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论的发展优秀课件.ppt
《德育理论的发展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理论的发展优秀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育理论的发展第1页,本讲稿共49页教学目标n1、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丰富和深刻。n2、了解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流派及其观点,并认识其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价值。n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第2页,本讲稿共49页n道德是人们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的。n“建国君民,教学为先”n“公民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第3页,本讲稿共49页问题?n你知道古代的哪些学派和名人的道德教育观点,他们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第4页,本讲稿共49页热身:n“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n“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这个是
2、愚民政策,孔子也由此成为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典范)n“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改变先前提出的“礼不下庶人”为“礼可以下庶人”,意识到了教育对提高人的素养和稳定社会政局的重大意义。)n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第5页,本讲稿共49页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中国古代的德育理论n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则屹立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时代之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
3、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第6页,本讲稿共49页内容丰富 n从启迪社会成员自觉“立身做人”,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材;n从劝说当权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施教的途径、方法等。第7页,本讲稿共49页功能完善 n家、国;n个体、社会第8页,本讲稿共49页教育结构完善 n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n教育的内容,n实施的方法n实施的途径n实施的原则第9页,本讲稿共49页n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n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第10页,本讲稿共49页一、孔子n简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
4、早涉及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培养理想人格的作用n基本内容:“仁”和“礼”,n仁的内容是“爱人”,其社会功能是“克己复礼”。第11页,本讲稿共49页德性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n1、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n2、克己与内省:一方面,“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之”,另一方面“过则勿惮过”,认为“君子只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n3、慎言而敏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及“言中伦,行中律”。第12页,本讲稿共49页二、孟子 n简介:孟子战国十分推崇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并以孔子的思想继
5、承者自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本善”的学说的思想家。n教育目标:“明人伦明人伦”n相信人的善的潜质善的潜质:人的“四端”(仁义礼智)“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第13页,本讲稿共49页孟子的基本观点n变化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和主体性主体性的观点:人的本善是可以失去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不是“人人皆尧舜”。n实实践践的的观观点点:主张道德修养需要培养“浩然之气”,磨砺意志,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百折不挠的“大丈夫”。“反求诸己”要求“知耻”、“思诚”、“明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第14页,本讲稿共49页三、荀子 n简介:荀子是
6、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后天习得的因素),一方面提出:人性的“天之就也”“生之所以为然”的恶,一方面主张要去恶为善,“化性起伪”。n理想的人格(培养目标)是“士”“君子”“圣人”。n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个性完善的作用:教育过程即“化性起伪”“去恶转善”的教化过程。第15页,本讲稿共49页荀子在教育方法和过程方面的主张n1、主张“隆积”“积靡”,即“逐渐熏陶”,提倡“积善成德”。认为能否成为圣人在于“肯为”与否,即能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n2、主张“防微杜渐”,认为环境和习俗对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慎注错,慎习俗,大积靡”,防微杜渐。n3、注重修养与教化
7、,主张培养好善疾恶、“择善从之”的精神,并将“礼义教化”与“修身自强”加以辨证协调。n4、主张“主、导”:对欲望要加以调节控制,合理疏导。n5、主张在培养个性品德时补偏救弊,立于“中道”;n6、主张以批评者为师:“故非我者而当也,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第16页,本讲稿共49页四、墨子 n培养目标是:能担任治国利民的职责、具有兼爱精神的“贤士”或“兼士”,;n内容:主张“兼爱”和“非攻”。n提出了听言迹行、察其所能、量功分禄及“合其志功而观“的考核、评价人才的原则。(全面的观点)第17页,本讲稿共49页道德行动中的“利益”原则 n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是相互间的义务,并与物质利
8、益相联系,“义,利也。”n将“利人”“利天下”理解为“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认为“爱人”应以利人为目的和内容,同时又将“义”作为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从而提出“贵义”,使义和利义和利达到统一。第18页,本讲稿共49页五、韩非子法家 n简介:韩非子为秦始皇及后来的历代君主专制统治者提供了理论方法,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法制”。n观点:“人性自私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指出法制教育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去恶为善只能靠法制。n主张严格要求,反对溺爱,强调法制对人的不良品性的改造作用。主张“去私心行公义”。n不足:忽视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内化的
9、作用。第19页,本讲稿共49页六、老子与庄子道家 n简介:老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人,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n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私、无欲、自然无为的,人应效法“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必有目的、有意识地作为。n教育使人由愚变智,由无欲变有欲,使人的本性丧失,认为教育是一种罪过。提出“绝仁弃义”“绝圣弃智”n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原则,可以让人形成谦卑、勿骄的品格,却也造成了不敢出人头地的消极的民族心理。第20页,本讲稿共49页庄子n庄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资质、自然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精神绝对自由,超脱外物、逍遥宇宙是符合人
10、的天然本性的,而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非人性的东西,人顺其自然之性活着就是善。n主张恬静保性、养生。逍遥游第21页,本讲稿共49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n一、重视德育的社会功用:德乃为政之本,教之本源n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n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n孟子:善政不如善教。“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第22页,本讲稿共49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n二、重重视视德德育育的的人人格格塑塑造造功功能能,追追求求光光明明伟岸的人格伟岸的人格n目标
11、是培养完美的人格:知(智)、仁、勇(三达德)兼顾,(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n注重培养道德能力:“知”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而是更侧重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形成,包括:道道德德理理解解力力,道道德德判判断断力力和和道道德德价价值值的的选选择择能能力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内省力等)第23页,本讲稿共49页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分析n三、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体系全面完整n1、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思想,严密的规范系统礼n2、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悌为本,“出则悌,入则孝”n3、传统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群体和谐思想:对个人“义”字当头,对国家“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 理论 发展 优秀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