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案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教科书非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理解,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三小节编排:1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其
3、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实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表面积、体积的概念是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着眼于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
4、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同样,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应着眼于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教学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65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 长方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五”中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3.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
5、义。教学难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学具,长方体框架,搭长方体的材料(可以学生自己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回顾学过的图形。师: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学情预设】学生说认识的图形。师:认识这些图形吗?课件先呈现平面图形,再呈现立体图形,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呈现图形名称。2.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18情境图。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这些物体吗?它们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学情预设】房子、冰箱、厨柜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情预设】学生说出冰柜、抽纸盒、书柜等。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
6、【设计意图】再现学生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场景的主题图,在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给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已学习过平面图形,此处教师可直接介绍“面”。予学生清晰的概念界定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二、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直观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长方体有平平的面”。出现不规范的表述,教师可以直接更正,告诉正确的名称。对于“面”,学生比较容易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板书“面”。师:请同学们再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
7、什么。师揭示: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板书:棱)师:同学们再摸一摸棱和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师揭示: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师说,学生摸,共同在长方体学具上指出面、棱、顶点。【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不空白,但不会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借用学具让学生直观感知,获得关于面、棱、顶点的正确表象。2.结合图形抽象出面、棱、顶点。课件呈现长方体,学生依次说出名称,课件依次呈现面、棱、顶点。三、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教科书P18例1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具长方体,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
8、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1)认识面。师:我们首先来认识面。四人小组研究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长方体都有6个面。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预设2: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教师要让学生辨析,看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并用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印证: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教师追问: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最多只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预设3:长方体中有的面是完全相同的。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板书: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
9、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2)认识棱和顶点。课件继续出示问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感知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师:拿出长方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量一量。【学情预设】预设1:长方体有12条棱。教师拿出长方体框架,示范引导学生按顺序数一数。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预设2:同一方向的棱长度相等。教师规范学生的表述,介绍“相对的棱”,并用课件演示,比一比,认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板书: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棱和棱的交点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8个2.整体认识长
10、方体的特征。师:我们分别从面、棱和顶点认识了长方体,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怎样的?师:谁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师小结: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面、棱、顶点是构成长方体的基本条件,借助学具和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识长方体,在观察、操作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面、棱、顶点三者之间的联系。四、制作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教科书P19例21.从“棱”切入,精选材料,引发猜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如果要用木条搭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木条?(12
11、个)为什么是12根?给你12根木条你一定能搭成吗?课件出示方案。师:仔细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案,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先仔细想一想。师: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课件出示任务要求。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棱”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学生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数棱的数量,既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又初步感知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概念。2.小组合作操作,积累操作和推理经验,验证猜想。学生自主操作,尝试搭长方体。【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经历一个猜想、抽象的过程,再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3.有序反馈交流,促进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1)反馈“方案2”:初步感知基
12、本特征。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2?搭成了吗?师:为什么方案2搭不成长方体?【学情预设】预设1:全班没有同学选择方案2,此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不选择方案2?通过学生“12cm的木条多了1根,6cm的木条少了一根”等具体的表述,抽象出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预设2:学生选择方案2,但是怎么也搭不成长方体。让学生反馈在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师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条,这4条长度相等。(2)反馈“方案1”:巩固及丰富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1”?搭成了长方体吗?在搭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学情预设】预设1:每种长度的木条都有4根。教师引
13、导学生指一指模型。预设2:长度相等的4根木条,放在相对的位置。预设3:每组长度相等的木条是互相平行的。教师利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4根木条互相平行。预设4: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教师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而且摆放的方向不相同。预设5:有的同学可能发现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互相垂直。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揭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展示)师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的,一般把前后横着的棱称为长,左右竖着的棱称为高,左右横着的棱称为宽。教师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14、。抽象图中的长方体,得出“面”的特征。师:如果我们将这个长方体画在书上(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右下图),在这个长方体中找到了3条长、3条宽、3条高,还有1条长、1条宽、1条高藏在哪儿呢?学生通过想象,指出被遮挡的长、宽、高,课件辅助用虚线显示。再次标出长、宽、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反馈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执行教案,而要根据课堂生成的资源灵活处理。【教学提示】此环节课堂生成资源很丰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领悟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同时,建立长、宽、高的概念。教学笔记师:进一步思考,假如把其中1条棱隐藏,你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再隐藏一条呢?请同学们思考:只要留下几条棱就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
15、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3条,教师追问:怎样的3条?课件上依次隐去1条棱、2条棱、3条棱师:如果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12cm、10cm、6cm,你能想象出这6个面的大小吗?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依次呈现。师:你们能想象出哪两个面是相邻的吗?【学情预设】答案不唯一,每个面相邻的面有4个,只要学生能说出相邻的理由(任何一个面的长和宽与相邻的面的一条边相等)就行。(3)反馈“方案3”:拓展长方体的类型,沟通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3?搭成了吗?师:这个长方体与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这里搭成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
16、着自己搭成的长方体介绍哪两个面是正方形,课件演示搭成的长方体。师:这样的长方体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吗?【学情预设】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学具操作,首先掌握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特点,再用规范的语言给出长、宽、高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五、巩固应用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形如长方体的物体,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1.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1题。学生仔细观察后再互相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学情预设】预设1:12条棱依次相加。教学笔记预设2:(403020)4。预设3:其
17、他解答。(2)全班反馈评价。展示正确答案但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法,师生一起分析。展示最优的正确答案,理解这样算的依据。【教学提示】学生能说出“看得见的面”中几条棱的位置关系即可,不要作过高的要求。适当点拨一下,如果有少数学生能发现面的关系,应给予鼓励。展示错误解答,辨析错在哪里。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3题。(1)学生独立解答。(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3)全班交流,课件同步演示。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1.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2.相邻的棱互相垂直;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两两互相垂直。如果有的学生说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六、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
18、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了长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学情预设】每位学生不一定能完整说出所有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板书设计长方体面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 8个教学反思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加以强化,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中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互动。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长方体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作业设计一、小林用一些木条和橡皮泥球拼搭长方体框架。下面是他
19、已经搭好的一部分。1.拼搭这个长方体的框架还需要( )根长8cm的木条,( )根长4cm的木条,( )根长3cm的木条,还需要( )个橡皮泥球。2.这个长方体框架的左面的长是( )cm,宽是( )cm,面积是( )cm2。3.这个长方体框架一共用去木条的总长是多少厘米?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教学笔记1.搭一个长和宽都是10cm,高是4cm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10cm长的木条( )根。A.4 B.8 C.12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的和是20c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cm。A.80 B.40 C.603.用一根长60cm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接一个长6cm,宽5
20、cm,高( )cm的长方体框架。A.4 B.16 C.8参考答案一、1.2 1 1 2 2.4 3 123.(8+4+3)4=60(cm)二、1.B 2.A 3.A教学笔记第2课时正方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20例3,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P2122“练习五”中第4、9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2.经历对正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方体,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课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版五 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三 单元 长方体 正方体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