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
《生活中的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更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不等式学习建立在学生对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等已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函数的知识基础。确定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函数学习的难点,学牢学活不等式知识尤为必要。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体现了世界统一性原理,广泛见诸于生活。等式表征了相等关系,不等式表征不等关系便成为了必然,将生活情景和不等关系抽象化,是数学的优势和任务,不等式和函数等就是抽象物化。不等式学习,具有承前启后、融通诸知的作用和地位,需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不等式,是不等式单元第一课时,揭开了全章帷幕,教学要引起学生“窥
2、探”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课堂窗口看到世界的图景涌进数学的殿堂。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不等式有了初步感知,但局限在“数”的范围内,还需要向“字母”更一般化的方向拓展。2.生活基础: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既为不等式的建立提供了生活素材,解释了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又倒逼学习者寻求一种数学模型来刻画之,为学生的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动因。3.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生活和语言分析能力,能从描述生活的语句中,抽象出不等关系,具有类比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标预设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经历由
3、具体问题建立不等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模型,感受类比的数学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用不等式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难点:准确理解实例中的关键用词,如:“最”“非负数”等设计思路与理念数学生活化和学习探究化是本课主要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就是遵循理念而行。数学来源于生活,不等式是对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刻画,从情景引入到例题教学再到巩固练习,所选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或数学生活,其中数学生活又是对实际生活的抽象升华。采取主动呈现生活背景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两种方式,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采取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等式是刻画相等关系
4、的数学模型,是否存在一种刻画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呢?学生回忆“、”,可以顺利地进行新知学习探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1:猪小戒和他的妈妈、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kg、60kg和80kg春节期间,去公园游乐场玩跷跷板,猪小戒和妈妈玩时,谁会向上跷?若猪小戒和妈妈坐一头,爸爸坐在另一头时,谁会向上跷?情景2:一辆轿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是akm/h,已知公路对轿车的限速(不超过)是100km/h,那么你如何表示a与100的大小关系?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安排两个生活情景,第一个是跷跷板,来源于学生的娱乐活动,学生容易有“代入感”,增强学习主动性;第二个来自日常生活,交通
5、限速标志随处可见,学生们也不陌生,情景没有“违和感”,又隐含了遵守交规的道德法治教育。二、感受生活请用数学式子表示下面数量之间的关系:(1)某种袋装牛奶中,每100克牛奶含xg蛋白质,yg脂肪,非脂乳固体zg,这种牛奶的营养成份含量如下表:(2)一辆48座的客车载有游客x人,到一个站又来2个人,车内仍有空位(3)一个边长为am的正方形桌子的面积大于1m2(4)m(m0)的倒数不大5设计意图:感受生活环节,设计了四道题。与情景题相比,显然更抽象化一点,但是并不脱离生活。第1题,取材自大家常喝的牛奶,大家并不陌生,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的乐趣。第2题是一道生活问题,但是加入了数学计算,数学味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数学精品资料 中考数学精品专题 初中数学专题讲义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学案 初中数学试卷 中考数学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