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食疗典籍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食疗典籍初探.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646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年 4月第 26 卷第 4 期 CJTCMP,April 2011,Vol.26,No.4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等病形的概括。反映的是机体内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的虚弱状态。再如:血热证是对“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一组反映体内血分有热的外在现象的总结。总之,中医理论的名称概念,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索、认识和医疗实践基础上,运用先秦名家的“以形正名
2、”方法形成的。这种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舍弃事物形象,在实证思维影响下,其名称概念是对实体的命名,而是在收集和保留事物形象状态下,来反映和把握人体生命状态的一种思维成果。这是先秦名家的“形名”逻辑思想成果。参 考 文 献1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1 WANG Dian-ji.History of Chinese Logic.Shanghai:Shangha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79:612 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38 WEN Gong-yi.History of Pre-Qin Period Lo
3、gic.Shanghai:Shanghai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83:2383 彭漪涟.概念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2 PENG Yi-lian.Conceptualism.Shanghai:Xuelin Press,1991:24 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41-152 REN Xiu-ling.Theory and Category of TCM.Beijing:Ancient Books Press,2001:141-152(收稿日期:2010年8月20日)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食疗典籍初探摘要:目前专门研究分析食物类典籍著
4、录内容及特点的文献鲜见,本文从食物食品的性能、分类、数量、著录方式及有关食养理论的角度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4部食疗典籍进行研究,由古至近作一对比阐述,旨在了解食疗的基础学科食疗本草的发展现状有待于发展完善,为中国食材性能研究奠定基础。关健词:食疗;食养;食疗本草;食物基金资助: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No.200807012)The history of the food and medical books early detectionGU Ying-min,CHAI Ke-fu,MA Gang,QIAN Jun-we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
5、al Chinese Medicine,Hangzhou 310053,China)Abstract:Current research analysis of fo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literature cataloguing,this rare from food food performance,classification,quantity,description and food keeping in good health theories about the angle of history is representative of
6、 the four ancient book of food therapy is studied,and a comparison of the parts,aim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disciplines Food therapeutic herbs-the current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developed for Chinese food material,research foundation.Key words:Food therapy;Food keeping in good health;Food therapeu
7、tic herbs;Food materialFund assistance:Scientifi c-Research Fund of State Public Secters(No.200801012)论著通讯作者:柴可夫,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邮编:310053,电话:0571-86613551,传真:0571-86613522E-mail: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美食文化历史,在卷佚浩繁的典籍中,记载有食物常识、食物须知、食物疗病强身等的典籍很多,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检索出建国前与食物、食品有关的食疗本草类、救荒本草类、饮馔类等书籍80种左右,本草类书籍、方书不
8、在其内。但是典籍中相互引用、从本草书籍中摘录 647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年 4月第 26 卷第 4 期 CJTCMP,April 2011,Vol.26,No.4等亦不在少数。目前公认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食疗类典籍,是下面将论及的四本,而目前专门研究分析此类典籍著录内容及特点的文献鲜见,为促进食疗发展,研究食物本草食材性能的需要,在此对其内容及著录方法作一粗浅探析,以开启思路,有益于传承提高。千金要方食治篇及食疗本草这2部典籍是由唐朝孙思邈和孟诜、张鼎著录,因为2部典籍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且孙思邈与孟诜是师徒,在学术上有传承,因此有必要作一对比。1 千金要方 食治篇 此篇的特点
9、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1 食疗理论 重视“食养”,强调“食养为先”的调治原则,对食性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医家及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理论,如“食有偏性”、“饮食有节”、“五味不可偏盛”、老年、妇幼及四时养生等不同的饮食原则,可谓将中医理论用于饮食调理的典范。如在序言中引仲景言:“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引扁鹊云:“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引高平王熙称:“鱼肉、果实,取益人者服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食多餐,临盘大饱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
10、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引用黄帝内经 中条文以说明“五脏所合法”、“五脏不可食忌法”、“五味动病法”、“五脏病五味对治法”等,以达“阴阳调和,人则平安”的调治保健目的,并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等“以食疗疾”、“食养为先”思想等。1.2 条文记录特点 书中记载了154种常用食品,延续了 食经 及陶氏本草经集注中诸食物类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收录食物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附鱼虫)4类;对食性的记载包括性味、良毒、功效、主治、宜忌,或有别名、食法、采集时间、产地形态等。如“桃
11、核仁:味苦、甘、辛,平。无毒。破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治咳逆上气,消心下硬,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月水,止心痛。七月采,凡一切果核中有两仁者并害人,不在用。其实味酸,无毒,多食令人有热。黄帝云:饱食桃入水浴,成淋病。”文中还记载了2种藻菌类食物,海藻、昆布,如“海藻”条曰:“咸,寒,滑,无毒。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者,肠内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利小便,起男子阴气”。书中食禁内容多来自 神农黄帝食禁,如书中载:“芥菜:味辛,温,无毒。归鼻。除肾邪,大破咳逆,下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又云寒中。其子,味辛。辛亦归鼻。有毒。主喉痹,去一切风毒肿。黄帝云:芥菜不可共兔肉食,成恶邪
12、病”。书中收集了很多民间食疗方,如用谷皮糠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等。2 食疗本草22.1 收录种类 共辑佚291条,按自然属性归类,分为3卷。一卷主要为草米谷蔬菜部,收录常用谷类、蔬菜类食物,约84种;二卷为草木果实部,收录瓜果类、菌藻类(如紫菜、海藻、木耳等)、调料(如胡椒、桂心等药用食物)近90种;三卷为兽禽虫鱼部,收录肉类包括兽、禽、虫、鱼,并记录了一些动物器官和脏器(如狸骨、腹蛇胆、獭肝等)。收录的食物药囊括了 千金食治、新修本草 及 神农本草经中所收录的食物品种,并有增加。据文献考证研究3,有不少条文为 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鱼类中的鳜鱼(桂鱼)、鲈鱼、石首鱼(黄花鱼),菜类中的蕹菜
13、(空心菜)、菠薐(菠菜)、莙荙、白苣(莴苣)、胡荽,米谷类的绿豆、白豆、荞麦等。如船底苔、干苔等在此书中首次记载。2.2 条文记录特点 内容较之 千金食治 更全面,涉及采收、产地、食性、功能、食法、主治、贮藏、鉴别、食宜食忌、时令等多种因素对食物药性能的影响、载录很多食疗单方,以及进食原则等。食禁内容丰富,涉及时令、产地、地域、体质、妊产妇、小儿、疾患、食量、食法、过食、久食、食物配伍等多个方面,如“越瓜”条,千金食治言:“味甘、平,无毒。不可多食。益肠胃”;食疗本草 曰:“寒,主治利阴阳,益肠胃,止烦渴,不可久食,发痢。案:此物动风。虽止渴,能发诸疮。令人虚,脚弱,虚不能行(立)。小儿夏月不
14、可与食,成痢、发虫。令人腰脚冷,脐下痛。患时疾后不可食。不得和牛乳及酪食之。又,不可空腹和醋食之,令人心痛”。又如食疗本草“葱实”条云:“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上冲人,五脏闭绝,虚人胃”,可谓后世辨体施食的理论开端。描述食物的加工方法,如“鸡头子”条有“可取蒸,于烈日中曝之,其皮壳自开。挼却皮,取人食,甚美。可候皮开,于臼中舂取末”,又如“鸲鹆肉”条云“治老嗽。腊月腊日取得,五味腌炙食,或作羹食,或 648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年 4月第 26 卷第 4 期 CJTCMP,April 2011,Vol.26,No.4捣散蜜丸服之”。对于食物的利用,体现了取类比象、同气相求、
15、以脏补脏及三因食异的原则,如关于动物脏器的条文“猪肾,主人肾虚,不可久食”、“猪肚,主暴痢虚弱”;及在“昆布”条载:“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尔”。记载了时令、食用方法等多种因素对食品效果的影响。如“獐”条:“其肉,八月止十一月食之,胜羊肉。自十二月止七月食,动气也”,又如“干枣”条曰:“生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蒸煮食之,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强调季节性、食用方法和产地的重要性。增加了食物的食用或药用部位,如千金食治有柿条,而食疗本草具体到柿、干柿、红柿、(酉林)柿、研柿等。再如“芋”条,
16、“白净者无味,紫色者良,破气”,则是根据食物的外部形态来区分同属不同种的食物。载有食物的采收季节,如“甘菊”条,“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记载了许多有效的食疗单方以及服食原则等,如石榴条有“又,久患赤白痢,肠肚绞痛:以醋石榴一个,捣令碎,布绞取汁,空腹顿服之立止”。以上2本典籍的意义在于,前者是是现存最早的食养食疗专篇,而后者则是我国第一部食物药本草专著,使具有疗病祛疾的食物本草从药物本草中分离出来,食疗理论从以往的散在记录及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形成了初步的书面理论,弥补了在此之前食物本草发展的空白。但是作为此期的新生理论结果,受当时食疗发展程度及社会文化限制,千金食治与食疗本草 对食性的
17、记载笔墨均较少,或简述性而无味的记录,食物对人体的选择作用归经,亦无记录,均侧重于食物的药用价值,著录功用、禁忌及同类食物的区分较多。饮膳正要4此书系元代营养学兼医学家忽思慧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作者“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食之“免于致疾”,集成此书。1 食养理论 主要体现在应用及发挥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理论,如首卷“养生避忌”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先饥而食
18、,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及“五味偏走”中提到的“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胱不利”、卷二中的“四时所宜”提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等基本的天人相应、人体自身平衡等食养观点。不但强调食饮要有节有度,食味、时令等对人体的影响,同时强调顾护中焦脾胃之气,这为后世的调疾保健重脾找到理论与实践佐证;其次,把“治未病”理论扩展到“未病之人”,达到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提出在实践中通过适宜的食疗、药膳等配方,如“神仙服饵”中的“地仙煎”,以“山药、杏仁、生牛奶子”等组方,服后“令人颜色悦泽,骨髓坚固,行及奔马”、“金髓煎”,以“枸杞,经以酒浸之,绞汁,熬膏,以温酒调下”,以达
19、“发白变黑”的目的等,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用于强身益寿还是可以的。在此之前,医家如孙思邈、孟诜等都偏重于调理对象是“己病之人”,“以食疗疾,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第三,重视妇幼保健及提出较早的胎教思想,书中单列“妊娠食忌”、“乳母食忌”等对妊娠及哺乳期的饮食及生活调护记录颇详,特别是在“妊娠食忌”所言“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可谓现代有关胎教在传统理论的渊源。2 食物种类及食性著录特点 收载食品范围广、品种多,既有宫廷珍馐,也有普通百姓常食之物。不仅增加了多种本草之未收者,对本草之认识也更加深入。如“土拨鼠”:政和本草“味甘,平,无毒。去野
20、鸡瘘疮。肥美,煮食之宜人。生西蕃山泽,穴土为窠,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饮膳正要“塔刺不花,一名土拨鼠。味甘,无毒。主野鸡瘘疮,煮食之宜人。生山后草泽中。北人掘取以食,虽肥,煮则无油,汤无味。多食难克化,微动气。皮,作番皮,不湿透,甚暖。头骨,去下颏肉,令齿全,治小儿无睡,悬之头边,即令得睡”。收载了蒙、汉、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习用食品,如回回豆子、回回葱、哈昔呢(新疆产)、咱夫兰(西番)、乞里麻鱼(南国)、阿八儿忽鱼、八担杏、必思答、马思答吉、回回青、八檐仁、赤赤哈等,这些食品在其他食疗类本草甚至本草书中都是罕见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把常用天然食物、食品按自然属性划分为米谷、兽品、禽品、鱼品
21、、果品、菜品、料物等7类。共介绍了230种单味食品之性味、良毒、功效、宜忌等。重视食性,将食性细划,分为平、大寒、寒、微寒、小寒、大暖、温、微温、大热、热、冷、凉等12个不同的等级,如:“羊肉味甘 649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年 4月第 26 卷第 4 期 CJTCMP,April 2011,Vol.26,No.4大热,无毒,主暖中,头风,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食忌的记述多详实而切用,如在“乳母食忌”中有“子有疥癣、疮疾、疮疡,乳母忌食鱼、虾、鸡、马肉、发疮之物”,与中医理论相符,而且对于病中调理养护有指导意义;并在卷二中单列有“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
22、毒”等篇章,延续并发展了春秋时期的食养思想,强调食物有偏性,对人体的影响、食物配伍宜忌及食物中毒的解救方法等,明确记有不可多食和不可久食的食物有42种,包括:稻米、黍米、荞麦等,记述简便实用而有效。3 食疗、药膳方 广泛搜集各民族饮食方法,对食疗及药膳方的选材侧重于食物和药用食物,“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忌用毒性药物和矿物药,防止此类物伤人体,如“山药粥”以“羊肉、山药”煮粥,空腹食之,用来治疗虚劳,骨蒸,久冷;“牛髓膏子”以“黄精、地黄、天门冬、牛骨油”等调制,以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记载有药膳菜肴近百种。对服食所用器物及
23、烹饪方法,“并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可见作者重实践的科学思想。本书的意义在于继承发挥了 黄帝内经 中有关食养的理论,食性的认识较前人更深入,对食物四气的细分为现代地域差异、气候因素等所引起的食物性的差异的描述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思路;收录种类的增多有利于我们了解研究我国食材的分布特点,及地方饮食差异;但有些内容颇有争议,如“妊娠食忌”中“食兔肉,令子无声缺唇”,从现代中药理论及药理分析很难理解。食物本草以 食物本草为名的著作,有9个版本,其版本先后至今没有权威结论。有薛己食物本草2卷;原题卢和撰食物本草4卷;汪颖撰、钱允治校订 食物本草7卷;胡文焕校食物本草2卷;托名元代李杲编辑、明代钱允
24、治补订 食物本草7卷;原题元代李杲编辑、明代李时珍参订食物本草22卷;隆庆4年彩色抄绘本食物本草4卷等。在内容上:薛本、卢本、汪本、胡本、钱本以及彩绘本食物本草基本相同,均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8类,载食品386味,主要介绍其性味、良毒和功效主治,间或涉及物品的生长习性、形态、产地、饮食宜忌、食用方法以及采收时节等。而由元代李杲编辑、明代李时珍参订、明末姚可成辑食物本草,共收载1 679种,为食物本草收载种类之最,内容最为丰富。载水750种,有名泉类、天水类、地水类、名水类和毒水类,载有全国各地著名泉水的效用为他书所无。著者认为:“首重水部者,以水之为物,虽总一源,而其所自出,则种
25、种各别,性味亦种种不同,良毒攸分,利害殊切。故自天泉地水,以迄海内名泉,罔不广搜志记所祥,尽载域中诸胜,令览者随夫居处游行之地,而辨其清浊高下之分,并附前贤品列,以俟参求”。对每种本草的记述多参考本草纲目,著录特点:分别以小字论其名称、来源、形态、种植、采收、食用部位及方法等,大字论其性味、功用、主治及附方,清晰易识读。内容较前食物本草类书籍充实,然而仍无归经记载。如:“海参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同鸭肉烹治食之,主劳怯虚损诸疾。同囗肉煮食,治肺虚咳嗽”。结语综观以上分析可知,典籍中对有关食物性能、产地、加工等描述是与中医理论知识相融合的结果,对于指导养生理论与实践
26、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资源。然而时代的变迁,食材产地的引入引出,现代动、植物学的发展,大量的人工合成食品的出现,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中西医学的融会贯通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亟待我们在原有食疗、食物本草等研究基础上整理、扩展、提高,吸取其中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中医药特色,汇入现代科学及文化内容,明确完善食疗的根基食材学的研究,使之适应时代、适合大众健康需要。参 考 文 献1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Chinese Libr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The N
27、ational Union Catalog Chinese Book.Beijing:Chinese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912 唐孟诜撰、张鼎增补、尚志钧辑校.食疗本草.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Tang Dynasty.MENG Xian.Shi Liao Ben Cao.Hefei: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033 尚志钧.本草要籍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6 SHANG Zhi-jun.Ben Cao Yao Ji Kao.Hefei: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09:1264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Yuan Dynasty.HU Si-hui.Yin Shan Zheng Yao.Beijing: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s,2009(收稿日期:2010年7月15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