010 【甲】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安事:要何用 捐:弃 之:指死马 期年:满一年 诚:真心 致士:纳贤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说 复习 导学案含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