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案设计冯瑞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教案设计冯瑞升.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届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大气压强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 八年级学生 学科:物理版本:人教版课时:1二 、 教学课题: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
2、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的测量3、大气压强班的利用。教学中以马德保半球实验托里拆利为重点展开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以体验思考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体验大气压的特点知道大气压的应用。【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四、教学方法实验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穿插教师的讲述、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3、。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百度图片】utf-8&word=%E6%B6%B2%E4%BD%93%E5%8E%8B%E5%BC%BA%E5%AE%9E%E9%AA%8C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4、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1.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百度图片】index&pv=&z=0&ie=utf-8&word=%E5%A4%A7%E6%B0%94%E5%B1%82(1)认识大气层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
5、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
6、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百度图片】%E9%A9%AC%E5%BE%B7%E4%BF%9D%E5%8D%8A%E7%90%83%E8%AF%95%E9%AA%8C&ie=utf-8&in=8637&cl=2&lm=-1&st=-1&pn=1&rn=1&di=1&ln=952&fr=&fm=result&fmq=0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
7、1&-1&di1&objURLhttp%3A%2F%2F%2Fimage%2Fblog%2F%2Fe24715cb30124ee04f02c49d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qpi_z%26e3Bks52_z%26e3Botg7r5g_z%26e3Bv54AzdH3F89a99lvijgiy13z&W500&H235&T10439&S14&TPjpg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图)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8、,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2.探究大气压强的值(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
9、大气压强的值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
10、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2)利用P=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百度视频】20&pn=0&db=0&s=0&oq=%CD%D0%C0%EF%B2%F0%C0%FB&fbl=800&f=3&rsp=0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11、。思考: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总
12、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3.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百度知道】90%B8%E9%A5%AE%E6%96%99%E8%AF%BE%E4%BB%B6&ie=utf-8&fr=wwwt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
13、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三)、课堂小结及检测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
14、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五、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
15、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六、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 学校:昌乐县乔官镇中学 姓名:冯瑞升职称: 中教一级 电话: 电子邮件:frsmxq通讯地址: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中学冯瑞升 1973年生,大学学历,1997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从教十几年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历年的中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踏实教学,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创新”、“严谨扎实”地教书育人,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的好评。有多篇论文、课题研究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并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