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二)相关趣事 (13).pdf
《俄罗斯历史(二)相关趣事 (1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历史(二)相关趣事 (13).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章:相关趣事 1.1950-1980年代苏联社会的民族问题 苏联是世界上最多民族国家之一。根据1926年全苏联人口普查,其中记录了194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明差异:宗教、文化、历史传统等差异。苏联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许多 人民接受了其民族国家的教育。根据1977年宪法,苏联由53个民族国家单位组成,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区(以前是民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各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衡的政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197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量比1913年增长了92倍,在乌兹别克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这样的共
2、和国增长了40倍,在格鲁吉亚共和国:85倍,在摩尔达维亚和哈萨克斯坦:146倍。在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苏联的民族关系不能被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从1960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人民作为一个新的历史人民共同体形成的概念出现在苏联。据此,在苏共的政策中,开始更加重视国际自觉和国际文化的形成,而这并没有得到民族(或民族主义的)知识分子和上级任命干部的支持。1960-1980年代,在民族问题中可以观察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人们希望将国家体系集中起来,使民族生活统一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民族自觉和民族主义开始觉醒,认清自己属于一个特定民族和民族文化,追求孤立、分裂主义。第十三章:相关
3、趣事 在人事政策上,苏共更偏爱地方、民族人才。本土化政策导致所有共和国中形成了民族人才,他们开始将所谓的非主体民族竞争者赶出他们的共和国。民族精英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出扩大其共和国权利并出于其共和国的利益来解决最重要问题的提议,而不是为 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民族关系中的离心倾向加强了其地位,而向心倾向却减弱了。将来,这对苏联国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资料来源:1.大国的悲剧:民族问题和苏联解体。莫斯科,2005年。2.俄罗斯的民族政策:历史与现代。莫斯科,1997年。第十三章:相关趣事 2.1960-1970年代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非黑土带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非
4、黑土带是一个巨大的领土,覆盖29个州和共和国,例如,1975年,有5800万人居住,即俄罗斯联邦人口的44。1970年代,农村人口占该地区人口的25(全苏联为40,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33)。俄罗斯的非黑土带是俄国最大的农业地区。1960-1980年代,该地区的农业用地占全国的20,该地区的种植物业和畜牧业总产值约为1/3。在这里,就获得了50的土豆,多达40的蔬菜,几乎所有的亚麻产品,30的肉,多达40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生产的牛奶和鸡蛋。其占前苏联农业总产值的15。长期以来,非黑土带一直是产品不等价地被收购的对象。这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发展。例如,1973年国家和集体
5、农庄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在非黑土带每100公顷农田达8.5千卢布,白俄罗斯-1.25万,立陶宛-17600卢布,拉脱维亚-1.46万,爱沙尼亚-1.59万卢布。在非黑土带的农村,社会条件困难。距公交车站6公里以上的地方有6万多个定居点。通常,农村居民住在当地,以自己的积蓄为代价建造并不舒适的房屋。1974年,布良斯克州、奥廖尔州、高尔基州和莫尔多维亚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平均每人的社会化居住空间住宅仅为1.2平方米。第十三章:相关趣事 1974年3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被迫通过一项决议“关于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非黑土带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措施”。非黑土带的发展计划设计为15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俄罗斯历史二相关趣事 13 俄罗斯 历史 相关 趣事 1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