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耳鼻喉与经络脏腑关系讲义.pdf
《(1.1.2)--耳鼻喉与经络脏腑关系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耳鼻喉与经络脏腑关系讲义.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耳是司听觉,主平衡的器官。耳位于头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它是局部器官,是与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由于全身各大脉络聚会于耳,使耳与全身各部及脏腑发生密切的联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循经脉反映于耳;相反,耳发生病变,亦循经脉波及所属脏腑,所以在临床诊断、分析耳病和辨证治疗上,要树立整体观念。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一、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活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脏腑肢节联系、上下表里沟通之通路。脏腑与经络二者互相配合以行气血,调阴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
2、肉筋脉联结成为一整体。由于各脏腑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经络亦循行不同的途径,使耳与各脏腑发生不同程度的关系,在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与肾、心、肝、胆、脾、肺较为密切。(一)耳与肾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外窍,为肾之官,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上通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现代研究亦认为,内耳与肾的某些组织在结构与反应性上,具有一些共同性。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注于耳,则耳窍受养而功能健,听觉聪敏。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说明在生理上,耳与肾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病理关系:肾脏功能失调可致耳病。若肾
3、精亏虚,或髓海不足,耳窍失养,则功能失健而致耳鸣耳聋、眩晕。如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为元阳之腑,阳虚耳失所养,或阳虚寒水上泛,亦致耳鸣、眩晕。肾主骨,肾虚骨弱,耳窍容易受邪毒侵袭,导致骨质破坏等。治疗关系:肾虚致耳病,则应从肾论治。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有补肾填精、温补肾阳、滋阴降火、育阴潜阳等。(二)耳与心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上奉,耳得所养而功能健旺。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耳窍之客。”生理关系:心主神志,耳司听觉,受心之主宰,素问 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
4、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耳得之而能听。”说明在生理上耳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证治准绳说:“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处而不交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失聪矣。”说明耳的生理功能与心肾相交的关系。心肾相交,精明之气上通于耳,才能使耳的生理功能健旺。病理关系:若忧愁思虑伤心,心虚血耗,耳失所养,可致耳鸣、耳聋。古今医统大全说:“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心肾相交则耳听聪明,心肾不交则听闻扰乱。辨证录说:“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听闻之乱。”若邪热上犯,壅闭心包,可致黄耳伤寒。治疗关系:由于心的功能失调,引致耳病者,均可从心论
5、治。常用治法有养血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等。(三)耳与肝胆所属关系:肝藏血,主疏泄气机。肝胆互为表里。耳司听觉,主平衡,有赖于肝血之奉养与肝胆气机条达。肝肾精血同源,如辨证录说:“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则肝气未尝不可相通者,子随母之象也”。生理关系:肝气通于耳。中藏经说:“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说明由于经络的关系,构成了它们在生理上的关系。肝气上通于耳,肝胆功能调和,则耳之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正常。病理关系:多种耳病,常由于肝胆功能失调而引起。肝虚血亏,耳失所养,或阴虚阳亢上扰清窍,可致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症。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耳)虚闭证,凡十二经皆有所主,而又惟
6、肝肾为最。”肝郁气逆,肝胆火热上犯或肝胆湿热上蒸,也可致耳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指出了肝胆与耳病理变化的关系。治疗关系:肝胆功能失调所致耳病,则从肝胆论治,常用的方法有清肝泻火、疏利肝胆、镇肝息风、滋养肝肾、滋补肝血等。(四)耳与脾所属关系: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气血上奉于耳。生理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输布水谷精微。脾气健旺,则清升浊降,耳得濡养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与脾胃失调,浊阴上干是脾病及耳的两个方面。脾虚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可致耳鸣、耳
7、聋、眩晕。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聚湿生痰,浊阴不降,上犯于耳,甚或痰与火结,塞闭耳窍,致生耳病。治疗关系:因脾的功能失调而致耳病,则从脾论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健脾益气、健脾渗湿、温中化湿、清热利湿等。(五)耳与肺所属关系:温热经纬曰:“肺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说明耳与肺通过经络相联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分析,中耳黏膜为上呼吸道黏膜的一部分,咽鼓管、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黏膜上皮所覆盖,因此,二者在组织结构及病理反应方面具有很大同一性。这也就与脾胃论中所指出“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肺之用”的理论相吻合。生理关系:肺主声,耳
8、为肾之外窍,肺为肾之母,令耳闻声。难经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都说明耳与肺关系密切。病理关系:肺系外感或肺虚失养,是肺病及耳的两个方面。“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邪束表,肺失宣降,则经气痞塞,蒙闭耳窍,致耳闷、耳胀、耳聋等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燥耳聋。”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可见于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等病,这是由于肺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关系:若因肺脏致耳病,则从肺论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肺、养阴清肺等。二、二、耳与经络的关系耳与经络的
9、关系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均与耳有直接联系。在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中经脉循行于耳者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阳明胃经,从颊车上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从巅至耳上角。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窍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孔喆)鼻位于面部正中,是清阳交会之处,也是一身气血交汇必经之处。鼻为肺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气体交换的通道,专司呼吸和嗅觉,助发音。气血调和,脏腑和顺,筋脉通利,则鼻窍通畅。故疮疡经验全
10、书说:“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若肺气清,气血流通,百病不生,肺气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鼻与全身各脏腑经络均有关系,脏腑病变可反映于鼻部,出现不同的病症。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鼻与脏腑的关系一、鼻与脏腑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奇恒之腑、五官九窍、四肢形体紧密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他们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在病机上也是相互影响的。鼻与肺、脾、肝(胆)、肾、心均有关系,其中与肺、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一)鼻与肺所属关系:鼻为肺之外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鼻在窍为鼻”,指出了肺与鼻的关系。生理关
11、系: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可见肺与鼻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配合,两者相互协调,肺气宣畅,呼吸平和,鼻窍通利,能知香臭。即鼻的生理功能能正常发挥,有赖于肺的功能的正常。病理关系:肺气不足,则鼻的正常生理功能必受之影响,正如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而且肺的病变必将影响鼻的功能,产生一定的病变,即是说鼻的病理变化与肺息息相关。如外台秘要说:“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治疗关系:鼻部疾病常常从肺论治。临床上,风热、风寒袭肺或肺经热盛者,常用清热宣肺,温肺散寒、疏风通窍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者,常用补肺益气,养阴清肺之法。(二)鼻与脾所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耳鼻喉 经络 脏腑 关系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