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1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 xxx 专 业 名 称 人力资源管理 准 考 证 号 xxxxxxxxxxxxx 指 导 教 师 xxx xxxx 年xxx 月xxx日专心-专注-专业内容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2万人,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4.8万人,同比
2、2015年减少了0.4万人。每年毕业生的总体人数在持续上涨。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的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为例:首先阐述大学生总体就业概述和意义;然后对江苏省高校学生就业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罗列;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问题与对策目 录正 文一、大学生就业状况概述 (一)就业的总体形势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年年持续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
3、降。教育部某官员透露:“大学生就业现状在经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实属不易。”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2万人,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4.8万人,同比2015年减少了0.4万人,毕业生的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是就业压力尚未缓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整体有明
4、显下降,相比于2015年,本科生减少了0.9万人,研究生减少了0.8万。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是“总体稳定,压力不减”。不过,全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70万人,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此后还将继续高位运行。全国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江苏省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1.3%,实现就业总人数50.4万人,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年底总体就业率不低于90%的任务。不过仍有4万人还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历年没能及时就业的学生,201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在专业招聘方面建筑学、学前教育
5、和大气科学名列就业排行榜前三位,而旅游管理、园艺、应用心理学等专业因为就业率过低,被亮出“红牌”。江苏省教育厅表示,在新一年招生中,这些专业除对现有学生适当分流外,还要对招生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底怎样才能更好的缓解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是我国近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 1.地区结构东部沿海城市和较为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良好,并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而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经济发展较为欠缺等因素,很少有人愿意去这些地方就业。在我国每年应届毕业生当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很多大学生首选就业之地,大家都希望能在大城市闯一闯。以我国江苏省为例:苏南地区比如南京苏州无
6、锡等地是高校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而相对于经济交通稍稍落后的苏北地区,就业率远不如苏南地区,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在一线城市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学习发展机会,能够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尝试一些在小城市没有的新鲜事物。而在二三线小城市,可能没有更多的专业选择,甚至于很多小城市都没有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事业发展没有更多的机遇,容易遇到瓶颈。这些原因都是由于地区差异结构导致的。 2.专业结构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出现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反思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源的同时,不仅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要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因为结构
7、性失业已构成失业的重要原因。从高校开设的课程专业上来看,技术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可选择性也广;而文科类专业就业选择范围狭隘,也是导致就业率不高的一个因素。根据2016年江苏省人社、劳动部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结果来看,热门就业专业有计算机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电子通信等专业;而相对难就业的专业有旅游管理、园艺、动物科学等专业。所以实时的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动态变化适时的作为招生规模调整也是尤为重要的。 3.用人单位结构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招聘单位更加倾向于优先录用名校的学生。很多新型产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学历要求,将学历作为工作的首要敲门砖。江苏省高校每年应
8、届的招聘会上,大型企业招聘时,某些优质岗位在招聘条件上会注明此岗位仅限某某高校学生投递简历。这些举措让很多普通院校学生望而退步。所以很多优秀的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学生在学历这方面更具有竞争力。(三)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大学生最大愿望是在岗位上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然而,自身素质则决定了这一切,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竞争力的大小。成功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资本,即综合素质。但是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却存在着问题。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就
9、要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10、,形成开放的就业观。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提现人生价值。在如今的求职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有不诚信原则。如: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面试时虚假包装自己、签约后随意单方面毁约等。其实这些无诚信的举动会给毕业生的求职大打折扣。所
11、以,在毕业生准备求职之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诚实守信的就业,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江苏省内高校就业简介江苏省位于我国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高校资源尤为丰富,尤其是处于南京、苏州等地高校是众多莘莘学子填报志愿的首选之地。明清时期,在代表古代教育最高水平的进士科考试中,江苏明代取中的进士占中国11.84%;清代取中的进士约占中国的11.1%,高居第一位。从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4年,江苏拥有高校134所,公办本科学校有47所,数量均居中国各省首位,其中国家“211工
12、程”大学11所,数量仍居中国各省首位,比例占江苏省本科院校的四分之一,占中国“211工程”大学的十分之一。“985、211”高校比如地处六朝古都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都是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我国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4.8万人,虽然从毕业生数字上看是“利好”,不过,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下降等原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缓解。我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介绍,从举办的大型招聘会结果来看,尽管“用人大户”、“优质单位”均积极报名参加招聘,但实际岗位总需求减少。有近60%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发展缓慢、结构性调整等原因,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
13、求均有所下降。同时,我省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仍没有根本性好转。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应届生毕业求职的首选之地;而相对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北方一代地区则就业热情并不如南方地区高涨,这也是形成了南北就业差距的一个原因。很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或是为了个人理想拼搏一把来到南方城市寻求工作机会,或是跟风潮,也来到南方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普遍大学生认为在南方城市获得的工作机会、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各方面要优于北方城市。(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与高校大学生就业总量需求矛盾相比,这是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
14、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根据中新网报到称:中国现在缺少大量的高技术白领人员,但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1.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有效的按市场需求来调试。比如近几年市场对于某专业需求量比较大,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几年以后等学生毕业,招聘市场是否能够完全吸纳很难把握。这是从源头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滞后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进一步扩大专业招生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的现象
15、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比如财经、金融类专业在前几年社会需求中较大,众高校则大力开设此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合理的考虑到等四年之后这批学生毕业之后社会还真的需要这么多财经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吗? 2.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素质考验。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在看专业成绩的同时,也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合作能力,与人洽谈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这些都是在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我们需要平时多参加业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增长见识,学习社会经验。很多高校着重于学生的学业精通,并没有将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去培训,导
16、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能力很强,专业技能也熟记在心,可是走入工作岗位中,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则不知道该如何操作,空有理论知识。而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学习技能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可是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现在是一个讲究团队合作的社会,任何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是一味埋头苦干不知道通力合作的员工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综合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当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大学生 就业 现状 分析 对策 1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