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沉浮的条件及应用.doc
《物体沉浮的条件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沉浮的条件及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八年级科学学科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学习目标】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而漂浮及悬浮是静止的一种状态。3、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4、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先学任务】任务一:石头投进湖里沉没了,而木头却能浮起来,小明说因为“石头重,木头轻”,你觉得他的表述正确吗?如果是你,会如何解释呢? 意图: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体沉浮条件的判别的标准是根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更
2、要将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的观念与想法纠正过来,故先学任务中利用学生原有的这种“生活经验”开头,是有一石二鸟之功效的。任务二:将一个空矿泉水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瓶子会浮起来,试一试:如何使瓶子能在水中下沉? 有没有可能瓶子静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通过改变什么从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的? 意图: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实验活动为主,适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学们早已把实验看作是“游戏”,这个“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重力导致沉浮改变这一知识结构。任务三:讨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阅读课文潜水艇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潜在
3、水下的潜水艇受_力和_力作用,画出潜水艇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受力示意图。下沉物体向下动动最后静止 F浮_G上浮物体向上漂F浮_G悬浮停在水面下任一地方 F浮_G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F浮_G 潜在水面下的潜水艇在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写出判断依据) 潜水艇原理:潜水艇是靠改变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方法一、受力分析法)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当F浮_G,物体上浮,当F浮_G,物体下沉, 当F浮_G,物体悬浮, 上浮的最终结果是_,此时F浮_G意图: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
4、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通过受力分析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环节一:预习交流【设计】学生: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站立形式进行交流,以落座表示该组交流完毕。在小组交流时,要求小组内必须由小组长负责、快速有效的进入交流状态,可以一人讲解,也可以多人交流、讨论。交流过程中,发言人不仅要说明答案,而且要说明解题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从该题中得出的一些规律。其他人要学会聆听,注意做好笔记;学会质疑,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提出本小组内交流也解决
5、不了的问题和老师探讨。教师:教师巡视学生的交流,把这个过程当作进一步了解学情的机会,当作“二次备课”过程,当作诱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明白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易错点,收集整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触发自己教学灵感为精讲打下基础。为了量化预习交流的成效,教师根据A为3分,B为2分,C为1分,把本组预学总得分记录在黑板的预学成绩栏中。【现场】各小组开始激烈地讨论交流,以某一小组的讨论片段为例:组长:先由生1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做好笔记生1:我们生活中一般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小明没有考虑物体排开液体的体
6、积。生2:那即使是排开相同体积的水,还是石头沉下去,所以我觉得这和物体的密度有关,石头的密度比木头的大所以沉下去了生3:密度大的也不一定就是沉的,像轮船都是钢筋做的,它怎么就浮了呢?生2补充:那就是说在都是实心的情况下可以比密度,不是实心那就比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好了。生3总结:其实小明指的应该是密度,说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说法不够科学。另一小组提问片段生1:老师我们有疑问:漂浮与悬浮的物体都满足F浮=G的条件,为什么物体却一个漂浮于水面,一个悬浮与水中?教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有的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水中,就能使得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这样的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要全部浸入水中,他要排
7、开水的体积,才能使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所以虽然都是F浮=G,有的物体能漂浮,有些物体能悬浮。借此强调:漂浮与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状态,而下沉和上浮则是两个过程。【反思】根据学生已有的概念设计任务来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超出教师的想象,认为影响沉浮的条件很多,思考问题就会因此而混乱,需要提醒学生抓住主干,受力分析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在探讨物体的沉浮条件的过程中又通过控制变量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画受力分析时有些学生认为除了重力和浮力意外,还有来自两侧的压力,有这样的想法教师应该肯定,从合力的角度去解释其实这些来自两侧的压力都可以相互抵消。另外,学生探讨的氛围还是不够浓烈
8、,成绩较差的同学不够自信,往往成了默默的听众;而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成了“一言堂”,所以今后在交流环节应鼓励成绩较差的同学先来,至少简单的可以自己解决。环节二:预习展示【设计】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成果,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本小组探讨的问题,本组或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或纠正。可以是口头展示,也可以是板书展示。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有效的全班展示。及时板书各小组提炼的结论,并记录各小组的展示和点评得分。意图:此环节,先安排组间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用科学语言表达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其他成员的补充和纠正,养成学生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场】在经历小组讨论后,每位学生预学
9、稿中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但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归纳性的结论等问题需要进行全班的集体展示,便于学生开阔思维,增长知识。教师分配好小组展示任务后分小组进行展示。第一小组组员代表说:“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在解决任务一时,我发现平常我们的确存在着和小明一样的想法,但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这块木头很大,而石头很小,从重力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木头重,但它却是浮的。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是从密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石头的密度大所以它沉了。”其他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补充“我觉得还可以从重力和浮力综合起来考虑,因为重力大于浮力,所以石头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物体沉浮的原因第二小组组员代表说:“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
10、,在解决任务二时,我们通过矿泉水瓶内的水量的改变,来实现物体的沉浮,但是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状态我们很难做到,这个活动的原理应该是通过改变重力来改变沉浮的。教师根据他所提出的问题,询问了其他组的完成情况,有一半左右的小组经过多次摸索,试验了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状态,即悬浮状态。第三小组组员代表把她的受力示意图投影给大家,并解释“一开始我们认为物体除了受重力和浮力,还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对它的压力,但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其实这些里都可以相互抵消。我们觉得潜水艇所受的浮力是不变的,因为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p液g.v排液,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不变的,所以浮力不变,变得是重力。”为了使学生有更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体 沉浮 条件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