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和原子》说课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教材和课标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与原子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个课题。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初次了解。本课首先通过认识物质的可分性了解到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并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作好知识铺垫。2、课标对该教材内容的要求:
2、首先从学生熟悉日常现象(水的蒸发)极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氨的扩散探究活动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等三大特点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的解释。再通过图片,讨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情况归纳出份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3、教学目标:知识与特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
3、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成,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
4、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
5、化。四、教学的思路和策略: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教学过程介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带来一束鲜花“嗯,好香啊!同学们也来闻一下,看香不香啊?”同学们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些问题与我
6、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从花香引入新课进入情景,思考为什么能闻香味?猜想,倾听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探究分子的性质【讲述】科学实验证明: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板书】一、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讲述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有板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通过感知一滴水中分子数的巨大,体会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从宏观【讲述】这些粒子真的很小吗?让我们通过计算体验一下。【多媒体展示】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
7、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讲述】为了更深一步来认识这些微小粒子,我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证人”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能将拍摄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让我们来看两幅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照片。【 讲解】苯是高中化学中将要学习的一种重要有机物,这是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些既像棉花又像云朵的小家伙就是苯分子。【展示】苯分子照片【板书】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通过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相关数据说明分子之小展示苯分子照片,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观看计算、感知、得出
8、结论。通过观看照片感知分子的部分性质感知微观。加深学习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加深学习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通过展示图片形象表现出分子的性质,使学生更加容易记忆。实验一探究【讲述】通过计算后,我们体会到,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的确很小。分子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性质以外,还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有浓氨水、酚酞等。浓氨水中含有氨分子和水分子,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氨水和无色的酚酞之间发生变化的现象。【实验演示】氨水滴加到酚酞溶液中【实验现象】无色的酚酞变红了【讲述】如果用这一装置(呈现图装置)来做实验,我们
9、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实验演示】氨分子扩散的演示实验:A、B两个烧杯中盛有的都是酚酞溶液,C烧杯中盛有的是浓氨水。先讲述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观查实验、对比、思考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现象看本质【讲述】我们发现,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烧杯B中的溶液不变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现象呢?让我们借助电脑模拟动画来加以分析。【媒体展示】实验电脑模拟动画讲述实验现象,多媒体展示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根据实验事实推理、总结出结论,建立微粒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媒体展示】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导致上述A、B两个
10、烧杯中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扩散到烧杯A中使酚酞变红,氨分子没有进入烧杯B中烧杯A烧杯B现象烧杯中的溶液变成红色烧杯中的溶液不变红色结论氨分子扩散到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氨分子没有进入烧杯B中【总结】这个探究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分子的第二个基本性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归纳总结出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讲述分子另外一个性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总结、得出结论认真听讲,笔记生活与课堂结合【提问】学习到这里,请大家解释下列现象:潮湿的衣服在空气中为什么能够能够晾干?放学回家时,远远地我们为什么就能就能闻到家里飘来饭菜香味?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在水中?提出几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
11、关的现象,要求学生作出解释【回答】衣服在空气中能够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闻到菜饭香味是因为菜饭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就闻到了菜饭的香味;品红放在水中,水变红了,是因为品红分子运动到了水中。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用分子观解释宏观现象,深化对分子特征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事实验证猜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述】生活经验还告诉我们,夏天的衣服干得更快。分子的运动和什么有关呢?夏天和冬天的显著区别就是温度。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实验演示】将品红分别放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中,比较扩散的快慢。讲述,实验演示思考、产生
12、疑问、大胆猜想、仔细观看实验实验二探究【实验现象】在热水中,品红扩散的更快;冷水中,品红扩散比较慢。【结论】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补充板书2】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讲述,实验演示,板书思考、得出结论实验三探究【讲述】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演示】等体积酒精和等体积水混合。讲述,实验演示观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引发“1+1=2”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探索与听讲【实验现象】混合后液体的体积明显比混合前少了。【讲解】混合后液体的体积明显比混合前少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分子间存在间隙,较小的分子钻
13、到了其他分子的间隙中,而使混合物的体积减小。【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隙讲述,实验演示,板书听讲、思考小结小结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归纳小结理解记忆突出重点六、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一、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一般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分子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七、教学反思: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