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护理技术精品文稿.ppt
《社区康复护理技术精品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康复护理技术精品文稿.ppt(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区康复护理技术第1页,本讲稿共139页 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基础护理技术和社区康复护理专业技术。社区康复护理环境包括社区设施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基础护理技术如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与临床其他专科护理基本相同。社区康复护理专业技术有帮助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的技术、假肢和矫形器使用的护理、助行器使用的护理等。第2页,本讲稿共139页第一节 社区康复护理环境 第3页,本讲稿共139页一、社区设施环境的要求一、社区设施环境的要求(一)出入口 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患者,出入口应为斜坡形,倾斜的角度为5左右,或每长30cm身高2.5cm,宽度应为1-1.14m,两侧要
2、有5cm高的突起围栏以防轮子滑出。斜坡表面要用防滑材料。门内外应有1.5m1.5m的平台部分,然后接斜坡。第4页,本讲稿共139页(二)电梯、楼梯1、电梯 电梯对乘轮椅的患者上、下楼是非常必要的。社区中电梯的深度至少为1.5m,宽度至少亦为1.5m,门宽应不小于80cm。电梯迎门面应有镜子,一边乘轮椅者观看自己的进出是否已完成。供乘轮椅者使用的电梯控制部分离地应在1m左右。第5页,本讲稿共139页2、楼梯 楼梯每阶的高度不应大于15cm,深度为30cm,两侧均需设离地面0.65-0.85m高的扶手,梯面要用防滑材料,楼梯至少要有1.2m的宽度。第6页,本讲稿共139页(三)走廊 社区居住环境中
3、,供轮椅出入的门不应有门槛,门至少应有85cm以上的有效宽度,走廊应有1.2m以上的宽度。迎面或同时通过两个轮椅的走廊至少应宽1.8m,迎面或同时通过一个轮椅和一个行人的走廊需宽1.4m。第7页,本讲稿共139页(四)社区中供患者使用的厕所一般应采用坐式马桶,马桶高40-45cm,两侧安置扶手,两侧扶手相聚80cm左右,若需供左侧或右侧偏瘫患者应用,扶手也可采用可移动式的,移开一侧以便轮椅靠近。第8页,本讲稿共139页(五)洗手池 洗手池池底最低处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69cm,以便乘轮椅者的大腿能进入池底下部,便于接近水池洗脸。水龙头应采用长手柄式或感应式,以便操作。第9页,本讲稿共139页(六
4、)浴室 盆浴的盆沿离地面的高度应与轮椅座高(45-45cm)相近,盆周与盆沿同高处应有平台部分,以便患者转移和摆放一些浴用物品。地面和盆底应有防滑措施,水龙头用手柄式较好。第10页,本讲稿共139页(七)居室内1、基本要求 肢体伤残或行动不便者,家庭有条件的应尽量做到居室内地板不打蜡,最好不铺地毯,圆的门开关把手应改造成向外延伸的横向把手以利开关。第11页,本讲稿共139页2、卫生间 厕所、浴室的门应有82cm的宽度,最小的盥洗室(内有洗手池、马桶和小浴盆)应有2.21m1.52m的使用面积。第12页,本讲稿共139页3、卧室 卧室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位时两脚能平放在地面为宜。卧室桌前、柜前、床
5、边应有1.6m的活动空间,以便轮椅必要时作360旋转。如床头一侧放床头柜,此侧离床应有81cm的距离,以便轮椅进入。衣柜内挂衣架的横木不应高于1.22m,衣柜深度不应大于60cm。柜内隔板和柜上架板不应大于1.37m。墙上电灯开关低于92cm更好。最底层的柜隔板、抽屉均不应低于23cm,墙面电源插座以离地30cm以上为宜。第13页,本讲稿共139页4、厨房 厨房应随时保持干燥清洁,地面也要使用摩擦系数大、不容易滑到的地板材质,不可有油腻、水滑。患者日常使用的餐具、锅碗瓢盆等应放置在容易取的地方,也可采用可调式厨具组合。汤锅、水壶最好是汽笛式。当然,不让患者单独使用厨房是减少危险的最好办法。第1
6、4页,本讲稿共139页(八)传达、接诊、咨询柜台 社区中传达、接诊、咨询柜台的最底层离地高度应为62cm左右,以双足可伸入45cm为合适,台面高度以离地70-75cm为合适、第15页,本讲稿共139页(九)电话 放置电话的柜台要求与上述要求相同。电话拨号盘中心离地应为90-100cm左右,这样就兼顾了老人及儿童的要求。第16页,本讲稿共139页(十)信箱 社区中的信箱下沿离地高度应为30cm,以便乘轮椅者靠近时足部能进入,投放口高度在110-120cm左右为合适。第17页,本讲稿共139页(十一)饮水器 饮水器的水嘴高度以100cm左右为合适。第18页,本讲稿共139页二、心理康复环境的要求
7、心理康复环境是由社区康复医护人员和心理医生针对康复的需要,对康复对象采取一系列的心理相关措施而必须的环境。第19页,本讲稿共139页三、社会康复环境 1、组织网络 有完善的三级服务网,在农村有县、乡、村三级服务网,在城市有市区、街道及居委会三级服务网。第20页,本讲稿共139页2、康复政策 1991年5月5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们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确定康复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第21页,本讲稿共139页3、
8、服务人员结构 社区康复服务是由一些临床经验丰富且受过特别训练的医生、护士、民政人员、志愿人员、社团、残疾者本人及家属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第22页,本讲稿共139页4、社区康复类型(1)专科型(2)综合型(3)联合型(4)松散型第23页,本讲稿共139页(1)专科型:其康复设施和管理机构较为集中。如聋儿康复中心、精神病医疗站、弱智儿童康复中心等第24页,本讲稿共139页(2)综合型:以街道和乡镇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为主体,联络或组织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参加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第25页,本讲稿共139页(3)联合型:有社区所在地政府出面,提供必要条件(场地和简易设备)。与
9、基层医院、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联合开展康复工作。第26页,本讲稿共139页(4)松散型:各类康复机构以自身为基地,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依靠社区力量,建立群众性的康复队伍,如举办培训班或设置家庭病床,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指导等。第27页,本讲稿共139页第二节 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 对于肢体功能较差而又难恢复者,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应通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一些代偿性训练,帮助患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康复自信心。第28页,本讲稿共139页一、营养与饮食的护理(一)训练的条件1、患者全身装度昂稳定、意识清楚。2、进食的体位能够保持稳定性。3、根据患者口腔
10、状态、呼吸的控制状态、吸力、上肢功能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进食用具或辅助用具。第29页,本讲稿共139页(二)方法1、患者取半坐位,身体靠近餐桌,卧床患者取健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将食物及用具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必要时将碗盘用吸盘固定。第30页,本讲稿共139页2、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用健手将食物放在患手中,再由患手将食物放于口中,以训练患手、健手功能的转换。第31页,本讲稿共139页3、患者若为视觉障碍,可将食物按顺时针方向摆放,并且告知患者食物的种类和口味。第32页,本讲稿共139页4、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先做吞咽功能的训练后再进行进食训练。要先用浓汤类或半固体类的食物,每次食物量不宜过多
11、,并尽量放在舌后部,饮水要用吸管,并防止呛咳。第33页,本讲稿共139页5、患者单手用勺进餐时,为了便于患者单手抓握进餐用具,可将餐具手柄加粗或使用辅助用具。6、用带叉的两用勺吃饭较容易、方便。7、在进食训练过程中,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第34页,本讲稿共139页二、排泄的护理(一)排尿的护理 排尿的护理是对神经性原因所致的膀胱尿道功能失调而实施的特殊护理,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和膀胱的功能。第35页,本讲稿共139页1、尿潴留的护理 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而不能自主排出,称为尿潴留。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排尿困难。护理原则为促使膀胱排空,减轻病人痛苦。(1)调整
12、体位和姿势第36页,本讲稿共139页(2)进行排尿训练盆底肌肉训练:嘱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尿意习惯训练: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min、晨起或睡前,鼓励患者入厕排尿。第37页,本讲稿共139页激发技术:定时对患者的排尿扳机点进行不同方法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Vzlsalva屏气法:患者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腹部放松,训练患者收缩腹肌,从而增加膀胱及盆底部的压力,促使尿液排出。Crede手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下腹部膀胱取,用力向盆腔压迫,帮助排尿。第38页,本讲稿共139页(3)残余尿量的测定:测量前嘱患者饮水30
13、0-500ml,待膀胱充盈后患者取坐位,采用排尿训练方法诱导患者自行排尿后,记录排出量。排尿后立即导尿,测量并记录残余尿量。若残余尿量大于150ml,说明患者彷徨功能差;残余尿量在80-150ml之间,说明患者膀胱功能中等;残余尿量小于80ml,说明患者膀胱功能满意。第39页,本讲稿共139页(4)间歇导尿:对于病情稳定,可以适当限制饮水量、无泌尿感染和尿液反流的患者可以实施间歇导尿。间歇导尿要求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患者饮水量控制在100-125ml/h,每4-6h导一次,每次导尿时膀胱内尿量不能超过500ml。以后逐渐根据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延长导尿间隔时间。第40页,本讲稿共139页(5)留
14、置导尿:留置导尿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护理措施,但极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对尿潴留而又无法接受间歇导尿的患者可以采用留置导尿。第41页,本讲稿共139页2、尿失禁的护理 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称为尿失禁。尿失禁的护理主要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恢复膀胱功能。护理原则为促使膀胱贮尿,保持局部干燥。第42页,本讲稿共139页(1)心理护理:应尊重、关心患者,给予理解和安慰,并随时做好帮助。(2)排尿习惯训练: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的习惯,每天规定特定的排尿时间。(3)盆底肌肉放松:指导患者主动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但不要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第43页,本讲稿共139页(4
15、)设法接尿:可使用外部集尿器装置(5)留置导尿:根据病情可给予留置导尿管持续导尿或定时放尿(6)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用温水清洗会阴部,被服勤洗勤换,以避免尿液刺激皮肤,防止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第44页,本讲稿共139页3、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尿色异常、有异味时,应及时检查,此时应保留导尿管并开放导尿管。如无禁忌症,每日摄水量应达2500-3000ml,以利用大量的尿液冲洗尿道,同时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第45页,本讲稿共139页(二)排便的护理1、便秘的护理()取得合作()调理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选择合适的姿势和便器第46页,本讲稿共139页()手法按摩
16、腹部:患者取屈膝仰卧位,用手掌延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即自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做环形按摩。()药物软化粪便()指间刺激法:对于肛门括约肌痉挛者,可采用指间刺激法()灌肠法:适用于经过上述处理后仍无法排便者第47页,本讲稿共139页、大便失禁的护理大便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市区控制能力,排便不受意识支配而不自主地排出。护理原则是帮助患者控制大便。()饮食调理:在无肠道感染的情况下,应减少调味品及粗糙食物的摄入。()及时给予便器;了解患者的排便时间、规律,观察排便前表现。第48页,本讲稿共139页()刺激肛门收缩:对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可用特殊电极对肛门括约肌进行低频脉冲刺激,以
17、增加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也可用手指按压弹拨刺激肛门括约肌收缩,或指导患者做抬臀、缩肛、提肛练习等。()皮肤护理:保持被服清洁干燥,及时清洁会阴及肛周皮肤,如有感染及时处理。第49页,本讲稿共139页三、个人卫生的护理(一)患者的基本条件1、患者血压、脉搏、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稳定。2、患者具有坐位平衡和转移的能力,如在轮椅上坐位能坚持30min以上。3、健侧肌体肌力恢复到可独立洗澡。4、环境适宜,并有安全措施。第50页,本讲稿共139页(二)训练方法1、洗脸、刷牙2、修剪指甲3、入厕动作4、洗澡第51页,本讲稿共139页四、衣物的穿脱(一)患者的基本条件1、患者应具备坐位和控制平衡的能力。2、患
18、者健侧具备基本的平衡能力,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准确性。3、选择大小、松紧、厚薄适宜,易吸汗,易于穿脱的衣物。第52页,本讲稿共139页(二)训练方法1、穿脱前开襟上衣 原则是先穿患侧,再穿健侧。2、穿脱套头上衣3、穿脱裤子4、穿脱袜子和鞋第53页,本讲稿共139页五、体位的保持和转换 体位是指人的身体位置,即根据医疗、护理需要,采取能保持身体姿势的位置。临床上常见的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半卧位、俯卧位、膝胸位、头高足底为、截石位等。正确的体位可以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机体的伸屈肌
19、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出现。患者一般应1-2h变换体位一次。第54页,本讲稿共139页(一)体位的保持以偏瘫患者为例。1、仰卧位 患者头部置枕,不宜过高。2、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3、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第55页,本讲稿共139页(二)体位转换 体位转换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身体的姿势或位置。定时的变换体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肌肉挛缩、关节变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第56页,本讲稿共139页1、体位转换的方式 根据体位转换中主动用力的程度,可分为自动体位转换、助动体位转换和被动体位转换三种。(1)制动体位转换:指患者不需任何外力帮助
20、,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生活活动的需要,或者根据治疗、护理、康复的要求,自己主动变换体位并保持身体的姿势和位置。第57页,本讲稿共139页(2)助动体位转换:指患者在外力协助下,通过主动努力而完成体位变换的动作,并保持身体的姿势和位置。(3)被动体位转换:指患者完全依赖外力变换体位,并利用支撑物保持身体的自设和位置。第58页,本讲稿共139页2、翻身法 包括被动向健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主动翻身动作训练等。(1)被动向健侧翻身(2)被动向患侧翻身(3)主动翻身动作训练促进主动翻身动作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动作训练主动向患侧翻身动作训练第59页,本讲稿共139页3、仰卧位与坐位转换(1)从仰卧位到平坐
21、位(2)从平坐位到仰卧位4、从椅坐位到站立位第60页,本讲稿共139页六、身体的转移(一)身体转移的要求1、身体转移的方式 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两种。主动转移是指患者根据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转换移动,使身体达到并保持一定的姿势。被动体位转移是指在外力协助下或直接搬动摆放,使患者身体达到或保持一定的姿势。第61页,本讲稿共139页2、身体转移的注意事项(1)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病情、治疗要求等的基础上,选择患者应采取的体位及转移的方式、方法、范围和限度等,并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2)身体转移时,应对患者的皮肤状态、颜色、温度和肢体血液循环等进行观察,在转移过程
22、中应避免碰伤、擦伤患者的皮肤。第62页,本讲稿共139页(3)身体转移时,应尽量减少暴露患者的身体,避免其受伤,并要照顾到患者的自尊。(4)身体转移后,要注意保持患者我能顶、舒适和安全,必要是用软枕或海绵垫等软物支持或固定。(5)身体转移时,应充分发挥患者的能力,鼓励患者树立自理的信心。第63页,本讲稿共139页(二)主动转移技术 主动转移技术是指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动作。要求患者至少应具备一定是伸肘功能以完成支撑动作。第64页,本讲稿共139页1、利用滑板转移2、利用上方吊环转移3、直角转移4、侧方转移(从左侧转移)5、平行转移(左侧身体靠床)第65页,本讲稿共139页(三)
23、被动转移技术1、一人转移法2、两人转移法第66页,本讲稿共139页(四)抬起技术1、抬起前准备(1)扶抱者的准备:抬起患者前,两位扶抱着的手腕应相互握住,组成抬起杠杆。(2)患者的准备:首先应全身放松,对扶抱着有信心,抬起时向前看,不要看地板或扶抱者。第67页,本讲稿共139页2、常用抬起技术(1)标准式或椅式抬起法(又称柯霍特斯法):这种扶抱法的优点是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表情和反应,对胸部和上肢疼痛的患者尤为适用。患者扶抱者方法(2)穿臂抱法:此法要求患者的双臂或至少一只手臂或手掌较强壮,因策对偏瘫、截瘫、脑瘫患者均适用。第68页,本讲稿共139页第三节 助行器使用的护理 辅助人体稳
24、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和设备称为助行器。根据其工作原理和功能大致分为三类:无动力式助行器、动力式助行器和功能性刺激助行器。常用的为无动力式助行器,主要包括各种助行杖和助行架。助行杖分为手杖、腋杖(即拐杖)、前臂杖和平台杖四种基本类型。助行架分为步行式和轮式两大类。第69页,本讲稿共139页一、助行器的选择(一)助行器的种类和适应症1、手杖 手杖有单足手杖和多足手杖两种。单足手杖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多足手杖可有三足或四足,其支撑面广,稳定性好,多用于平衡能力欠佳、用单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2、腋杖 有固定式和可调式。适用于一侧下肢完全不能负重或仅能部分负重的患者。第70页,本讲稿共13
25、9页3、前臂杖 把手的位置和支柱的长度可以调节,夹住前臂的臂套通常为折叶式,有前开口和侧开口两种。适用于握力差、前臂力较弱但又不必用腋杖者。4、平台杖 适用于类风湿或严重外伤导致手关节损害严重、不宜负重者,改由前臂负重,把手起掌握方向的作用。第71页,本讲稿共139页5、步行式助行架 适合于上肢功能完善,下肢功能损害轻者或久病卧床刚开始练习行走的患者。6、轮式助行架 适合于上下肢功能均稍差的患者,行走时助行架始终与地面接触,通过轮子向前移动。第72页,本讲稿共139页(二)助行器的长度1、手杖2、腋杖3、前臂杖4、助行架第73页,本讲稿共139页二、助行器使用的护理(一)心理护理 对于需要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康复 护理 技术 精品 文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