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绵城市建设及发展研究.doc
《探析海绵城市建设及发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海绵城市建设及发展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析海绵城市建设及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从设计理念与技术措施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应用现状,提出建议并展望其新兴发展趋势,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资源环境,城镇化引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建设密度过高,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钢筋混凝土充斥了大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覆盖了原有的土壤表面,让城市无法“呼吸”,这就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城市遭到暴雨侵袭之后,“城内看海”现象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暴雨过后,城市的硬化路面导致降雨地表径流量大量增加,雨水裹挟着地面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网,然后排入湖泊河流,不仅浪费了
2、宝贵的水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排水系统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忽视了生态,让其失去了原有的“弹性”。1概念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把城市比喻成一块巨大的海绵,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的将其吸收,储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雨水净化功能,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当城市需要用水时,可将储蓄的雨水释放出来,合理利用,恢复水资源在城市中自然迁移的特点。2问题及背景迄今为止,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这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到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原有土壤表面被大面积覆盖,城市绿地稀缺,据统计,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正常下渗地下。
3、传统工程式管道的排水方式使城市对天然雨水资源的再次利用率低于10,这严重破坏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均衡形势。“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事实上,与之前中国推行的生态弹性城市异曲同工。都是要将物理科学中的“弹性”与“可塑性”的概念应用于城市生态建设之中。习总书记也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要利用自然力量去排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住并且加以再次利用,实现自然存积、渗透和净化的目的。2014年11月指南发布;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3建设方法措施31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视雨洪为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我国,面对雨水
4、和洪水所秉持的观念就是快速排水泄洪,似乎排泄的越快就越安全,完全没有将雨洪视为宝贵资源再利用的意识,白白浪费了天然的水资源。在这种形势下,不能及时排走的雨水往往会造成城市内涝等问题,这与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形成了鲜明矛盾。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扭转旧观念,尽快摒弃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建设城市海绵体的方式实现雨水在城市与自然中的正常循环。32技术措施1)渗透技术。屋面径流是建筑雨水径流的直接来源。我国屋面的建设大多采用没有渗水蓄水性的“灰色”材料,每逢降雨,屋面的雨水直接流向地表增加了地表雨水径流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因此可把建筑屋顶改为种有植被的绿色
5、屋顶,降雨时,雨水既可以经过屋顶实现初级净化,又可减少屋面的径流总量。绿色屋顶着重强调生态学意义,对降落到屋面的雨水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传统城市道路硬化面积占比高达75。降雨时,封闭的道路表面阻碍雨水正常排入地下,在地面形成大量积水,产生城市内涝现象。为改变逢雨必涝的现状,城市应改建成透水铺装道路,这种会“呼吸”的道路材料一般采用生态透水混凝土,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到地表,平衡城市排水系统,并有效减小排水管网的负担。同时可以起到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2)储蓄技术。水,是生命之本。中国是人口大国,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十分紧缺。因此,将雨水看作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存储等措施使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析 海绵 城市建设 发展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