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分泌性中耳炎讲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2.1)--分泌性中耳炎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1)--分泌性中耳炎讲义.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为耳科常见病。儿童发病率较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其他名称较多,如:渗出性中耳炎(exudative otitis media)、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非化脓性中耳炎(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浆液性中耳炎(serous otitis media)、中耳积液,以及胶耳等。按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
2、委员会意见(1991 年)本病称为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由急性期未得到及时而恰当的治疗,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一般病程达 8 周以上即转为慢性。由于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有连续性,故合并叙述。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耳胀(otic swelling)、耳闭(otic obstruction)”。耳胀为病之初,耳内作胀而兼痛,故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称为“耳闭”。因耳胀耳闭多由于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所致,常影响听力,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病因病理病因病理】一、中医病
3、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1.1.病因病因外因多为风邪侵袭、痰浊困结或邪毒滞留,内因为正气不足或脏腑亏虚。2.2.病机病机耳胀为病之初,多由于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浊困结耳窍而致;耳闭为病之久,由于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耳窍而致,多与肺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风邪侵袭,或夹寒、夹热、夹湿,循经上犯,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经气不宣,而出现耳胀之症。(2)肝胆湿热、上扰耳窍素有肝胆湿热之人,复感湿热之邪,湿热交蒸,循经上扰,停聚耳窍而为病。(3)脾虚失运、痰湿困结素体脾虚或久病、思虑伤脾,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上犯耳窍。(4)邪毒滞留、气滞血瘀如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血瘀滞,
4、脉络受阻,耳窍为之闭塞不通;或因脾肾虚损,精气不足,不能上注,耳窍失养,以致闭塞失用,均可引起耳闭之症。二、西医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1.1.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主要因素有:(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全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咽鼓管阻塞包括机械性及非机械性阻塞。当咽鼓管受到机械性或非机械性的阻塞时,中耳逐渐形成负压,其黏膜中的静脉因此而扩张,通透性增加,漏出的血清聚集于中耳,形成积液。以往认为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分泌物、慢性肥厚性鼻炎肥大的下鼻甲后端、鼻息肉、鼻
5、咽肿瘤等均可导致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或狭窄阻塞;现有研究认为腺样体肥大及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咽部的细菌繁殖引起本病反复感染。或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使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提高了管内的表面张力,也可影响管腔的正常开放。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障碍咽鼓管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纤毛细胞与其上方的粘液毯共同组成“粘液纤毛输送系统”,藉此不断向鼻咽部排出病原体及分泌物。急性中耳炎细菌外毒素引起咽鼓管纤毛运动暂时性瘫痪,或急性中耳炎期间,咽鼓管管腔内的分泌物亦可影响纤毛的输送功能,并阻塞气道。或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综合征可致纤毛运动瘫痪。(2)感染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本病与细菌、病毒感染有
6、关。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各家对中耳积液所作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为 22%52%。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有-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毒性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发展为慢性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滥用抗生素以及致病菌毒力较弱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3)免疫反应中耳积液细菌的检出率较高,并且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也曾检出过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
7、或型变态反应有关。此外,神经能性炎症机制学说、胃食管反流、被动吸烟、哺乳位置不当、牙错位咬合等均可能是本病的患病因素。2.2.病理病理咽鼓管阻塞、通气功能障碍,中耳气体中的氧被黏膜吸收而致中耳腔形成负压,促使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而产生中耳积液,伴上皮下组织水肿,黏膜增厚,黏膜内腺体组织化生,粘液分泌增多。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黏膜可逐渐恢复。如病变未能控制,晚期可出现积液机化,伴肉芽组织形成,从而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后遗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和胆脂瘤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症状症状(1)耳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起病之前多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后听力
8、逐渐下降,常伴有自听增强。如仅有部分鼓室积液,低头或躺下时听力有改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袭,听力逐渐下降而病人说不出发病的时间。小儿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婴幼儿可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则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如果单耳患病,则长期听力下降而不易被发现。(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常有耳痛或耳胀痛,也常常是儿童患者早期唯一主诉。慢性患者多无耳痛或有时耳内隐痛,或合并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时,才出现耳痛。(3)耳胀闷感耳内胀闷感、堵塞感是成人常见症状,常用手按压耳门可获暂时的缓解。(4)耳鸣耳鸣多为低音调、间歇性。头部运动时,中耳积液流动也可感觉耳内有
9、水流声。2.2.体征体征鼓膜检查:鼓膜完整,早期鼓膜充血、失去正常光泽,紧张部或整个鼓膜内陷,光锥消失或变形,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凸出。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琥珀色或黄色,常可看到液平面或水泡,液平面中部稍凹,形如发丝,与地面平衡,且随头位而变动(图 10)。慢性期鼓膜呈内陷位,增厚,失去光泽,颜色暗淡,表面显现乳白色斑块,活动性差。图 10 分泌性中耳炎A 透过鼓膜可见液平面与液中气泡 B 鼓室剖面观示鼓室积液情况3.3.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有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1.1.听力检查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听力测
10、试一般为传导性耳聋,晚期可为混合性耳聋。2.2.声阻抗检查声阻抗检查鼓室图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在无法检查听力的儿童中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表现为平坦型(B 型)或负压型(C 型)。平坦型(B 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镫骨肌反射均消失。3.3.诊断性鼓膜穿刺术诊断性鼓膜穿刺术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行鼓膜穿刺以明确诊断。4.4.鼻咽部检查鼻咽部检查成人应做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诊【诊 断】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纯音测试、声阻抗检查结果,一般诊断不难。如鼓膜穿刺抽出积液,即可确诊。但如果积液比较黏稠,也可能抽不出液体,此时应善加识别。
11、【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1.鼻咽肿瘤鼻咽肿瘤分泌性中耳炎常为鼻咽癌的唯一临床表现或早期症状。因此对患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年病人,特别是一侧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鼻咽部有无肿瘤,须详细检查鼻咽部以免漏诊。必要时作纤维鼻咽镜检查、鼻咽 CT 扫描或 MRI 检查。2.2.脑脊液耳漏脑脊液耳漏颞骨骨折并脑脊液耳漏而鼓膜完整,脑脊液聚集于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明确的病史和颞骨骨折的阳性体征有助于诊断的确立。3.3.胆固醇肉芽肿胆固醇肉芽肿可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晚期并发症。中耳内有棕褐色液体,鼓膜呈深蓝色,颞骨 CT 扫描可见鼓室及乳突有软组织影,少数有骨质破坏。4.4.粘连性中耳炎粘连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 分泌 中耳炎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