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与技术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与技术重点.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与技术重点方创琳作者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诚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摘 要: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的过程中,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高达554。小城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市镇的主要阵地,成为推进中国走健康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亟待相关技术及导则来解决。鉴此,本文在对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进展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将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思路与重点总结为五大相互联系的方
2、面,具体包括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技术、小城镇主导产业优选与产业链合路径选择及产业簇群培育技术、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情景模拟仿真与产业空间优化技术、小城镇产业布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软件开发技术、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与典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示范技术。该研究为县镇政府部门进行产业优选提供技术手段,为市、县、乡镇政府统筹调控产业选择、招商、布局和管理提供全程信息化服务,并为我国制定小城镇发展政策和小城镇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关键词:小城镇 产业布局分析系统 技术需求 技术开发1 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的形势及战略地位分析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
3、健康城镇化的过程中,小城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市镇的主要阵地,是先进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基本单元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中心,是产业集群的组织基点和农村第三产业的集聚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主战场。因而已成为推进中国走健康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1.1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高达55.4%。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到2005年小城镇数量已达到42620个,其中建制镇的数量已从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1.89万个,2005年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已达到38万人,平均镇区用地规模305公顷,小城镇创造的国内生
4、产总值占全国的25,外贸出口占33,工业产值占近50。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的发展每年平均贡献0.37个百分点,而小城镇的发展平均每年贡献了0.46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55.4。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联系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近10年来,全国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东部地区的一些小城镇经济规模己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可见,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实施健康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
5、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在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在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1.2 产业空间集聚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最大动力产业在小城镇的空间集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最大动力。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而作为一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地对小城镇建设
6、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在温州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城镇达30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5000多家制鞋企业的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0以上,500多家眼镜企业的产品有90出口,260多家打火机制造企业的产品占世界市场的70以上,永嘉桥头镇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可见,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完全可以促进小城镇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的小城镇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不断地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使小城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
7、调整产业布局,吸引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线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国情与民情,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1.3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亟待相关技术及导则来解决然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与布局方面尚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产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严重污染型的传统行业,产品档次与技术含量低,普遍缺乏足够的主导产业支撑,产业链短,关联度低,城镇化与产业化脱节现象比较突出,空间规划缺失,产业布局分散,随意性大,滥占土地,农民自己布局产业,
8、小城镇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内生性、资源型、向农型和盲目性等特点。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做指导,没有一项成熟可行的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手段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做支撑。鉴于此,深入探索小城镇产业布局的基本规律和技术导则,开发小城镇主导产业选择技术、产业链延伸技术、产业空间集聚与情景仿真技术,就成了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中产业布局必须解决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针对上述问题,很有必要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集中”的三集原则,在我国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康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小城镇产业布局的基本规律与布局技术手段及方法,构
9、建小城镇产业资源与能源消耗评价模型、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模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主导产业优选模型、产业链合路径选择模型、产业空间集聚情景仿真模型等,开发小城镇产业布局的产业链合路径选择与产业簇群培育技术,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模拟与情景仿真技术,从定性、定量方面模拟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与发展趋势,进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选择配置技术导则,并选择重点小城镇进行集成示范。不断提高小城镇产业布局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小城镇建设的产业集聚度、用地集约度和布局集中度,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用地高效型小城镇。将
10、实现小城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及调整优化的标准化管理,为县镇政府部门进行产业优选提供技术手段,为市、县、乡镇政府统筹调控产业选择、招商、布局和管理提供全程信息化服务。并为我国制定小城镇发展政策和小城镇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技术需求分析我国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问题。从宏观的视角看,由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一直处于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小城镇产业发展对原有制度和环境形成的利益空间产生强烈的体制关联性和制度依赖性,导致产业空间行为背离完全市场化选择条件下的合理状态;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大多数小城镇存在着企业布局缺乏合理规
11、划,土地利用不集约,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尽管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少,现象探讨多,方法指导少,特别是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较为通用的产业布局技术规范,难以指导实践。这就使得目前我国针对小城镇产业布局的相应规划、规范匮乏,尚未形成体系。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不利于全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市镇建设的顺利推进。鉴于此,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布局具有以下五大技术需求:2.1 小城镇产业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的技术需求通过静态现状、动态历史和横向比较分析,评价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现状,研究未来产业体系选择和建立中的节能潜力和路径;
12、研究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的先进技术适用性、产业结构内部协调性、转换与应变能力以及经济效益,从而做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研究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与路径,通过“标准结构”比较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方法进行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通过准确判断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包括产业演替的阶段序列和趋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选择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横向比较,确定或完善现存产业结构的转换导向类型,趋利避害;设计产业结构转换或调整完善所需要的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方式,提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战略及政策建议。2.2 小城镇主导产业优化选择及产业簇群培育的技
13、术需求当前对产业链的研究注重各产业/行业的分解与整合,从技术内部联系与外部溢出效益的角度深入挖掘与某一产业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产业体系,尚无统一的情景模拟与仿真系统使产业链合的路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对产业簇群培育方法的研究一般都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的,不同类型的产业簇群对应不同的诱发性因子、限制性因素、形成与发育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等,尚未开发出一种通用性的产业簇群培育技术。鉴于此,急需研究小城镇主导产业优化选择的基准;研究小城镇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产业需求结构变动趋势、要素禀赋状况、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地方政府的政策空间、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的比较优势、资源环
14、境基础、就业岗位需求情况,构建主导产业优化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小城镇产业簇群形成的机理、演变过程与发展规律,探索地方产业簇群培育方向、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技术支持、资金保障、政策建议、政府行为以及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增强地方产业竞争力的方法路径。2.3 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与动态仿真模拟的技术需求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种特定的空间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演化的作用机制一直成为自马歇尔、韦伯以来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们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产业空间集聚的古典区位理论阶段、新古典空间经济理论阶段以及网络组织理论阶段。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对小城镇产业空间集
15、聚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变化过程、变化特征等方面,理论和定性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对未来变化过程的趋势分析较少,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进行定量的情景模拟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建立空间优化分析(Spatial Optimization Analysis,简称SOA)模型技术,对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进行情景仿真模拟和产业空间优化。通过建模研究,分析小城镇工业分散化结构的成因与集聚实现条件,研究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动态仿真模拟技术,分析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作用机理,探索上层次(县、市)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和经济增长极,合理划定各城镇吸引范围,有效配置各
16、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理分工;根据小城镇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状况,研究产业及其它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途径,确定企业布局的合理化区位、用地规模与准入门槛。2.4 小城镇产业布局应用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需求我国小城镇发展数量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品档次低,空间规划缺失,产业布局分散,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成熟可行的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手段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做支撑,来有效地指导小城镇产业布局。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于消除城乡差距的迫切性也日益显现。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联系的纽带,其重
17、要性日益体现。而对于小城镇产业布局应用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逐步开始被提到各级县政府和镇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的建设将促使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更加规范化,更进一步提高小城镇产业布局效率,促进各小城镇之间优势互补,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有利于强化小城镇实现科学发展与科学管理。2.5 通用的小城镇产业布局的技术导则需求针对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较为通用的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规范,难以指导实践的现状,为保证小城镇产业规划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保证产业布局的科学合理和经济务实,必须尽快制定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相关技术指导文件。与小城镇产业布局有关的各项
18、技术规范、编制办法是指导和规范小城镇产业布局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通过这些技术规范的编制与应用,将使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不仅能够提高小城镇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通过空间布局的引导与优化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发育,从而可以为小城镇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内生的动力,将带动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只有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典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的系统研究,将各地小城镇产业发展布局中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优化的技术导则,作为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为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技术保证,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健康、可
19、持续发展。3 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进展分析3.1 技术进展分析(1)从我国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分析,王庆一(2003)对我国能源生产效率进行了计算,认为目前的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低10个百分点。孙鹏等(2005)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应用Jukka Hoffren等人研究物质使用效率与经济结构的分解模型方法;周鸿和林凌(2005)将能源使用效率变化原因归结为产量因素、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蒋金荷(2004)分析了产业结构同能源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调整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一次能源结构等建议。邹艳芬和陆宇海(2005)利用空
20、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特征。另外,史丹(2003)、王玉潜(2003)、曾波(2006)还就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等方面问题,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进行了论证。以上研究对我国能源和产业结构关联问题的探讨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技术方法。(2)从小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技术分析,丛黎亮(2007)、汪传旭(2002)、郭亚军(2003)、黄中伟(2003a)利用投入产出等数学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定量辨识技术;黄衰(2006)、王云平(2006)就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和过程做出了定性和定量化研究;黄中伟(2003b)就我国产业结构合理
21、化理论研究认为,比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影子价格分析法、需求判断法、结构效果法等都是对小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3)从小城镇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研究技术分析,目前此类研究成果很丰富。龚勤林(2004)从宏观角度对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培育,吴金明(2005)从微观角度对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的关系做出了详细论证;李心芹(2004)、林淼(2001)对产业链结构类型,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政策含义研究;王兆华(2003)通过对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得出了两种工业共生模式;郁义鸿(2005)在产业链类型和产业链效率基准方面进行的研究,为地
22、区产业链培育和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苏海红(2004)通过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建设的关联分析,从集群经济角度探讨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途径。杨迅周(2003)对我国已经出现的产业群类型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产业群重要类型之一的小城镇特色产业群的重要性。孙裕增(2005)通过研究得出不同地理环境既影响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也影响小城镇发展模式,需要根据小城镇不同的区位条件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刘星(1999)通过对中国小城镇的建设过程研究,发现农村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小城镇产业结构的经济基础,农村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农村人口的转移及区域比较优势的确立等与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形成过
23、程密切相关。另外,安达(2005)探讨了小城镇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马建会(2004)分析了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朱华友(2004)对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与应用做了分析,陈菀(2004)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产业群内企业依存关系等。(4)从小城镇产业空间优化布局技术分析,目前尚未见到现成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的研究技术比较成熟。赵连阁(2000)提出了农村工业分散化空间结构的成因与聚集条件;程建权(1999)将GIS技术运用到城镇发展布局中,寻求更优化的空间布局方案;张孟林(2006)建立了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模型;董品杰(2003)通过对温州市的实例研究,得出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
24、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王长钰(1999)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及其稳定性;邓永翔(2007)、张立厚(2000)、徐康康(1999)、聂艳(2006)等都分别通过实证研究加强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技术的应用性。(5)从小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徐俊丽(2002)设计了农业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及数据仓库;武晓波(2004)和张卫建(2000)分别提出了机遇互联网和网络GIS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6)从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状况分析,目前国内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得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体现出的特点是:大部分小城镇缺乏产业分析系统,具体进行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大多
25、由专家手工或利用通用GIS软件分析得到。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并且无法实现推广。少数企业与公司开始入手开发通用系统,如北京英特图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城镇布局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只是针对特定小缄镇特定需要开发的系统。从而在普遍性和系统的完备性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从而无法得到推广。存在的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停留在借鉴城市产业布局分析理论,而缺乏对小城镇具体特点的系统分析,所以系统使用上大多不能反映具体情况。得到的结论经常无法指导实际工作。(7)从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与相关标准状况分析,1993年建设部颁发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0年建设部颁发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
26、行),200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开展了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2006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除此而外,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标准和技术导则。这些标准、办法、条例均着重从规划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村镇建设的有关规定,很少涉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内容。为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帮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这些目录从产业的布局、技术、规模、组织等方面明确了当前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类的产业目录,对指
27、导国家产业的宏观布局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为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又分别制定了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上述产业政策或产业指导目录,对促进小城镇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体来看,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依然还没有对小城镇产业的具体产业政策或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盲目性。3.2 技术进展的总体评价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领域的研究并无直接可应用的成熟成果,也未见到开发出的能够模拟最佳产业布局方案的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软件,更无直接指导小城镇产业布局的技术导
28、则和标准,已有的相关条例和标准很少涉及到小城镇产业布局内容。但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数学模型与应用实践研究成果很丰富,这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将对指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4 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重点根据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技术需求和技术进展状况,提出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的技术思路如图1所示,具体突出以下5大技术开发重点。4.1 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技术4.1.1 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REA模型技术。在对我国重点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现状作出总体分析判
29、断的基础上,选取资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建立我国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引入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PDM模型(面板数据Panel Data)评价模型,集成构建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综合评价技术模型REA。根据REA模型,依据我国重点小城镇(可选择国家1000强镇)产业发展与能源统计的历史数据,求解小城镇产业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小城镇自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进而对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出我国典型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的总体排序结果以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小城镇节能降耗技术导则提供决策依据。4.1.2 小城镇产业结
30、构优化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ISEA模型技术。在对我国重点小城镇产业结构现状作出总体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的优化方向,结合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构建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引入区域产业结构比较优势评价模型、产业结构变化份额模型和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模型,集成构建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技术模型ISEA。根据ISEA模型,对我国重点小城镇产业结构和示范小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化状况作出评价,以更好地揭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方向。4.1.3 小城镇REA模型与ISEA模型的关联分析技术。基于我
31、国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REA和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技术模型ISEA,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Model)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源、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确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方向。通过研究,实现小城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及调整优化的标准化管理。4.2 小城镇主导产业优选与产业链合路径选择及产业簇群培育技术4.2.1 小城镇主导产业优选的WT模型技术。采用主导产业优选的Weaver-Thomas模型,在对我国重点小城镇主导产业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选取弹性系数、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工业总产值规模、固定
32、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利税规模、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出口规模和出口依存度等可比可算指标,求解重点小城镇和示范镇各产业的WT指数值,根据WT指数值定量得出小城镇主导产业优选结果与聚类结果,进而为我国小城镇主导产业选择指明发展方向。4.2.2 小城镇产业链合路径选择技术。根据小城镇主导产业优选排序结果与产业聚类结果,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采用产业链合度模型和产业灰色关联度模型,引入核心价值链、供应链、技术链、信息链、循环经济链等链合手段,分析小城镇产业链的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研究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的条件,揭示产业链的成长机理和空间演化模式,对小城镇产业链内企业依存关系进行生态学分析,进
33、而提出小城镇主导产业链延伸的途径与方案。4.2.3 小城镇产业簇群培育技术。以小城镇产业链合路径选择技术为基础,根据我国小城镇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有集群无链”,“无集群有链”和“有集群有链”三种链群组合模式,采用产业集群结构模型,研究基于市场结构的产业簇群培育技术模式(如中心卫星技术模式、多中心技术模式、无中心技术模式等)和基于内部关联的产业簇群培育技术模式(如以价值链为主导链接技术的产业簇群、以市场竞争互动合作为主导链接技术的产业簇群、以公共性投入、生产要素互享或互补为主导链接技术的产业簇群)等(见图2)。通过研究,开发小城镇产业链合路径选择与产业簇群培育技术及主导产业优选开发出软
34、件,为县镇政府部门进行产业优选提供技术手段,为小城镇增加经济总量、拉动就业、创造税收、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4.3 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情景模拟仿真与产业空间优化技术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是指产业及与产业相关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空间优化通过资源优化和合理的空间配置,获得土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产业空间集聚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空间优化过程。4.3.1 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情景模拟仿真技术。以小城镇主导产业选择技术、产业链和路径选择技术和产业簇群培育技术为基础,侧重在县域和镇域双重空间尺度范围内,引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作为主模型,开
35、发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情景模拟仿真技术模型,根据情景模拟仿真技术模型,对县域和镇域的各种产业发展规模进行情景模拟和预测,确定不同发展方案下县域各种产业的发展规模。通过研究,开发小城镇产业空间优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市、县、乡政府统筹调控产业选择、招商、布局和管理提供全程信息化服务。4.3.2 小城镇产业空间优化(SOA)模型技术的开发。以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情景模拟仿真技术分析结果为基础,侧重在镇域和镇区双重空间尺度范围内,综合集成系统动力学(SD)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元胞自动机(CA)模型等,集成建立空间优化分析(Spatial Optimization Analysis,
36、简称SOA)模型,对小城镇产业空间集聚过程进行情景仿真模拟和产业空间优化。采用DEA模型系统优化技术对小城镇产业用地进行空间分配与优化,求解追求空间效益最大化的用地结构对应的布局方案。采用CA模型,在各种不同约束条件下,根据用地市场变化需求,通过调整镇区未来不同年份产业布局用地结构比例,对每一个具体产业用地扩张过程进行情景模拟,提出未来不同年份镇区用地布局结构和产业空间优化的情景方案,根据各类产业用地的经济产出强度系数(如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及其集聚转换系数等),求解除不同年份镇区产采用CA模型,在各种不同约束条件下,根据用地市场变化需求,通过调整镇区未来不同年份产业布局用地结构比例,
37、对每一个具体产业用地扩张过程进行情景模拟,提出未来不同年份镇区用地布局结构和产业空间优化的情景方案,根据各类产业用地的经济产出强度系数(如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及其集聚转换系数等),求解除不同年份镇区产业空间优化情景方案对应的产业空间集聚效益,进而为镇区产业空间扩展指出方向。一采用GIS技术将镇区各类产业用地变化过程图和产业布局图进行无缝拼接,最终得到镇域或镇区产业空间集聚过程的模拟结果。4.4 小城镇产业布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软件开发技术4.4.1 标准化数据库建设。开发小城镇产业布局的多源数据管理集成技术,包括小城镇产业布局的GIS数据,遥感数据,报表数据,属性数据与经济统计数据,采
38、用一体化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管理。建立专家知识库,利用模型与推理机制实现辅助决策,采用组件开发技术,通过程序自注册机制,根据需要动态加载所需要的插件,利用定制机制手段,改变系统界面与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最终建成标准化数据库,为系统开发奠定基础。4.4.2 系统的层次结构与模块划分。小城镇产业布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由组件层(由一系列商用组件或用户开发的组件组成)、模块层、应用层(包含三个系统,分别为小城镇产业链合路径选择与产业簇群培育信息服务系统,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信息系统和小城镇产业选择与配置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和工程层(应用具体模型选择和示范小城镇选择)等组成。系统模块设计由框架部分、
39、数据管理、用户管理、统计报表、模拟与仿真模块、制图模块、编辑模块。4.4.3 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的软件选择。在充分考虑技术储备、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拟选用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客户端使用Win-dows2000 或 Windows XP 等操作系统。在软件结构上可以充分利用微软提出的COM和DCOM模型,开发基于组件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虽然Oracle具有更高的性能,但价格也比较昂贵。SQLServer2005对于城镇一级的数据管理则价廉物美,同时数据库管理更为简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
40、用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支持下开发的新一代组件式大型GIS开发平台SuperMap,组件部分GIS功能的实现将采用SuperMap组件。4.4.4 系统的具体实现。系统的开发将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建立在Net2.0基础上。它建立在系统框架基础上,其他模块通过插件嵌入其中。主界面分布包含主菜单区,工具条区,内容管理区,鹰眼区和视窗区。4.5 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与典型小缄镇产业布局规划示范技术4.5.1 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的研究。主要研究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的理论与实用技术,研究小城镇产业分类目标与规划体系,制定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办法和技术
41、指南,填补小城镇产业规划方面的技术空白。一是开展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理论与实用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关于小城镇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大量小城镇规划实践,初步建立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的基础理论,并通过典型示范镇的规划实践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力争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方法和实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进行不同产业类型小城镇的分类标准与产业布局规划研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小城镇,根据产业状况建立小城镇分类标准,研究不同产业类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基本框架,并根据典型示范镇的规划实践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与充实。三是制定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基于以上各项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小城镇产业布局规
42、划编制的技术导则,重点从产业规模与用地规模、产业类型与用地规模、产业类型与用地强度、产业类型与布局方向、产业布局与空间管制、产业布局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等多今方面提出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要求,包括内容要求、深度以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应当持有的技术要点等。4.5.2 典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示范研究。从分别位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浙江省杨汛桥镇(有链有群型)、江苏省东海镇(有链无群型)、湖北省鱼岳镇(无链有群型)、重庆的德感镇(有群无链型)和新疆自治区的鄯善城关镇(有链有群型)5个小城镇中选择3个镇作为典型示范点,采取“实地调查一综合分析横纵对比一取长补短一总结凝练”等研究方法,通过
43、参与编制示范镇产业布局调整规划,根据建立的计算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和情境模拟,以建立的小城镇产业布局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对示范镇进行产业发展与布局诊断与咨询;以建立的小城镇产业布局技术导则为基础,编制或调整相关各镇产业布局规划。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6年中国明星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788。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建制镇基本情况统计资料(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90。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
44、准(GB50188-2007),2007年5月1日实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6。5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5247。6刘亚臣等主编,小城镇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3135。 7潘宜等主编,小城镇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皈杜,2094,45-67。8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权村发展学院等,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52906,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11-321。9国家体改委农村司,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改革出版社,1996,321-355。10曾波,苏晓燕。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影响基于
45、灰色关联理论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资源与产业,2006,(3),23-27。11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中国工业经济,2005,(2),2631。12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5-21。13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2429。14程建权;兰运超。基于GIS的城镇发展布局优化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16(1):45-47。15徐俊丽;赵庆桢。农业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及数据仓库设计,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37。16王长钰;赵庆祯;仇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经济数学,1999,16(3):45-48。17武晓波;乔彦友。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7),25-29。18董品杰,赖红松。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6): 1519。19邵爱云,单彦名,方明。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分类指导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编制原则解析,(城市规划,2006,30(8):17-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