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pdf
《(5.3)--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3)--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1 9 年1 月第3 7 卷第l 期c h i nJI n f e c tD i s,J a n u a r y2 0 1 9,V 0 1 3 7,N o 1肝衰竭诊治指南(2 0 18 年版)共识与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通信作者:李兰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 1 0 0 0 3,E m a i l:l j l i Z j u e d u c n;韩涛,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病内科3 0 0 1 7 0,E m a i l:h a n t a o m d 1 2 6 c o
2、m【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再次对我国的肝衰竭诊治指南(2 0 1 2 年版)进行更新,并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D O I:1 0 3 7 6 0 c m a j i s s n 1 0 0 0 6 6 8 0 2 0 1 9 0 1 0 0 1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
3、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2 0 0 5 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 m e r i c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 t h es t u d yo fL i v e rD i s e a s e s,A A s L 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1 的建议书。2 0 0 6 年1 0 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旧1,从定义、诱因、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衰竭进行了系统而精要的阐述,既与国际接轨,又独具中国特色,诊断分型突出了实用性,指导和规范了我国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并于2 0 1
4、 2 年进行了修订,制订了肝衰竭诊治指南(2 0 1 2 年版)。2 0 1 4 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 s i a n-P a c i f i c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t h eS t u d yo ft h eL i v e r,A P A S L)对2 0 0 9 年制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进行了更新H。;2 0 1 7 年,欧洲肝病学会(E u r o p e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t h es t u d yo ft h eL i v e r,E A s L)发布了急性(暴发性)肝衰竭治疗实践指南。;美国胃肠病学协会
5、(A m e r i c a n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舀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A G A)发布了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和管理。6 1。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再次对我国的肝衰竭诊治指南(2 叭2 年版)进行更新。肝衰竭诊治指南(2 0 1 8 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使临床医师对肝衰竭的诊疗有进一步了解,并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鉴于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指南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衰竭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针对具体病情,
6、临床医师应参照指南,并充分了解肝衰竭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诊治方案。随着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研究的逐渐深入,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指南的制订遵守了循证医学原则,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 个级别5 个等级,见表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及其定义证据等级8定义I123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多时间序列,明显非对照实验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注:4:数字越小,证据等级越两一、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1 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
7、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 病因: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H B V),其次是药物和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衰竭的常见病因见表2。二、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4 1(一)分类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和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4 类:急性肝衰竭(a c u t e1 i v e rf a i l u r e,A L F)、亚急性肝衰竭(s u b a c u t el i v e rf a i l u r e,S A L F)、慢加急性
8、(亚急性)肝衰竭 a c u t e(s u b a c u t e)一o n c h r o n i cl i v e rf a i l u r e,A c L F 或s A C L F 和慢性肝衰竭(c h r o n i cl i v e rf a i l u r e,C L F)。见表3。万方数据表2 肝衰竭的常见病因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1 9 年1 月第3 7 卷第l 期c h i nJI n f e c tD i s,J a n u 8 r y2 叭9,V o l-3 7,N o 1病因常见分类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其他病毒巨细胞病毒、E B 病毒、肠道病毒
9、、疱疹病毒、黄热病毒等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部分中草药、抗风湿病药物、抗代谢药物等肝毒性物质乙醇、毒蕈、有毒的化学物质等细菌及寄生虫等严重或持续感染(如脓毒症、血吸虫病等)肝脏其他疾病肝脏肿瘤、肝脏手术、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移植术后等胆道疾病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性肝病等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糖代谢障碍等循环衰竭缺血缺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他创伤、热射病等原因不明一注:“一”为无相关数据表3 肝衰竭的分类及定义分类定义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 周内出现以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无基础肝病史,2 2 6 周出现
10、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慢加急性(亚急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性)肝衰竭偿和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反复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二)组织病理学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诊断、分类和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较高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肝衰竭发生时(C L F 除外),肝脏组织学可观察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位和范围因病因和病程的不同而不同。按照坏死的范围程度,可分为大块坏死(坏死范围超过肝实质的2 3),亚大块坏死(占肝实质的1 2 2 3),融合
11、性坏死(相邻成片的肝细胞坏死)和桥接坏死(较广泛的融合性坏死并破坏肝实质结构)。在不同病程肝衰竭肝组织中,可观察到一次性或多次性的新旧不一肝细胞坏死病变。1 A L F: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可呈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塌陷或部分塌陷。2 s A L F: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3 A c L F: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4 c L F: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增生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
12、胞坏死。(三)临床诊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1 A L F:急性起病,2 周内出现级或以上肝性脑病(按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 0 正常值上限(u p p e rl i m i to fn o 咖a 1,u L N)或每日上升1 7 1 斗m o l L;有出血倾向,P T A 4 0(或I N R 1 5),且排除其他原因;肝脏进行性缩小。2 s A L F:起病较急,2 2 6 周出现以下表现: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
13、红素1 0 U L N 或每日上升1 7 1“m o L L;伴或不伴肝性脑病;有出血表现,P T A 4 0(或I N R 1 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3 A c L F: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 0 u L N 或每日上升1 7 1 m o l L;有出血表现,P T A 4 0(或I N R 1 5)。根据不同慢性肝病基础分为3 型,A 型为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础上发生的A c L F;B 型为在代偿期
14、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 C L F,通常在4 周内发生;c 型为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 C L F。4 C L F: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常 1 0 u L N;白蛋白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P T A 4 0(或I N R 1 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肝性脑病。(四)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S A L F 和A C L F 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未达到标准时的前期要提高警惕,须密切关注病情发展。1 前期: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A L T 和(或)A s T 大幅升高
15、,黄疸进行性加深(8 5 5“m o l L 血清总胆红素1 7 1 斗m o L L)或每日上升1 7 1 斗m o l L;有出血倾向,4 0 P T A 5 0(I N R 1 5)。2 早期: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A L T 和(或)A s T 继续大幅升高,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 7 1 m 0 1 L或每日上升1 7 1 斗m o l L);有出血倾向,3 0 P T A 4 0(或1 5 I N R 1 9);无并发症和其万方数据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1 9 年1 月第3 7 卷第l 期C h i nJI n f e c tD i s,J a
16、 n u a r y2 0 1 9,V 0 1 3 7,N o 1他肝外器官衰竭。3 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A L T 和(或)A s T 快速下降,血清总胆红素持续上升,出血表现明显(出血点或瘀斑),2 0 P T A 3 0(或1 9 I N R 2 6),伴有1 项并发症和(或)1 个肝外器官功能衰竭。4 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 T A 2 0(或I N R 2 6),并出现2 个以上并发症和(或)2 个以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肝衰竭是连续演变的过程,各临床分期的时间可长短不一,且临床分期实际上是连贯发展的
17、,依诱因和个体体质不同,与疾病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如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疾病可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或者缓解,症状逐渐好转,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各项生物化学指标得到改善。(五)肝衰竭诊断格式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在I 艋床实际应用中,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临床类型和分期,建议按照以下格式书写:肝衰竭(分类、分型、分期)疾病病因诊断(病毒、药物、乙醇、免疫、血吸虫等)例如:慢加急性肝衰竭A 型早期乙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中期药物性肝炎慢性肝衰竭血吸虫性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病因待查(六)疗效判断1 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是生存率(4、1 2、2 4和4 8 周生存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
18、:症状和体征:患者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血、肝性脑病、感染,以及腹水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实验室指标: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示血清总胆红素、P T A(或I N R)和白蛋白等改变。2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治愈:A L F、S A L F 临床治愈标准为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等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退(血清总胆红素2 u L N),肝脏大小恢复正常;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P T A(I N R)恢复正常。临床好转:A c L F 临床好转标准为乏力、纳差、腹胀、出血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消失;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血清总胆红素4 0 或I N R 1
19、 5)。临床恶化:A c L F、c L F 临床恶化标准为乏力、纳差、腹胀、出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加重;肝功能指标加重;新发并发症和(或)肝外脏器功能衰竭,或原有并发症加重。(七)预后评估肝衰竭预后评估应贯穿诊疗全程,尤其强调早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性。多因素预后评价模型,如终末期肝病模型(m o d e lf o re n d s t a g el i v e rd i s e a s e,M E L D)、M E L D 联合血清N a(M E L D N a)、i M E L D、皇家医学院医院(K i n g sc o l l e g eh o s p i t a l,K c H)标准、序贯
20、器官衰竭评估(s e q u e n t i a lo r g a nf a i l u r ea s s e s s m e n t,S O F A)、慢性肝衰竭联盟一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 h r o n i cl i v e rf a i l u r e c o n s o r t i u mo 增a nf a i l u r es c o r e,C L I F-cO F s)、c L I F cA c L F 等,以及单因素指标如年龄、肝性脑病的发生、血清总胆红素、P T 或I N R、血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乳酸、血糖、血清N a、血小板等对肝衰竭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临
21、床可参考应用。吲哚箐绿清除试验可动态观察受试者有效肝功能或肝储备功能,对肝衰竭,以及肝移植前后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三、肝衰竭的治疗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肝衰竭诊断明确后,应动态评估病情、加强监护和治疗。(一)内科综合治疗1 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病情稳定后适当加强运动。加强病情监护():评估神经状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记录体质量、腹围变化、2 4h 尿量、排便次数及其性状等;建议完善病因和病情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测P T 或I N R
22、、纤维蛋白原、乳酸脱氢酶、肝功能、血脂、电解质、血肌酐、尿素氮、血氨、动脉血气和乳酸、内毒素、嗜肝病毒标志物、铜蓝蛋白、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球蛋白谱、脂肪酶、淀粉酶,血、痰或呼吸道分泌物、尿培养;进行腹部超声波(肝、胆、脾、胰、肾,腹水)、胸部x 线摄片、心电图等物理诊断检查,定期监测评估。有条件的单位可完成血栓弹力图、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等。推荐肠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患者详见“肝性脑病”部分。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热量、液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推荐夜间加餐补充能量。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万方
23、数据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1 9 年1 月第3 7 卷第1 期c h i nJ l n f e c tD i s,J a n u a r y2 0 1 9,V o l _ 3 7,N o 1()。进行血气监测,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镁、低钾血症()。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肺部,以及肠道管理,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2 对症治疗:护肝药物治疗的应用:推荐应用抗炎护肝药物、肝细胞膜保护剂、解毒保肝药物,以及利胆药物。不同护肝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解毒、免疫调节、清除活性氧、调节能量代谢、改善肝细胞膜稳定性、完整性和流动性等途径,达到减轻肝脏组织损害,
24、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减轻肝内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微生态调节治疗:肝衰竭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益生菌减少,肠道有害菌增加1 1 I,而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建议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内毒素血症()“。有报道粪便菌群移植(f a e c a lm i c r o b i o t a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F M T)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尤其是肝性脑病的新思路,可能优于单用益生菌-,可加强研究。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和
25、急性乙醇中毒(重症酒精性肝炎)等,可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甲泼尼龙,1 0 1 5m g(k g d)(),治疗中需密切监测,及时评估疗效与并发症。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前期或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短期使用()。胸腺肽仪1 单独或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肝病合并感染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2 8d 病死率()。胸腺肽1 用于c L F、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患者,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继发感染发生率。对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建议早期应用()。3 病因治疗:肝衰竭病因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包括发病原因和诱因两类。对其尚不明确者应积极寻找病因以期达到正确处理的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3 衰竭 诊治 指南 2018 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