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ThesourceofPoeticCriticismbyConf.pdf
《#11.3.3#--ThesourceofPoeticCriticismbyCon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3#--ThesourceofPoeticCriticismbyConf.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he source of Poetic Criticism by Confucius and Three Hundred Poem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and Collectedin Shanghai Museum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摞覇: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
2、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兹锴诓:孔子诗论;诗三百;诗经 在传统的精神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因此,我国几乎所有的文化观念无不受其浸染,诗歌也不例外。先秦典籍的大量材料,如:左传、国语凡引诗经中的辞句,通称“诗曰”、“诗云”;论语中孔子也称诗或诗三百;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如此通称。可见诗或诗三百是这部诗集的本名。从汉代开始,诗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才有了诗经之名。从孔子的诗论,到把儒家诗论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的毛诗序,都具有超时空的权威性,对后世的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
3、中现身以来,因其关涉孔子与诗经的流传及先秦儒学传承等重大学术问题,尤为学者瞩目,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也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一一、礼礼崩崩乐乐坏与坏与诗诗的的普普及及关于诗经在秦以前的流传情况,由于史料缺乏,难以述清。大致说来,在诗经成书前后,列国的卿大夫在朝会聘享之时,常常赋诗言志。正因为如此,诗三百又是当时各国贵族学习的主要材料之一。到了春秋后期,孔子从事私人教育以后,学习诗经的人已扩大到了众多的士人以至平民。到了战国时代,列国间的外交活动场合,虽已不大赋诗,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成春秋和战国的最大区别,但在当时争鸣的诸子百家中,引证诗三百的
4、例子却很普遍。竹书孔子诗论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据李学勤先生考证,竹简诗论很有可能就是学术史上所传说的子夏诗序。这为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毛诗序的渊源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答案。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庙堂祭奠、宴享乡饮、使聘盟会等活动都会使用诗乐。古今关于诗乐的论述很多,皮锡瑞在经学通论论诗无不入乐,史汉与左氏传可证一文中,充分论证了诗与乐的关系,认为诗三百全部入乐。近代学者的论证以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王国维汉以后所传周乐考影响最大。“三百篇全部是入乐的”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在上博简中有7只简记载了40种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的音高。由此可以知道,诗本是音乐的
5、组成部分,诗句就是乐曲的词,每一篇诗都有其特定的音高,并不是随意用任何音调都可以自由地演唱。如竹简论“讼”,曰:“讼,坪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伸)而,其思深而远,至矣。”辞文是说颂不仅是西周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曲,而且也有乐与歌相和,且乐曲节奏安和而缓慢。从中可以推知当时诗乐合一的情况。礼书和诗经中提到的宗周时期的乐器主要是以钟、鼓、磬为主的打击乐,“金石之声”是宗周雅乐的主体。金石之声比较舒缓规整,是以4/4的拍子为基本节奏的,其相谐配的诗歌也是四言齐句,很少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乐”的流行,诗三百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雅乐体系衰落,管弦之乐的“新声”盛
6、行,它创造出的音乐美感使得欣赏者脱离诗各篇的辞义内容而独立欣赏音乐,诗乐不再只是惟一的声音愉悦对象了。乐舞和诗三百分家,诗三百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人们对诗三百的思辨、抽象意义更感兴趣。赋诗的资料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完全消失,而引诗的数目大量增加,正反映这一历史事实。这也就给诗三百在更大范围内的运用提供了可能和方便。论语有关诗三百的记载,反映了在它成书前后的那个时期诗的音乐成分逐渐丧失的信息。孔子引导弟子学诗三百的内容 兴、观、群、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音乐,而更重视其引申意义。如在为政篇中,他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论语记载的引诗情况看,与孔子有关的六次,其中五次说到道德修养;左传
7、的作者与论语约略同时代,左传所记,除特殊用乐,一般歌诗赋诗引诗都是从诗义着眼。左传记孔子引诗评历史人物和事件五次,其中四次与品德有关。由此可以看出,在孔门,非常注重用诗进行道德教育。不过这种用诗不是用诗本义,而是取其引发意义,实际上和外交赋诗言志的引用方法基本相同。二、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二、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顾颉刚在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一文中对先秦的诗经学作了较清晰的梳理。他认为,先秦经典的诗说有两种,一是春秋诗人的“用诗”,二是孟子以来的“乱断诗”,这两种说诗倾向对后世的诗经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4(P314)。从某种意义上说,用诗是伴随着诗三百的产生而产生的。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
8、间的往来场合,常见引诗赋诗的例子。用诗并非用诗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左传中有一百多次引诗的例子,基本上都是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舍的家臣庐蒲癸就说过:“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它道出了其时用诗的共同特点:用诗时,既不顾整篇诗的本旨,也不管某章诗的原意,而是根据政治和外交的需要,灵活地引申诗义,有时甚至于仅取诗中个别词句来表达赋者的思想。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多侧面性和意蕴的含蓄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理解的灵活性,也给用诗的“断章取义”提供了可能。如左传襄公八年,晋国范宣子到鲁国聘问,通报鲁襄公,晋将伐郑。他出使之目的是想要鲁助晋伐郑,但因不知鲁国虚实,有难言之隐,于是赋有梅,暗
9、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有梅本是一首抒写男女婚姻及时的诗,宣子赋其诗,不言而喻,所取“及时”之意,绝不是言婚姻及时,而是寄意于希望鲁国出兵及时。宾客将要离开时,鲁季武子赋彤弓。彤弓原是写周襄王赏赐晋文公彤弓一事。武子赋它,既不取全诗的旨义,也不用其中某章某句之义,而是由晋文公献楚俘给周襄王受封赏一事,引申到晋悼公将会继承晋文公之霸业,那么,为晋之霸业,鲁定助晋伐郑。用诗主要注重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孔子论诗的特点,亦在于此,即只讲诗的社会功用,不讲诗的创作与性质。孔子诗论即可能是当时孔门弟子向孔子请益时的记录。据孔子诗论的整理者统计,诗论中涉及的60首诗中,有52首和今本诗经篇名对应。现在经学者们考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3 ThesourceofPoeticCriticismbyCon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