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三复习 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高三复习 实验.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 1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 打点计时器是计时的仪器,使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为46V,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为220V。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若两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打点周期)内位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打点周期)内位移之差为恒量(不为零),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 物体打下某点时的速度等于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
2、速度。如图所示,A、B、C、D为纸带上实际点,打点周期为T,则打下C点时速度为(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得,因此加速度测量值为利用图象法求加速度:先根据,求出第n点时速度,再作出v-t图象,求出该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加速度:三、实验器材 1打出纸带所需的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和学生电源(获取4-6V交流电源)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 2. 拉动纸带所需的器材;钩码;导线;细绳; 3固定打点计时器所需的器材: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 4打出纸带后测量长度所需的器材:毫米刻度尺(读数时注意有效数字)四、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
3、伸出桌面,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_后,将其一端夹在小车尾部正中央。把小车靠近_。在小车前端系上细绳,_,且细绳长度略短于定滑轮离地的高度。细绳跨过滑轮,挂上_。3_适时阻止小车与滑轮相碰和使钩码落地。及时断开电源。4_5选择点迹清晰、没有漏电的纸带,舍弃开头点子比较密集的一段,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时间间隔T=_:确定恰当的计数点,并标上序号0、l、2、3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记作【参考答案】 四、2限位孔;打点计时器:细绳、纸带与木板平行;钩码; 3闭合电源开关,待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释放小车; 4
4、更换纸带,按上述要求重复实验三次; 50.1 s:五、=(代入数据)五、实验结论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的值,求出加速度的平均值=_,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六、实验注意事项 1.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2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定滑轮相撞,纸带打完后即时断开电源。 3每打完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 4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把计时器打出的5个点作为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不得少于6个。运动开始时打下的第1个点不宜作为计数的起点。 5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
5、(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O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6注意所选取的相等时间间隔T的大小及所测位移S. 7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并学习所用的科学的方法。二、实验原理 弹簧受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这样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得出(可以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弹簧的伸长量可用直尺测出。多测几组数据,用列表或作图的方法探索出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三、实验器材 1固定弹簧所需器材:弹簧;铁架台; 2使弹簧形变所需器材:钩码; 3:测量弹簧的长度所需器材:刻度尺
6、; 4作FX图像所需器材:坐标纸。四、实验步骤 1将弹簧悬吊在铁架台上,让弹簧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_。 2将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_和_ ,并填入表格内。 3改变悬挂钩码的质量,重复实验过程多次。 4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以弹簧的弹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描点,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 5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根据图线写出弹力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式。 6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五、实验结论 由上面的函数图像(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可得出的函数关系式是F=10x(N)(10为劲度系数的数值,应根据图像的斜率求出),文字表述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六、实验注意事项
7、 1所挂的钩码不能过重,以免弹簧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2每次增减钩码测有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竖直悬挂及钩码不上下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弹簧弹力将可能与砝码重力不相等; 3每次所挂的钩码的质量差尽量大些,从而使坐标上描的点尽可能稀点,这样作出的图线更精确; 4建立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按照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做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参考答案】四、l在弹簧不挂钩码时的原长l0; 2在平衡时测量弹簧的总长;记录钩码的重力;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形定则一、实验目的验
8、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实验原理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到了等效的思想。三、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橡皮条、图钉(几个)、细绳套(两个)、铅笔、弹簧秤(两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其中主要工具的使用: 弹簧秤(两只):弹簧秤测两个分力的大小和等效合力的大小 三角板、刻度尺:作力的方向时画线和用一定比例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量角器:测量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到的合力F与用一个弹簧秤直接拉出的合力F,的夹角
9、。 细绳套:通过描下细绳的方向来记录力的方向 点拨:测力计可以只用一个,分别测出两个分力,虽然操作很麻烦但可避免两个测力计的不一致性带来的误差。四、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 _(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_和_,并记录_。注意在作用弹簧秤的时候,要使细绳与木板平面_。 用铅笔和刻度尺从力的作用点(位置O)沿着两条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_的图示,以F1和F2为邻边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
10、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为_的图示。 5、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_,记下_和_,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_的图示。 6、比较 _,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_和_是否_。 7、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实验记录:项目次数分力F1(N)分力F2(N)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量出合力F用一个测力计直接测出F1 、F2的合力F,F与F的夹角(度)l2.023【实验步骤答案】:4、O点的位置、两条细绳的方向、弹簧秤的读数、平行。 这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合力F。 5、位置O、弹簧秤的读
11、数、细绳的方向、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 6、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大小、方向、相同。五、实验结论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量出两个分力Fl、F2的合力F与用一个弹簧秤直接测出的合力F_,。则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实验结论答案】: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六、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首先检查弹簧秤的零点是否正确,观察测量范围、单位、最小分度值,测量时要防止摩擦(即要防止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定向孔发生磨擦),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对刻度,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2、选用的弹簧秤应具有相同的规格,性能要相同,为了保证这一点,可将两弹簧秤相互钩在一起,向相反的方向拉,如示
12、数相同则可同时使用,否则应用其中一个弹簧秤进行读数。 3、本实验操作时应使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与木板平行,以保证它们都在同一平面上。 4、在本实验中,以橡皮条的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来衡量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同一次实验中应使两种情况下结点达到同一位置。 5、为使橡皮条有明显的伸长,弹簧秤的读数应尽量大一些,但不要超出量程(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同时合力不至于过大或过小,两测力计所拉线之间的夹角要适中(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l、F2间夹角过大或过小,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一般在6001200之间较为合适: 6、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
13、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 7、画力的图示时;标度(单位长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选取应恰当并将此标度标注在图上。严格按几何作图法求合力。七、误差分析 本实验的误差的主要来源除了弹簧秤本身的误差外,还来源于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如: 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小。 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 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 因此,本实验首先要对弹簧秤的准确与否进行检查,读数对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的读数和记录,两力的对边
14、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能把该夹角取得太大。 本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是;力的大小F5,F与F间的灾角70。 实验中易混淆的是:量角器测量的F与F的偏角与不需测量的Fl与F2的夹角。 易错的是: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和单个测力计测量的实际合力F错乱。 易忘的是:忘记检查测力计的零点,忘了记下用一个弹簧秤测量的实际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重点知识提示】 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2实验原理: 利用砂及砂桶通过细线牵引小车做加速运动的方法,采
15、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上述两组关系如图4-6所示,通过适当的调节,使小车所受的阻力忽略,当M和桶做加速运动时,可以得到 当Mm时,可近似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T等于mg 本实验第一部分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m的大小,测出相应的a,验证a与F的关系;第二部分保持m不变,改变M的大小,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验证a与M的关系 3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桶,细绳,砂,低压交流电源,两根导线,天平,刻度尺,砝码 4实验步骤及器材调整 (1)用_ 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图4一7所示把实验器材安装好(3)平衡摩擦力_ (4)将砂桶通过细绳系在
16、小车上,_,使小车运动,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5)保持_不变,改变砂桶中的砂量重复步骤(4),每次记录必须在 相应的纸带上做上标记,列表格将记录的数据填写在表内 (6)建立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_,横坐标表示_,在坐标系上描点,画出相应的图线以验证a与F的关系 (7)保持砂及小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小车上增减砝码),重复上述步骤(5)、 (6)建立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_,横坐标表示_,在坐标系上描点,画出相应的图线,验证a与M的关系 【参考答案】:天平,在长木板的不带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板,反复移动其位置,直至不挂砂桶,轻推小车。小车刚好在斜面
17、上保持匀速运动为止 接通电源释放小车,小车的质量不变,加速度,表示力,砂及小桶的质量,加速度,1/M) 5注意事项 (1)在本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而垫起的位置要恰当。在位置确定以后,不能再更换倾角 (2)改变m和M的大小时,每次小车开始释放时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而且先通电再放小车 (3)每次利用纸带确定a时,应求解其平均加速度 6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1)该实验原理中,可见要在每次实验中均要求Mm,只有这样,才能使牵引小车的牵引力近似等于砂及砂橘的重力 (2)在平衡摩擦力时,垫起的物体的位置要适当,长木板形成的倾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同时每次改变M时,不再重复
18、平衡摩擦力(3)在验证a与M的关系时,作图时应将横轴用l/M表示,这样才能使图象更直观 实验五:动能定理【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要探究的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技巧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找出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探究思路】l、人教版:外力(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本实验与验证机械能守恒基本相同。 2、粤教版:外力(弹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器材】:长木板(有垫木)、小车、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复写纸、电源和导线)、橡皮筋若干条,钉子2枚。(1)改变功的大小,采用教材实验装置,用1条、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将小车拉到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2)确定速度的大小:小车获得的速度v,可以分析纸带
19、得出。比较点间距,选择相邻距离基本相同的若干个点作为小车匀速运动阶段的点,用这些点计算小车的速度。 (3)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作出Wv曲线,W-v2曲线、Wv3曲线,如果哪一幅图象更接近于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功与速度之间就是哪一种正比关系。【实验步骤】(1)按图56-1所示将器材连接好。 (2)将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高度,形成二个斜面,轻推一下小车,小车做匀速运动 (3)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把橡皮筋拉长到一定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记入表格。 (4)换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实验,保持每次
20、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测出速度v2、v3、v4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2W、3W、4W,记入表格。 (5)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W,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v或速度的平方v2,描点、连线。 (6)分析图象得出结论。【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 将木板放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垫高,小车不连橡皮筋,尾部固定一纸带,轻推小车使小车沿木板向下运动,如果纸带上打出的点间距是均匀的,说明是匀速直线运动。(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拉到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保证每次橡皮筋伸长量相同。【典型例题】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和步骤 例1、关于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1、(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例1、D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类型二:实验数据的处理例2、(2007年 烟台模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先适当垫高木板,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橡皮条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沿木板滑行,小车滑行过程中带动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其运动情况。观察发现纸带前面部分点迹疏密不匀,后面部分点迹比较均匀,回答下列问题:(1) 适当垫高木板是为了_ (2) 通过纸带求小车速度时应使用纸带的(填“全都”、“前面部分”或“
22、后面部分”)(3) 若实验作了n次,所用橡皮条分别为l根、2根n根,通过纸带求出小车的 速度分别为v1,v2vn,用W表示橡皮条对小车所做的功,作出的Wv2图线 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说明w与v的关系是 _。例2: (1)平衡摩擦力;(2)后面部分: (3)W与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类型三:实验误差分析 例3、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作用。这样,在小车沿木板滑行的过程中,除橡皮筋对其做功以外,还有阻力做功。这样便会给实验带来误差。我们在实验中想到的办法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对于木板的倾斜程度,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例3、BCA木板只要稍微倾斜一下即
23、可,没有什么严格要求B木板的倾斜角度在理论上应满足的条件: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应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 C如果小车在倾斜的木板上能做匀速运动,则木板的倾斜程度是符合要求的D其实木板不倾斜,问题也不大,因为实验总是存在误差的类型四:设计型实验 例4、如果提供你天平、气垫导轨、数学计时器及计算机辅助设备,请设计研究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定量关系的实验方法。解:如图所示,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当滑块沿导轨滑行时,合外力为滑块重力沿倾斜导轨方向的分力:在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过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为:式中m为滑块(连同遮光条)的质量,可用天平测出,h为垫块的高度,x为垫块与导轨接触点到
24、导轨底端的距离,s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均可用刻度尺测出 以vl、v2分别表示滑块经过光电门Gl、G2时的速度,根据固定在滑块上的两遮光条的间距和由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经过光电门门G1、G2的时间,即可算出vl、v2 由m、vl、v2组成的式子可能为:m(v2-vl)、m(v2-vl)2、m(v22-v12)、m(v2-vl)3、m(v23-v13),将实验数据分别代人以上各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发现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定量关系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目的】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1) 方法一:(从下落第一个点算起)物体在自由下落时,从下落
25、起点计算若即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于是同一物体,只需验证_,其中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v和下落的高度h可根据打点计时器在重物所拖的纸带上记录来确定。方法二:(任取纸带上两A、B)若即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于是同一物体,只需验证_(2)速度的测量:如图,借助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物体自由下落的高度h和该时刻的速度v,打第n个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该时刻为中间时刻的某一段时间内的_,即答案:(1),; (2)平均速度【实验器材】铁架台、夹子、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及复写纸片、毫米刻度尺、重物(可用钩码代替)、导线【实验步骤】(1)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低压
26、交流电源相连接。(2)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重复几次打下35条纸带。(3)选纸带:选取点迹较为清晰的,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上0、1、2、3(4)数据处理:测出0到点l、点2、点3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hl、h2、h3,利用公式计算出点l、点2、点3的瞬时速度v1、v2、v3(5)验证:方法一:代入和,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则机械能守恒是正确的。方法二:(1)任取两点A、B,测出hAB,算出ghAB(2)算出的值:(3)
27、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验证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正确的。【注意事项】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两个限位孔的中线严格竖直,以减小摩擦阻力;(2)实验时必须保持提起的纸带竖直,手不动待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以保证第一点是一个清晰的点。另外测量高度h时,应从起始点算起,为减小h的相对误差,选取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些(若用方法一验证情况下)(3)因为是通过比较(和gh)或(ghAB和)是否相等,故不需测量重物质量:(4)速度不能用v=gt或计算(因为只要认为加速度为g,机械能当然守恒,即相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况且用v=gt计算出的速度比实际
28、值大,会得出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因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小,所以速度应从纸带上直接测量计算)【误差分析】l、本实验采取分析纸带的方法求每一点的瞬时速度,即物体下落的实际速度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利用所测速度计算的动能的增加量总略_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这是系统误差所产生的; 2、用刻度尺测纸带上点与点间距离时,也会造成偶然误差。(答案:小于)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目的】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实验原理】利用图一l的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让一个质量较大的球从斜槽上滚下来,跟放在斜槽末端上的另一个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两球均做平抛运动由于下落高度相同,从而
29、导致飞行时间相等,我们用它们平抛射程的大小代替其速度小球的质量可以测出,速度也可间接地知道,如满足动量守恒式则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如果一个质量为ml,速度为vl的球与另一个质量为m2,速度为v2的球相碰撞,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和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实验器材】两个小球(大小相等,质量不等);斜槽;重锤线;白纸;复写纸;天平;刻度尺:圆规【实验步骤】 1.用_分别称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和m2; 2按图一2安装好斜槽,注意使其末端_,并在地面适当的位置放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点 3首先在不放被碰小球的前提下,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从静止滚下,重复数
30、次,便可在复写纸上打出多个点,用圆规作出尽可能小的圆,将这些点包括在圆内,则圆心就是不发生碰撞时入射小球的平均位置P点(图-2);4_5_重复数次,使两球相碰,按照步骤(3)的办法求出入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N 6过ON在纸上做一条直线,测出OM,OP、ON的长度; 7将数据代入下列公式,验证公式两边数值是否相等(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lOP=m1OM+m2ON参考答案:1、天平 2、切线水平 4、将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上,使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能发生正碰;5、让入射小球由某一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 【注意事项】 1.“水平”和“正碰”是操作中应尽量予以满足的前提条件
31、 2测定两球速度的方法,是以它们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代表相应的速度 3斜槽末端必须水平。检验方法是将小球放在平轨道上任何位置,看其能否都保持静止状态 4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 5入射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方法是在斜槽上的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档板,小球靠着档板后放手释放小球 6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不变 7mlOP=mlOM+m2ON式中相同的量取相同的单位即可 【误差分析】误差来源于实验操作中,两个小球没有达到水平正碰,一是斜槽不够水平,二是两球球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给实验带来误差每次静止释放入射小球的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作用力就越大,动量守恒的误差就越小应进行多次碰撞,落点取平均位置来确定,以减小偶然误差 下列一些原因可能使实验产生误差; l若两球不能正碰,则误差较大:2斜槽末端若不水平。则得不到准确的平抛运动而造成误差; 3O、P、M、N各点定位不准确带来了误差:4测量和作图有偏差; 5仪器和实验操作的重复性不好,使得每次做实验时不是统一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