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自学题:1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感情。4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揭题。1.简介杜甫:考考大家, 在中国文坛上,“李杜”是什么?谁被称为诗圣?谁被称为诗史?知道杜甫为什么被推崇为“诗史”吗?(因为他的诗宛如一面
2、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的历史画面。)。出示杜甫的名篇名句及其解释,帮助孩子体会他的诗风。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洋溢着爱国精神的诗出示课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这首诗中的情感。3.解题 :1)理解词义:“闻”是什么意思?”官兵”是哪儿的?“收”是什么意思?“河南河北”是什么地方?2)说说题目的意思。3)交流了解背景:了解了题目意思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简介“安史之乱”二、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初读诗句。1.出示古诗,检查读音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蓟”“涕”“卷”“襄”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衣裳:轻声
3、,上身为衣,下身为裳;涕泪:鼻涕和眼泪。卷:名词读第四声;动词读第三声。妻子:妻子和儿女3.齐读这首诗。4.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杜甫是怎样的心情?说一说。三、再读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杜甫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怎样听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理解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2.忽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杜甫高兴异常,诗句中有个词语是怎么描写的?理解“喜欲狂”: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3.诗句都在描写诗人的“喜欲狂”,你感受到了吗?读读诗句,将感受到的诗句或词语划下来。4.交流:相机知道理解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用一个词语代替就是喜极而泣。
4、深化:收复蓟北这叛军的老巢,意味这山河重新统一,漂泊“剑南”急于返乡的诗人真实是天大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这个词已经和现在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区别。)漫卷:胡乱卷起。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深化:关于读书,杜甫有句名言,是什么?对于爱读书的杜甫来说现在却随手胡乱地卷起书,再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太过于“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这个词和现在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
5、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5.指导朗诵这欣喜若狂的心情。 指导分清虚实。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6.内心的狂喜,不由让诗人张开了这样的想象?7.理解诗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8.看地图的线路。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路要经历三个省。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9.朗读诗句。10.总结学法: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想意境,悟诗情。四、诵诗句,背诗文。四、升华1.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你怎么理解“快“?这应缘于大
6、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2.有感情朗读,背诵3.欣赏杜甫的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读读诗意。国家破亡,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战争时间太长,家书更加可贵。头上白发本来就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2 选择正确的答案。(用“”表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侵略军的一种痛恨。 ( ) 对战争的一种厌恨。
7、( )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 ) 3.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不同的风格。七、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忽: ;涕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 ;漫: 2.根据要求填空。 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喜欲狂”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从“ , ”可以看出来(填诗句)。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 。(填诗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反映了诗人 的心情。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8、,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谈话理解遗嘱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爱国的古诗,能背诵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古诗。回忆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郑板桥等人的遗嘱。)3.学生读后交流感受。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1.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
9、,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2.读题。3.引导说说题意。“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
10、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二、自由读这首诗。1.检查读音2.指名读诗3.读出节奏三、理解这首古诗内容。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2师生交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但”“只”的意思。“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
11、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意思是不要。“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3九州同”的北宋和平安宁、繁荣昌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
12、了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而诗人陆游看到的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生边品读诗边想象,然后交流)4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践踏得满目疮痍的九州!此情此景,诗人陆游怎能不“悲”呢?请同学们带着深切的悲愤吟诵第一、二句诗。(生自由读、齐读)5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虽然是深深的“悲”,但仍未绝望,他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愿望,那是什么?(盼望国家重新统一)哪句诗写出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6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盼望国家繁荣昌盛!同学们,你们可知陆游盼了多少年?盼了65年!65年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
13、是多么揪心的期盼!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强烈的期盼吟诵第三、四句诗。(生自由读,齐读)7一个“悲”,一个“盼”,诗人弥留之际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统一,示儿表现的就是诗人矢志不渝、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悲”和“盼”一起来吟诵全诗。(配乐,师生齐诵)四、拓展。 1.父亲的嘱托,孩子们未能忘,出示大屏幕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爱国诗人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诗人至始至终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作努力。他的另外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出示,我们来看一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布置作业。 1.先解释
14、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 ;但: ;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 ;乃翁: 2.根据要求填空。诗人在临终前感到悲伤的事情是 (填诗句),叮嘱儿子的事情是 (填诗句),表达诗人 之情。读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后,我们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 ,不同点是前者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而后者是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3.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读一读解释。(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
15、: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诗意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2背一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盼 北定中原日习作1【教学目标】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6、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写细致,感受真实。【教学过程】 一、作文指导一、引导学生审题:指导学生看本次习作要求(见教材第20页)。分小组酝踉本次习作要求。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写我们暑假中的一段或者一次“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寂寞的,甚至是烦恼的。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1.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生自由交流。2.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
17、法。1.如果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来献计献策。2.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
18、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点评:此处老师的设计为我们的学习扫除了习作路上的一大难题。4.如果是走走亲戚,又该注意些什么呐?5.如果是看球赛呢?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写出细节,事有具体的实例,景有重点的景致与自己的感受。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1.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旅游、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点评:此处的设计重点在说,课堂上
19、练说意义不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因为这个题材是很丰富的,可略。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
20、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二、讲评课 (修改人根据本班情况自备)【教学目标】 1.学习细节的描写,将事情写详细。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教学过程】一、回顾作文要求:以一件详细的事来反映事情的中心。二、总体评价: 1.优点:整体的结构完整,很多同学注意了首尾呼应 同学们在对描绘事情时已经有了细节意识2.缺点:不清楚具体地该如何将细节写生
21、动 部分同学在选取事例不够鲜明 个别同学的语句不够通顺三、指导修改: 1.欣赏“XXX”同学的习作,同学讨论自己的感受。选材突出中心 语言精练2.打开自己的习作,对照老师的要求看看自己缺少什么?3.自己修改自己习作的部分句子,修改后比修改前好在哪里?交流讨论。四、生修改习作,师巡视:五、师指导个别习作基础较弱的学生练习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2.诵读与欣赏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一)学习第一题
22、。 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二)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三)学习第三题。 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四、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2.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2.交流观察所得。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4.学生书
23、写,教师巡回指导。5.评比书写情况。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2.读帖字形特点笔画特点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5.评讲书写作业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学重点:口语交际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语句通顺,条理清楚3.小组交流交流要求:符合口语交际要求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6.教师总结三、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要求:a 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