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第四章__图形的初步认识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第四章__图形的初步认识一.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
2、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
3、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
4、)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5、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 二、选择题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
6、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 B C D 三、解答题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4.1.2 点、线、面、体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
7、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
8、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
9、,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这说明了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线和线相交于_ 3点动成_,线动成_,面动成_ 二、选择题4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 A B C D 三、解答题5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
10、曲面 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答案: 一、1直线 点动成线 2面 线 点 3线 面 体 二、4B () 三、5棱柱由五个面围成,都是平面;圆锥由两个面围成,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 6略4.2 直线、射线、线段(1)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
11、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29页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说出它们的名称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
12、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第129页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2页至第134页习题32第1、2、3、4、10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在墙上钉一根木条需_个钉子,其根据是_ 2如下图(
13、1)所示,点A在直线L_,点B在直线L_ 3如下图(2)所示,直线_和直线_相交于点P;直线AB和直线EF相交于点_;点R是直线_和直线_的交点4如下图(3)所示,图中共有_条线段,它们是_;共有_条射线,它们是_ 二、选择题 5下面几种表示直线的写法中,错误的是( ) A直线a B直线Ma C直线MN D直线MO 三、解答题 6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C三点,点C在点A与点B之间; (2)两条直线m与n相交于点P; (3)线段a、b相交于点O,与线段c分别交于点P、Q 7探索规律: (1)若直线L上有2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2)若直线L上有3个点,则射线
14、有_条,线段有_条; (3)若直线L上有4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4)若直线L上有n个点,则射线有_条,线段有_条 答案:一、12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上 外 3AB CD O CD EF 43 AB、AC、BC 6射线AF,射线AD,射线BF,射线BD,射线CF,射线CD 二、5B 三、6略 7(1)4 1 (2)6 3 (3)8 6 (4)2n n(n-1)4.2 直线、射线、线段(2)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教师对
15、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教师活动: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130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
16、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板书:(1)ABCD (3)AB=CD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此
17、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 板书: AM=MB=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板书: AM=MN=NB=AB AM=MN=NP=PB=A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132页思考题 (2)提出问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注:这
18、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2第5、6、7、8、9、11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1如右图,把河道由弯曲改直,根据_说明这样做能缩短航道 2画线段AB=50mm,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5AC=2AB,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得AB=10BD,那么CD=_mm3如右图,AC=CD=DE=E
19、B,图中和线段AD长度相等的线段是_以D为中点的线段是_ 二、选择题 4比较线段a和b的长短,其结果一定是( ) Aa=b Bab Cab或a=b或ab 5下列四种说法:因为AM=MB,所以M是AB中点;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取一点B,如果AB=2AM,那么M是AB的中点;因为M是AB的中点,所以AM=MB=AB;因为A、M、B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三、解答题6如下图已知线段a、b、c,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c(用尺规和刻度尺两种方法)7如下图,四条线段AB、BC、CD、DA,且ABBCDA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
20、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
21、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 AOC=AOB+BOC, AOB=AOC-BOC 提出问题:AOC-AOB=_ 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40页探究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
22、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 提出问题: 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结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 4认识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下图) 提出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AOB=BOC,AOC与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40页有关内容,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角平分线定义,板书:角的平分线
23、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41页图34-5,讲解角的三等分线 请学生动手完成课本P138探究,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认识 在纸上画一个角,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 (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 (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
24、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5,综合运用10,拓广探索1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1),比较图中四个角的大小,并用“”或“2),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1+2;(2)1-2;(3)(1+2) 答案:一、1ABD (3)= (4) 4AOC=BOC,AOD=COD 二、5C 三、6112.5 7略 8(1)40 (2)30 (3)70 9略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
25、和是多少? (2)已知1=36,2=54,那么1+2=?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 2提出问题(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 (2)如果1=144,2=36,那么1+2=? 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方格图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 二、新授 1余角与补角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42页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 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1+2=90或1+2=180,同时强调1是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2也是1的余角(或补角) 2巩固反思 (1)填空: 4718的余角是_,补角是_ (090)的余角是_,(0180)的补角是_ (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 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 (3)课本第143页练习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