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概要.doc





《肿瘤学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学概要.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肿瘤学概要内容简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恶性肿瘤是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现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但是现代肿瘤学的建立则主要是在显微镜应用后才逐渐形成其目前的框架。随着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已经有30%以上的恶性肿瘤有可能得到根治,但是癌症依然与病毒性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以我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死亡人数在中国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0万,到90年代达到117万,而到21世纪初已达到150万。目前癌症死亡己位居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尤以西部和农村地区增长明显。第一篇 绪论第一节 综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
2、楚地认识到,恶性肿瘤是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现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但是现代肿瘤学的建立则主要是在显微镜应用后才逐渐形成其目前的框架。随着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已经有30%以上的恶性肿瘤有可能得到根治,但是癌症依然与病毒性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以我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死亡人数在中国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0万,到90年代达到117万,而到21世纪初已达到150万。目前癌症死亡己位居各类死因的第一位,尤以西部和农村地区增长明显。所谓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这种异常的增生除了表现为肿瘤本身的持续生长外,在恶
3、性肿瘤还表现为对邻近正常组织的侵犯和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这种转移往往是肿瘤致死的原因。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一一癌,以血运转移多见;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一一肉瘤则以淋巴道转移为主。由于肿瘤细胞的前身是正常细胞,故两者的形态和功能有类似之处,即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但肿瘤细胞又不同于正常细胞,表现在一些低分化的肿瘤细胞表达特异性的抗原并具有内分泌功能,临床上利用肿瘤的这些特点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第二节 流行病学据统计,在我国男性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肺癌、肾癌、大肠癌和脑瘤呈上升趋势,其中肾癌升幅最大,累计上升111.72%;食管癌、胃癌、肝癌则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
4、食管癌降幅最大。而女性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膜腺癌、乳腺癌、肺癌和卵巢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膜腺癌上升幅度最大;呈下降趋势的有宫颈癌、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但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年轻人宫颈癌发病率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值得重视。虽然部分肿瘤发病率下降,但我国肿瘤总体发病率依然继续走高。现在,肺癌仍居我国癌症第一杀手的位置,女性乳腺癌增长迅速,将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其次为肺癌、大肠癌、肝癌和卵巢癌。病因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即确定影响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寻找易感人群。肿瘤发病率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营养、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教育程
5、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吸烟、肥胖、糖尿病、病毒感染、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可见肿瘤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只要杜绝了不良生活习惯,便能做到对肿瘤的有效预防。此外,对肿瘤致病因素的研究已达到现场、临床与实验室相结合,部分病因研究工作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总之,对肿瘤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应当是现阶段人类控制肿瘤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第三节 发病机制近年来,根据在多种肿瘤中进行的发病机制研究,科学家们总结认为细胞的癌变始于单个细胞,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促进和演进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在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下,细胞中基因改变并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癌变分子机制主要包括:癌基因(onc
6、ogene)激活、过度表达;抑癌基因突变、丢失;微卫星不稳定( MSI),出现核昔酸异常的串联重复(1-6个碱基重复序列)分布于基因组;修复相关基因功能丧失,如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该组修复DNA损伤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或致肿瘤易感性增加;凋亡机制障碍;端粒酶(telomerase)过度表达;信号转导调控紊乱;浸润转移相关分子等机制。目前,已知的癌基因较多,抑癌基因也有十余个,错配修复基因则主要有6个(hMSH2,hMSH3、hMSH6、出1LHl、hPMSl和hPMS2)。随着细胞内外信号传递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的形成和发病机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阐述。第四节
7、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的诊断,是临床查体,实验室化验,影像学观测与病理检查等多元化多手段诊断的统一。近年来影像学的发展,使CLMRl、PET等检查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临床肿瘤学的诊断。而随着人们认识到某些低分化肿瘤能够特异性表达特定的癌胚抗原并分泌一些特异的激素,肿瘤标记物的测定在肿瘤诊断过程中也越来越为临床医师所倚重。虽然基因芯片(gene chips)、纳米检测、PCR技术等基因检测手段可以反映肿瘤组织中一些特定基因的变化,但是其较低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及极高的检测成本制约了肿瘤诊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未来的肿瘤诊断发展道路上,需要寻找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子和免疫诊断及预后指标。
8、通过各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创分期发展成为TNMG分期(G代表基因的变异),将是未来肿瘤诊断学研究的一个方向。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肿瘤是不治之症。外科手术是第一个明显改变各种肿瘤病程的治疗方法。现代肿瘤治疗手段已经由过去的单纯手术方式为主过渡到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虽然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不过这种综合治疗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仍将作为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其中,外科作为最经典的肿瘤治疗手段,其发展趋势将是在强调完整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兼顾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微创治疗将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化学治疗领域中新型药物的开发是将来肿瘤治疗获得突
9、破的一个关键点。随着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阐明,一些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分子靶点将成为筛选特效抗癌药物的过滤器,该类药物不会对正常细胞进行攻击,从而降低了一直以来困扰医师与患者的化疗副作用,这一特性不仅能够使该类药物在临床大剂量使用,还可降低患者化疗的辅助治疗成本。放射治疗在机制研究,设备制造和治疗效果方面均有巨大的进步,成为该综合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积极发展术中放疗,减少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害以及增加放疗适应证是放疗发展的三大方向。以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为代表的肿瘤生物治疗近年来迅猛发展。随着一些具有较强杀伤力的目的基因的发现及高效选择性递药载体的构建成功,基因治疗正在悄然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
10、常规手段,因为该治疗方式可以特异性地针对肿瘤组织内特定的变异基因进行修复或通过促进程序性细胞死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无论是诊断技术的进步还是治疗手段的发展,从根本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依然是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这个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中,如何及时的预测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并采取相应及时的防治措施,值得深入研究。第二篇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一章 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第一节 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简介 肿瘤的发生是经过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病理过程,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目前认为引起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中,85%以上是包括生活方
11、式在内的环境因素,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环境致病因素累积暴露的结果。第二节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化学因素是最主要的肿瘤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皖化剂类、多环芳怪类、芳香胶类、偶氮染料、亚硝基化合物等几类化学致癌物。物理因素包括各种电离辐射、紫外线、热辐射、强电磁场、机械剌激、石棉等。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一、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目前认为凡是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近年来研究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达2000多种,其中有些与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根据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
12、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三大类。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质进人机体后能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活化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的癌变。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体内氧化酶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促癌物是指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一类化学物质。二、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波段的电磁波、紫外线、热辐射、机械剌激等。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辐射及电子、质子、中子等的辐射。长期暴露于放射性钻、氨、铀或其他放射性粉尘的矿工,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和接受X射线治疗的患者白血病的患病率
13、明显增高。电离辐射造成损伤的机制主要是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自由基的性质非常活跃,可以造成DNA单链断裂及碱基结构改变。此外,紫外线照射能诱发人体面部、手背等阳光照射部位的皮肤癌。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细菌和真菌本身是否具有致癌作用至今尚无定论。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与胃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相比,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尽管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关系尚未完全阐明,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病毒确实与人类某些恶性肿瘤有关,如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epatit
14、is B virus,HBV)感染与肝癌,特别是近年来已明确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病毒感染与恶性肿瘤关系 的认识。寄生虫感染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早在1900年就被发现,人们观察到埃及膀脱癌的发生与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并存,现已有证据表明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脱癌的高发有关。此外,在非洲大陆,在疾的流行疫区伴随伯基特淋巴瘤的高发,现在认为很可能是症原虫感染过程中伴有EB病毒感染所致。第三节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环境因素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个人的遗传特征决定肿瘤的易感性。通过对遗传性或家族性肿瘤综合征的研究,人们已经鉴定
15、出一些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高外显度的肿瘤致病基因,因为这些基因处于癌变通路上,所以其胚细胞突变携带者具有很高的患癌风险。然而,事实上遗传性肿瘤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人类肿瘤起因于环境致病因素的作用,是基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章 肿瘤预防第一节 肿瘤预防简介 肿瘤预防包括人群筛查、早期诊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化学预防、康复治疗等众多方面。肿瘤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对某一高风险人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去除某些致病因素以达到降低肿瘤发病率的目的。二级预防:即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减少死亡率。三级预防:是指通过临床治
16、疗、康复和姑息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的措施。第二节 肿瘤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针对比较明确的致癌因素采取积极性预防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致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癌症预防的重点。肿瘤发病趋势的变化与人类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吸烟、饮酒、感染等因素的改变直接相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现在公认引起人类肿瘤发生的原因中,85%以上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环境因素。因此,可通过降低这些危险因素的暴露达到抑制和降低肿瘤发生的目的。此外,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等,对预防肿瘤,改善人类健康也具有十分
17、重要的意义。如控制吸烟、适量饮酒、消除过度紧张、注意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卫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过咸或过热的事物等。二、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主要是通过简便可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筛检,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阻断癌变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常见的包括:HPV感染的检测及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筛检宫颈癌,乳腺自检及X线检查筛检乳腺癌,大便潜血、胆门指诊、结肠镜检查筛检结直肠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等。此外,虽然胃癌尚无标准规范的筛检方案,但在世界部分胃癌高发区,胃癌的筛查不断取得进展,其中以日本最为显著。自20世纪50年
18、代日本就开展了大规模的胃癌筛查,近10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改善和普及,胃癌早诊率已超过 50%。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未,在胃癌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用不同方法对大约9万余人进行了 胃癌筛查,共检出胃癌400余例,其中早期胃癌占27.8%-71.0%。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同时通过康复和姑息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由于人类对于肿瘤复杂的生物学行为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治疗方案仍有相当的盲目性,普遍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因此,随着现代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人,应积极倡导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积极开展对肿瘤患者的康复
19、和姑息治疗,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第三节 肿瘤的化学干预 肿瘤化学预防(cancer chemoprevention)是肿瘤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预防也称化学干预(chemointervention),是指利用某些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对肿瘤发生的过程进行抑制、逆转或预防,并将明确的研究成果在健康人群中推广应用,最终达到降低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目的。常见的肿瘤化学干预剂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维生素C、维生素E、他莫昔芬类化合物等。NSAIDs一般分为两大类,非选择性抑制剂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抑制剂以阿司匹林为代表,选择性COX-2抑制剂以塞来苦布为代表。目前应用CO
20、X-2抑制剂进行的干预试验主要是针对结直肠癌和胃癌,多项干预试验证明COX-2抑制剂能明显降低家族性腺瘤息肉(FAP)患者息肉的大小和数目,进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C或维生素E水平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胃、膀脱、肺及胰腺的肿瘤。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合作,对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高发区的2万人群进行营养干预,干预措施包括服用维生素E和胡萝卡素。五年之后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干预组人群总癌死亡率下降13%,食管癌死亡率下降4%,胃癌死亡率下降21%。然而,目前多数营养素干预试验没有观察到明显效果。他莫昔芬是一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21、,可预防乳腺癌转移并对早期乳腺癌有辅助治疗作用。他莫昔芬( Tamoxifen)是他莫苦芬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表,目前在各种临床试验中均观察到用Tamoxifen治疗可以降低乳腺导管原位癌和非浸润性乳腺癌复发的危险性,而且可明显减少对侧乳腺发生癌变的危险性。第三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第一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简介 癌基因(Oncogene)与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的发现在肿瘤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在癌症的病因学研究上认识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也是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认识肿瘤的重要标志。第二节 癌基因 早在1911年,Peyton Rous发现通过鸡肉瘤组织接种可使
22、健康鸡发生肿瘤,继而他又发现将鸡肉瘤组织的元细胞滤液注射到健康鸡体内也能使鸡产生肉瘤,几十年后,他证实了能使健康鸡产生肿瘤的病原体为罗氏肉瘤病毒(ROllSS sarcoma virus,RSV),他本人也因此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奖。1970年Temin和Baltimore证实RS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并获得1975年诺贝尔奖。同年,Varmus和Bishop研究小 组分别从RSV中分离获得了第一个癌基因src,但接下来的工作却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他们用src的cDNA和其他基因组DNA杂交,发现src的同源物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并从动物细胞 中克隆获得了src基因。这个发现对此前人们认为癌基
23、因只是存在于病毒体内的学说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挑战。随后的研究很快发现,细胞中固有的原癌基因无需病毒参与就可以直接突变为癌基因。不管是理化诱变,还是病毒感染,最终都可导致正常细胞内出现变异的癌基因,而这癌基因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细胞中固有的原癌基因,只是活性不同罢了。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基因,其表达产物是控制细胞生长、分化和信息传递的正常组分。原癌基因在受到某些生物、理化等因素作用下,在数量、结构或位置发生异常时则可成为癌基因,导致肿瘤的发生。癌基因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一)有助于对肿瘤的诊断既然癌基因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从理论上讲,对癌基因的检测就有助于对肿瘤的诊断。如前所述,
24、Ras基因在很多肿瘤中存在突变,因此对Ras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对某些肿瘤的诊断。膜腺癌是Ras基因突变率很高的肿瘤,并且K-ras基因突变发生在膜腺癌的早期,因此对血浆DNA中K-ras突变的检测对膜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可能成为判断膜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又如,在大肠癌患者的粪便、肺癌患者的痰标本中也可以检测到Ras基因的突变。但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这些检测尚属于研究阶段,而且仅依靠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考虑才更有意义。令人振奋的是,白血病与淋巴瘤常具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标志,尤其是染色体易位现象比较普遍,对疾病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现已在临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概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