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问题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问题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质疑、推理、实验、讨论等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教学的实施应有以下几个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分析问题 引导解决问题 评价总结关键词:问题教学 高中化学 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 评价总结“问题教学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质疑、推理、实验、讨论等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恰当的提问,可以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
2、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还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做到实时调整教与学活动。但传统的问题教学方式过于沉闷,教师设计大量的问题去问学生,其方式大至有以下两种:“一对多”和“一对一”。“一对多”实际上是有许多同学起哄或有人根本没有参与。“一对一”这种方式一是参与面小;二是容易造成过度的紧张气氛,在学生答不上来的情况下,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这种问题教学方式比较沉闷,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了。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探究问题,而不是将化学知识复制给他,要让他自己去感悟,要鼓励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转变为问题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问题教学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问题教学的实施应有以下几个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分析问题 引导解决问题 评价总结(一)如何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提出化学问题时必须把握好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创设的化学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能察觉到,能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我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实验:将一小块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剧烈,
4、并无明显的红色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使学生“出乎意料”,与原有经验形成了矛盾,在惊讶中迫切地希望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学习“铝的性质”时,为了了解铝表面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可通过实验创设如下的情景:(1)用坩埚钳夹住一块铝箔,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会观察到熔化了但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入氧化膜的概念。(2)是不是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以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后就会滴落呢?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可取一块打磨好的铝箔,再加热熔化。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又是为什么呢?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3)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氯化膜,
5、情况又会如何?让学生进行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好奇。(4)回归日常生活中一些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处理成的?通过一步步地提出新问题,一层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急于一探究竟的心理状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再比如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我通过两张漫画引入课题,一张是夫妻两人在煮排骨,说要倒点醋可以补钙,另一张是两个人在喝酒,一人说喝点醋可以解酒。两张漫画趣味十足,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他们都用到了什么?主要成分是什么?图中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学生都非常积极的讨论,有的说合理有的说不合理,然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乙酸性质的介绍。(
6、二)、分析问题、引导问题解决成功的问题情景创设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接着“趁热打铁”将问题分析明示,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时,教师要凭借经验全面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长期以来在解决问题上养成的一些习惯等等,制定一些引导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或逻辑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求解决方法,促进学生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问题解决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1)设疑引探法。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设想,然后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阐述各自观点。 (2)猜想验证法。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法。各组根据实验现象,作出解释,派代表阐述各组观点,通过
7、争论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要明确:原电池的原理内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量变化、电极反应及电流方向、电极的区别等。我设计了一系列构成原电池的电极和溶液进行探究。电极包括石墨、铜、铁、镁、锌、铝;溶液包括硫酸、硝酸、酒精、氢氯化钠、盐酸和硫酸铜,学生可以自由添加试剂和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如碳棒和铁片)放入盛有非电解质溶液(如酒精)的烧杯,连上电流计,没产生现象。 第二次“实验”:学生把两个相同电极放入烧杯,连上电流计,添加电解质溶液(如硫酸铜),也没有现象。 第三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放入烧杯,不连接电流计,添加电解质溶
8、液,仍没有现象。 第四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放入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烧杯,连上电流计,电流计指针随电子的移动发生相应偏转。 第五次“实验”:在第四个“实验”基础上,交换两电极位置,不改变其他条件,结果是仍出现了类似上述的变化现象、只是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发生了改变,出现逆转。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不仅形成了关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和如何确定原电池正负极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思考和交流后,便可得出构成原电池条件的结论和正负极判定的要点。(三)、评价总结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圆满解决了,其实不然,问题解决只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不是结果,最后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认真地将资料
9、整理好,回忆问题的解决过程,思考:还存在些什么问题?方案是否还可优化?是否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思、总结,作出自我评价。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种不同见解会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却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这时教师不应当“裁判”,急于指出各种意见的正确或错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当然教师在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应注意倾听,善于捕捉语言表达时反应出来的问题,发现学生间的讨论脱离主题时应加以提醒,在讨论结束时还应该导引学生整理结论和思维的过程。例如液溴与苯之间发生的是什么反应?许多学生会根据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题 教学 高中化学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