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请 书.pdf
《申 请 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 请 书.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申 请 书 单 位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姓 名 熊 盛 青 请奖类别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31 号 邮政编码 100083 联系电话 010-62060026 手机电话 13910571866 E - MAIL 2010 年 4月 15 日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制 填 表 说 明 一、坚持自愿原则,申请人必须用第一人称填写。 二、要求本人撰写,从网上下载表格打字填写,内容具体、真实,由本人签名。 三、必须随申请书附有代表性成果及获奖证明复印件。 四、请奖类别指野外奖、科研奖、教师奖、荣誉奖。 五、按章程规定回避制度,本奖委员会
2、现任委员(理事、监事)不得作为推荐人。 姓名 熊盛青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06 曾用名 民族 汉 籍 贯 湖南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参加工作时 间1983.08文化程度 博士研究生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工 业务专长 航空物探与遥感,地质勘查技术 简历(主要学历和工作经历) 1979.91983.7 在成都地质学院三系读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4.91997.6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读博士,获博士学位;1983.08 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从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1989.01 任项目技术负责; 1991.09. 任工程师; 1993.061995.10 任
3、研究室主任,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1995.111996.11 任中心总工程师助理,高级工程师,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996.121998.2 任中心主任助理、副总工程师,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1997.12 破格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入选地矿部“跨世纪百人计划”;1998.032000.10 任中心总工程师,负责部重点勘查项目; 2000.11 任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2001.09 任物探与化探杂志主编,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042010.12 承担国家 xxx 专项; 2003.03 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04 任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20002005.3 任理事); 2006.08 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 2006.10 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委会委员(科技咨询专家); 2007.02 任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总负责人; 2007.12 获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12 遴选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 2010.01 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一、概述 本人主要从事航空地球物理、 遥感勘查技术与地学应用研 究以及勘查实践工作,近30 年来长期工作在科研和野外地质工作第一线。主持和参加国家专项、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
5、目和课题、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等 20 多个,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国家 xxx 专项和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是我国航空物探历史上不同时期( “九五” 、 “十五”和“十一五” )规模、技术难度和投资最大的科研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和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国内开辟了航空重力勘探、高分辨率航空物探、航空物探与遥感地下煤火探测等研究新领域。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和遥感方法技术研究、仪器研制与系统集成、软件研发、固体矿产和油气勘查、地质灾害与 环境监测、海洋地质调查与研 究、核应急监测、月球遥感探测等多个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6、奖 1 项,部级科技奖 6 项,国家科技攻关奖 2 项。出版专著10 部,论文 50 多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EI 收录 4 篇,CSCD 收录 33 篇;SCI 引用14 次,CSCD 引用 169 次),主要研究报告 21 部,技术发明专利 2 项(已受理),行业技术标准 1 项。 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主持研制与集成出高精度航磁测量系统、航空伽玛能谱测量系统、航空重力测量系统、航空物探/ 遥感综合勘查系统、航空地球物理软件系统和航空地球物理信息系统等,初步实现了我 国航空地球物理仪器和软件的 国产化,使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主持实现我国大陆航磁 的全覆盖
7、和管辖海域高精度航磁的基本覆盖,为能源、矿 产勘查和地学研究提供了最为 详实的地球物理资料,提高了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并取得重大地质找矿和研究成果。 长期担任单位总工程师,参加制定“九五”以来航空物探和国土资源遥感科技与勘查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并组织实施 。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团 结协作的航空物探技术团队,培养国家急需的勘探地球物理人才数十名,其中作为指导老师培养博士生 10 人、硕士生 2 人。担任物探与化探主编,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先后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方阵” 、 “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评为“双效期刊”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勘查技术交流与推广应用。 因推进我
8、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和国土资源遥感高新技术发展与地学应用,为提升我国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做出突出贡献,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称号。 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与贡献 1、主持完成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概查专项,填补我国陆地航磁最大空白区,为深化青藏高原地质构造认识与加快矿产勘查做出突出贡献。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面 地质工作难度非常大,迫切 需要采用高新技术加快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但受自然条件 、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该区也长期成为我国航磁的空白区,为此地矿部设立专项
9、开展了该项调查。本项目的完成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针对高原航磁调查面临高寒、大跨度等 技术难题,提出“高速采样、自动数字航磁干扰实时补偿、高度实时监控 、地面磁日变网同步连续观测 和校正”的技术路线,解决了利用DTM 数据等进行飞行高度设计和监控等关键性技术问题,为获取青藏高原中西部 114 万km2的高精度航磁数据提供了技术保证。 ( 2)提出高原主体属弱磁性基底,它与塔里 木盆地的边界为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异常带;发现雅鲁藏布江航磁异常双 带并认为主要由缝合带蛇绿岩 引起;在高原中部探测发现近南北向的深源负磁异常带和 近东西向系列浅源磁异常带, 两者垂向上叠覆,横向上交叉,显示“立交桥式”
10、双层结 构特点,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壳 幔结构构造和岩石圈深部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认为是深 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 部岩浆熔融,使上地壳下部地温升高,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的结果,与此同时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幅度。 (3)依据航磁调查成果,系统评价了青藏高原油气和矿产资源远景,圈出 11 个含油气盆地、 14 个与找油气关系密切的局部凸起, 21 个金属矿产找矿远景区和 5 个地热资源远景区,为高原地质矿产勘查部署 与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经后续工作发现西藏尼雄、新疆赞坎等多个大型超大型铁 矿。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主持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的海域磁重精密探
11、测,提高了我国海洋地质勘探程度,深化了我国海域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 (1)主持研发出具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航磁总场测量系统、航磁全轴梯度测量系统、航空物探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和海洋 航空地球物理信息系统,极大 地提高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水平和勘查能力。 (2)基于该套技术,历时 8 年,克服了外围干扰、气象、技术等重重困难,组织实施了国家某专项的航空探测任务。改装专业作业飞机 8 架,集成航空物探测量系统 13套,开发数据处理系统 16 套,使用作业机场 14 个,飞行总架次 2095 个,总测量飞行时间 9377 小时,完成航空物探总工作量达 1596641.3km。以 1:10 万和 1:5 万比
12、例尺为主,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完成的一次 规模最大、比例尺最大、精度 最高的海域磁场精密探测,获得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资料。 ( 3)以专项探测结果为主,编制了全海域最 新航磁系列图,开展了基于航磁的我国全海域海洋地质构造研究与油气资 源评价,深化了海域及邻近地 区基础地质认识,新圈定北黄海北缘断裂带及东海陆架盆 地西缘断裂等深大断裂,新发 现和圈定了一批沉积拗陷以及有利油气聚集构造带,圈出 197 个油气远景区(带),其中级 6 个,级 24 个,级 36 个,级 58 个,估算我国海域 16 个坳陷区油气资源量。成果已在海域油气资源评价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4)主持集成国
13、内首套适合于地质矿产勘查、具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统,负责解决了飞机选型与装配、设备 选型、系统集成、测量、解释 方法等技术问题,建立相应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标准。应用该套技术完成海域航空重力测量 20 多万公里,为资源勘查等提供了高精度的重力场信息 ,发现了新的油气构造。该项 研究开创了我国航空重力勘查技术研究及其在地质调查和 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工作,填补 国内空白,为地质矿产勘查提供了新高科技手段。 本人作为专项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立项策划、设计编写、技术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项目分解、组织协调、质量监控、 组织重大技术问题攻关、阶段 性成果的总结、报告编写与统稿、定稿等,并具体负责项目 1
14、 和项目 8 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获国际先进水平和优秀评价。 3、主持国家“十一五” 863 计划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重大项目,初步实现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的国产化。 该项目投资 2.38 亿元,不论在项目级别、经费投入,还是在技术目标要求和技术难度等方面,都是建国以来我国航空地球物理领域中的首次。自 2006 年通过立项论证以来,联合国内 20 多家“产、学、研、军”优势力量,设立 8 个课题,通过近五年的攻关,在航空物探硬件研制、软件研发和关 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 具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在硬件方面取得 9 项自主创新成果、6 项集成创新成果,研制集成多套航空物探
15、测量系统并已推广应用,部分 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开发了新 一代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等 7 项软件成果;攻克了航空电磁大功率发射等 10 多项关键技术;申请国家专利 27 项,其中 12 项已获得批准;获得软件著作权 2 项;出版专著 4 部、发表论文160 多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2 名,建立专业实验室 3 个。 本人的具体贡献为: (1)任总体专家组组长,主要负责该重大项目立项策划、可行性报告和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写、技术方案的制定与组织 实施、项目分解、组织协调、 质量监控、重大技术问题攻关和把关、阶段性成果的总结等工作,并承担其中一个课题。 (2)提出研制航空伽玛能谱仪的技术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请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