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职业卫生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职业卫生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doc(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材料由网络搜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材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平安治理职业卫生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 为指导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我局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环境所编写了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供各相关单位参照施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2019年8月23日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自然灾害具有方式多样性、发生突然性、危害严峻性和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等特点,防不胜防,给国家环境平安、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为及时、有序、标准、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工作,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平安,特制
2、定本指南。1环境卫生快速评估1.1评估目的快速掌握受灾地区环境卫生情况,评估其环境卫生风险,提出可操作的详细风险治理措施和建议,为救灾行政决策提供卫生技术支撑。1.2评估方法采纳构造化征询卷调查、现场观察和知情人访谈、现场快速检测等方法搜集现场材料,按照得到的现场材料开展评估。1.3评估人员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搜集现场材料,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汇总信息和完成评估报告。1.4评估施行1.4.1信息搜集内容1.4.1.1灾区背景材料和受灾程度,灾前该地区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情况,灾前和救灾已部署的公共卫生效劳资源等;1.4.1.2现场观察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的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实际情况;1.4.1.
3、3对受灾地区临时安置点负责人或卫生负责人等开展访谈,重点理解饮水卫生、环境卫生情况与意见;1.4.1.4搜集受灾地区饮水卫生、媒介生物操纵、厕所与粪便处理、垃圾搜集和治理、公共卫生效劳才能等材料。1.4.2开展环境卫生快速评估评估人员在受灾地区现场,通过观察或知情人访谈等方式,完成环境卫生情况快速评估表(见附表1)。按照灾区环境卫生情况快速评估表所调查内容,掌握灾区各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情况,并将表中反映的环境卫生隐患实况列出,分析引起缘故和处理方法,完成并提交评估报告(见附表2)。2临时生活饮用水及供水卫生2.1自然灾害对饮水卫生的阻碍自然灾害造成的饮水卫生征询题主要表现在致病微生物污染、水
4、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三方面。2.1.1地震灾害对饮水卫生的阻碍地震灾害造成建筑物大面积倒塌,水厂净水构筑物、高位水池、水塔等受损和漏水,丧失净水、供水才能。分散式供水和小型集中式供水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饮用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位。地震对根底设备和工矿企业造成破坏性的阻碍,污水处理厂、排污管道、化学原料库等损毁,致使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污染水源。地震还可以造成地下水位改变,使深井水受浅层水或地面水渗透的阻碍,造成水源污染。2.1.2洪涝灾害对饮水卫生的阻碍洪涝灾害会导致取水口受损、自来水厂被淹、供水设备及输配水系统破坏。洪水冲刷地表或厕所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
5、造成水源致病微生物污染。地面大量泥沙树木也会被洪水冲入水中,造成水质浑浊度增加,感官性状恶化。城市内涝会吞没储存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仓库厂房等,造成水源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2.1.3干旱灾害对饮水卫生的阻碍长期干旱缺水导致供水系统因使用频率降低而受损,取水口或储水设备因水位下降而不能取水。由于上游地表径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才能大大降低,矿化度增高,水体污染加重。干旱造成湖泊、水库等易构成富营养化。2.2灾区供水卫生评估2.2.1水源污染风险评估对水源周边化工厂或储存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仓库布设情况及其化学品品种等情况进展调查,并按照调查结果设定针对性监测指标;对水源附近的人畜粪便、垃圾和动物尸体等
6、情况进展排查,评估水源是否已被污染或存在污染风险,如启用临时水源,则需要对水源地点、供水构筑物情况、潜在污染源及周边环境卫生等情况进展评估。2.2.2水处理工艺风险评估对供水单位的净水工艺以及运转情况和供水构筑物等设备进展评估,包括取水、水处理、供水系统的运转状态和破坏情况,评估灾后制供水系统是否可以恢复正常运转。2.2.3二次污染风险评估对供水管网的破坏或污染情况以及是否与污水管或化粪池相通等情况进展评估;对饮用水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情况进展评估。2.3生活饮用水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2.3.1对原有水源卫生情况进展评估后,确认遭到破坏或污染严峻时应参照以下原则选择新的水源地,被污染或损坏的
7、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立即停顿供水,待水退或修复后,经完全清洗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2.3.2水源的选择原则(1)水量充足:按照当地的气候、季节、居民用水习惯及供水效劳半径等,选择能满足居民供水量需求的水源。(2)水质良好:按照水源四周的环境条件、卫生情况及水质分析结果等,选择流行病学上平安、无地点病、无化学及无放射性危害、水质感官良好的水源。(3)便于保护:选择有卫生防护措施或便于采取卫生防护措施的水源。(4)技术经济上合理:在分析比较各水源的水量、水质之后,结合取水、净化及输配水等设备的要求,尽量减少投资,选择技术与经济均合理的水源。(5)选择顺序应优先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
8、考虑河水、湖水和塘水等。2.3.3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2.3.3.1灾害预警后的预备(1)关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应在灾前迅速将其转移到平安地带,一时无法转移的化学品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扩散或外溢。(2)关于露天堆放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渣或废水池,应及时清运到平安地带,或加高加固围堤。(3)关于放射性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液污染水体。(4)应立即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的粪坑,去除垃圾堆和无害化处理厕所内的粪便。2.3.3.2水源卫生防护要求(1)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水源应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标准(2001)的要求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
9、垃圾。深井的井室、河水取水点及防护带内有专人值班防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2)泉水应做好出水口卫生防护,去除出水口周边杂草、污物,修建水池,进展消毒,加盖加锁。机井或手压井四周应保持清洁,防止污水沿井壁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四周30m内不得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大口井要建井台、井栏、井盖,备有专用的公用水桶,井的四周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畜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备。(3)河水、塘水和湖水的取水点应选择上游河段或水塘,且尽量向河中心伸延,有条件的地点宜设取水码头,也可在岸边修建砂滤井取水。应设有明显标志及禁止事项的告示牌,即不得停靠船只,不能有游泳、捕鱼和打捞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10、。如选择使用水塘作为取水点时,应专用。2.4灾区生活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2.4.1运转正常的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及消毒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水厂应按照源水水质变化情况,及时使用或加大混凝剂和消毒剂的使用量,保证出厂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2.4.2被吞没或损坏的水源和供水设备的处理及消毒被吞没或损坏的供水设备临时不能供水,在水退或修复后先清出构筑物内的淤泥,清洗并排空污水,对管道进展完全的清洗和消毒,关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以采纳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在管道清洗消毒过程中要告诫受灾群众不要使用自来水管网系统作为饮用水,作为冲洗厕所等卫生用水除外。需要待微生
11、物指标检查合格后方能启用供水设备。2.4.3被吞没或损坏的水井的处理及消毒经水淹或损坏的水井修复后必须进展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去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完全去除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用漂白粉,或其它含有效氯的制剂进展超量氯消毒并在清洗后使用。2.4.4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处理及消毒假设水源水较清亮,可直截了当消毒处理后使用;假设浑浊,可经自然澄清后或使用明矾进展混凝沉淀后再进展消毒。2.4.5储水和取水容器以及输水管道,在使用或重新启用前必须进展全面冲洗和消毒。2.4.6饮用水消毒(1)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在有燃料的地点可采纳。煮沸消毒的同时可杀灭寄生虫卵,
12、所有饮用水倡导煮沸后饮用。(2)按照水源水情况,选择适宜的化学消毒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阅消毒剂使用说明书,操纵消毒剂用量和接触时间。灾区与生活饮用水相关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见附表3),包括储水容器、送水工具、管网和井水消毒。2.5临时供水2.5.1供水水质要求灾后供水,饮用水水质原则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按照水源水质情况选择适宜的水处理设备和相关技术,如一体化供水设备,挪动式应急供水车等,建立临时集中式供水点。2.5.2供水水量要求灾后初期,灾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供应量不得少于7.5L/人天,满足饮用水、烹饪和个人卫生用水需求。而后逐步提高供水才能,到达
13、家用干净水15-30L/人天的水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消费用水。一般每250人至少应有一个供水点。灾区居民到供水点的间隔不应超过500m。2.5.3应急供水(1)瓶装水:受灾地区供水设备的恢复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时间,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平安,是最快最有效的应急供水方式,从源头上操纵了介水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可在灾后短期内(1-2周)处理应急饮水征询题,适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初期。(2)水车送水:关于交通条件尚好或交通已初步恢复的灾区,可用消防车、洒水车等水车送水,送水车空间密闭,相对卫生平安,方便居民就近取水。但在送水前,要对送水车用漂白粉等进展消毒处理,并由专人负责饮水消毒工作,确保水质卫生。一般可
14、持续1-2周。2.6灾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展采样及检验。水样采集单及水质检测结果报告表可参考附表4和附表5。在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纳便携式快速检验设备检验。不能使用现场快速检验的水质指标或现场检测出现超标的指标应送实验室检验。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饮用。2.6.1监测范围包括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和其他应急供水。2.6.2监测指标(1)水源水监测工程:浑浊度、pH、色度、氨氮、耗氧量以及其它有关工程。不合格指标应该重新采样复测。(2)饮用水监测工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水质常规指标以
15、及其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指标进展监测,重点监测色度、臭与味、浑浊度、pH、氨氮、消毒剂余量、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指标。2.6.3监测频次各地按照当地灾情实际情况,确定水质监测的频次,重点关注应急供水。关于集中式供水,原则上监测1次/天。关于分散式供水,上述指标至少检测1次,原则上消毒剂余量监测1次/天。2.6.4结果推断监测结果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限值或当地饮用水卫生监测的历年数据(基线数据)比较,获得灾后饮用水中检测指标浓度变化的信息,推断饮用水质量,及时觉察平安隐患。2.7加强灾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平安健康教育(1)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
16、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2)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3)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4)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3临时厕所与粪便处理3.1一般原则临时厕所的修建宜优先修复、利用原有户厕与公共厕所。当临时厕所外周半径10m范围内连续有5处以上的新鲜散落粪便,提示其可能存在蹲位数量缺乏、厕所使用不方便等征询题,应增加临时厕所数量,降低因随地大小便引起粪口途径疾病传播的风险。3.2临时厕所3.2.1选址要求(1)远离各种水源,严格禁止粪便、含有粪便的生活污水直
17、截了当排入河渠。(2)尽量远离食堂、餐饮点、生活饮用水供应点。(3)不宜选择在排水道旁或低洼易被雨水吞没的地点。(4)厕所宜设置在至少与取水水源相隔30m的位置。当取水水源为江、河、湖等地表水源时,厕所应在取水点下游;当取水水源为井水等地下水源时,厕所应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并操纵取水量,防止倒灌回取水井。(5)建造在居民区下风向并尽量靠近一侧,以防止公共厕所的气味阻碍居住。(6)与用厕居民最远间隔不宜超过500m。3.2.2设计要求(1)宜修建粪与尿液分别搜集的厕所,按照人口密度设置厕所数量,不宜修建供数千人使用的大型厕所。(2)在男女人数一样情况下,男女蹲位比例以2:3为宜,按男厕50人/蹲
18、位、女厕35人/蹲位设置,每隔50-100m的区域宜设有一座公共厕所。3.2.3建造要求(1)修建的临时厕所应能防止粪便污物外溢,减少对四周环境污染,尤其不要污染水源;不利于蚊蝇孳生;利于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利于在发生肠道传染病的病例或流行时的粪便消毒处理。(2)倡导修建“一”字型、“”型储粪坑,深度不宜超过1.5m(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宜减少深度),宽度0.3m;架设脚踏板每边至少要超出0.15m,两根脚踏板之间的间隔为0.18-0.2m,通常0.5m左右可设为一个蹲位。不宜建造过深、方型储粪池;尿不进入储粪池,直截了当用管道引出排入农田。(3)在不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及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修建
19、的临时厕所储粪池可不进展防渗处理。(4)需要进展防渗漏处理时,可采纳防水塑料膜作为厕坑的衬里,用塑料膜覆盖全部厕坑并向厕坑顶部边缘沿延伸0.2m,用土压紧即可;在保护饮用水源等特别需要时,可采纳较大容量的塑料桶、瓷缸等容器搜集粪便,待灾害平稳后运出处理。(5)临时厕所应留意通风,并在厕所外侧设置排水沟。3.2.4治理要求(1)当储粪坑的粪量到达1/2或至多2/3时,应及时用土将贮粪池填埋,同时在临近的地点按要求重新挖建储粪池。(2)落实专人做好厕所清洁工作。(3)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城镇原有粪便清运机械设备及粪便处理场的作用,及时清运和处理。(4)厕坑四周适时喷洒杀虫剂,灭杀蚊蝇;除生石灰外一
20、般不直截了当喷洒在厕坑内。(5)临时厕所撤除后应在原地设立警示标识。3.3粪便处理3.3.1安排专业人员对粪便进展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3.3.2粪便每日用土覆盖,既能降低臭度,又能减少蝇蛆孳生的环境条件;粪便就地储存在农田中,可就地应用减少运输。没有条件进展覆盖处理的粪便,应每日有专人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当粪便达便池容积2/3时,应及时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覆盖,外表厚度达2cm,再加土覆盖,另建厕所。3.3.3集中收治的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搜集,严格进展消毒处理。散居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处理方法:漂白粉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匀后放置1-2h后;生石灰粪便内参加等量的生石灰
21、粉,搅拌后放置1-2h后埋葬或其它方法处理。4临时生活垃圾搜集与处理4.1一般原则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家庭有毒有害垃圾宜单独搜集处置。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生活垃圾搜集、处理设备,宜优先修复、利用原有设备、设备。4.2垃圾的搜集4.2.1垃圾搜集设备的设计按每千人可产生生活垃圾2-4m3/天,2-3户至少装备1个垃圾搜集容器,每50户设置1个垃圾搜集点,每500户设置1座垃圾搜集站。4.2.2垃圾搜集设备的选址要求垃圾包括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严禁使用季节性河道、废弃河道,尽量远离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应与过渡性安置点有30m以上的卫生防护间隔。4.2.3垃圾搜集设备的建造要求安置点垃圾处理
22、设备,首先考虑区域内现有的垃圾搜集处理设备的利用。组织有关人员对原有的垃圾搜集处理设备进展检查、评估,可以利用或简单修复后可以利用的垃圾处理设备,应立即启用。假设无法恢复原有的工作程序与利用原有的设备,应尽早建立新的、可行的垃圾搜集、存放的制度或公约,设置临时搜集装置。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区域,有条件的地区仍然要力争生活垃圾密闭化搜集,日产日清,生活垃圾的收运应使用密闭式垃圾收运车辆。4.3垃圾的处理无法利用已有垃圾处理、处置设备条件,不具备配套卫生填埋、燃烧处理专用设备的地点,可采纳临时设置简易垃圾填埋场、高温堆肥、卫生堆存等处理方式。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备,应可以在短时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23、,使用完毕后便于去除或封场,尽量减少对环境的阻碍。4.3.1简易填埋处理设备简易垃圾填埋场在选址时,应尽可能选择在土层厚、地下水位较低、地质较稳定及防渗功能较好的地点。简易填埋场可选用自然防渗措施,底部天然粘性土层厚度应不小于2m、边坡粘性土层厚度大于0.5m;也可采纳无纺布(不低于200g/m2)、高密度聚乙烯膜、聚乙烯膜、聚氯乙烯膜、聚丙烯膜、橡胶板等进展防渗漏处理。为防止划破防渗透铺衬材料,直截了当接触部分应去除突出石块及锐利物。当处理量小于0.1t/d时,可采纳沟坑填埋。简易填埋场四周需设置必要的截洪、排水沟,防止雨水侵入。简易填埋作业时要坚持每天及时对垃圾覆土,并消杀蚊蝇,同时做好填
24、埋边界标记。4.3.2垃圾存储设备垃圾存储设备仅适用于过渡性安置点垃圾的临时存储,在过渡性安置期完毕后,应及时封场清运至卫生填埋场处置。垃圾存储应选择防渗条件较好的地块。垃圾存储设备应设置周边围堤,围堤边坡的外边坡坡度1:2-1:2.5,内边坡坡度1:1.5-1:2。场底、边坡防渗层可采纳天然防渗层或人工防渗层,方法同简易填埋场。垃圾单层堆存厚度一般不超过1m,总体堆存厚度一般不超过3m,应设置填埋产生气体的导排装置(堆存体设置竖导游气设备)。垃圾堆产生的渗滤液,可加土吸收以防止溢流。4.3.3堆肥处理堆肥是对可能含有生物致病因子的有机物进展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堆肥场所要防止对人居环境、饮用水源
25、造成污染。4.4垃圾搜集处理的卫生治理要求4.4.1人员设备治理要求安排专人对安置点垃圾搜集、转运、垃圾箱(桶)、搜集场所的清洁、杀虫、灭蚊蝇进展负责任的治理。主管部门确保垃圾搜集处理流程的畅通。受灾区域要有专业人员对垃圾的情况定期进展检查,觉察征询题应及时报告救灾指挥部门或政府主管领导。4.4.2垃圾搜集点、中转站和转运设备设备确保设备设备情况良好,减少散落的垃圾。组织居民及时清扫垃圾,自觉倾倒垃圾入垃圾箱(桶),杜绝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垃圾搜集点应做到日产日清,及时清运。垃圾收运车辆应尽量密闭,尤其在炎热潮湿地区,防止沿途散落垃圾和减少气味扩散。垃圾搜集点、中转站和垃圾收运车应定期清洗、清扫
26、,并按需要喷洒消杀蚊蝇药物。4.4.3简易填埋处理设备简易填埋地点应设立明显标牌,做好填埋边界标记。施行填埋作业时,要及时对垃圾覆土压实,防止蚊蝇孳生与臭味扩散。4.4.4垃圾存储运转治理堆存作业应实行单元方式,随倒随压、层层压实,防止垃圾堆存过程中造成垃圾堆”导气管”堵塞。堆存场所应留意防鼠、灭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蝇、蚊和其它虫类孳生。临时安置点卫生地震、洪涝灾害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受灾群众的快速安置关于迅速治疗抢救、防止继发危害和恢复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灾后应尽快为受灾群众设置临时安置点并做好安置点规划,预防继发危害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5.1
27、临时安置点场所分类(1)一类场所:指在室内能提供住宿条件的临时安置点,如学校、宾馆等。(2)二类场所:指在较大空间室内集中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的临时安置点,如体育馆、工厂房等。(3)三类场所:指在室外相对集中安排的临时安置点,如搭建的帐篷和棚屋等。按照需要,灾区卫生部门可向当地政府提出设置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建议。三类临时安置点建立时应充分考虑到相对长期安置的需求,一类和二类临时安置点可参考执行。5.2临时安置点选址原则5.2.1交通便利临时安置点要选择靠近主要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方便供应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5.2.2背风向阳选择地
28、势较高、背风向阳地点,并有2%-4%的坡度,以便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单调;在郊区或野外设置安置点时,应考虑季节性风向,防止在安置点上风向设置家畜棚、厕所或垃圾搜集点;山区留意避开山口,城镇留意避开高层建筑物、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附近。5.2.3土质渗透应防止在多岩石和不透水土壤处设安置点,不应在斜坡、狭窄山谷和沟壑处设安置点;安置点土质应便于吸收和渗漏水分,一般适宜农耕的土地较为适宜;当地地形和土质应适宜生活废水的排出,防止构成水洼和恶臭水体。5.2.4远离矿废安置点不能靠近废弃矿区、工业区或被自然灾害破坏了的既往工业区,以免遭到重金属、辐射、化学物污染和其他危害的阻碍。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当
29、地地质条件改变时,应充分评估当地土壤、水质等的变化。5.2.5远离疫区远离介水传染病、媒介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区,要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变化时媒介生物如狐、鼠、獭、蚊、蝇和蚤类生活习性的改变对人群生活的阻碍。5.2.6环境持续在选择临时安置点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等的持续性。考虑到灾后重建的过程性,在建立安置点时应考虑到人口的增长等需求;安置点的设置应防止对水源下游的污染、取用燃料时对当地植被的破坏。5.3临时安置点规划设置5.3.1规模适当临时安置点设置时应规模适当,长期安置点的设置应考虑到人口增长要素。每一个受灾群众安置营地以不超过10000人为宜,每一个营地划分为十余个社区,每个
30、社区以不超过1000人为宜。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安置避难所等居住单位(帐篷或板房)。临时安置点营区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民族、宗教、文化的需要(见附表6)。5.3.2机构设置临时安置点以家庭为单位设置,住所彼此之间关联性强,其规划对平安和文化活动有明显阻碍,同时也阻碍到公厕和供水点的规划与设置。为有效治理安置点,应设置必要的临时机构(见附表7)。5.3.3建立要求(1)两条通道:出于平安缘故,减少因洪水或道路征询题使安置场所与外面隔绝的危险,安置点至少应具备两条进出道路。(2)八米间隔:安置点之间应有8m的间隔,如此人们可自由通行,不被固定帐篷的桩子和绳索绊倒。这种间隔间隔也满足消防要求。假设空地不
31、够,不能满足此要求,居住点的间距至少应两倍于每个居住点的高度,且不能小于2m。(3)风雨防护:应有针对恶劣气候条件(如暴雨、暴风等)的根本自然防护才能;建筑材料尽量选用轻质、稳固、防雨、耐热性好的材料,如木板、帆布、帐篷、油毡、苇席、茅草等,应严防棚舍倒塌压伤。(4)通风照明: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气温高时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气温低时应留意保暖防寒。(5)防潮保暖:宿地要防潮、去湿、保暖,填平宿地四周的坑洼,去除杂草,排除积水,四周挖排水沟,床下或地面铺一层稻草、干草或草木灰去湿,或撒上一层生石灰吸湿,门口挂帘。(6)排水防虫:安置点四周以及道路
32、两侧挖掘排水沟;要留意把水从避难所、厕所、临时医疗点等处引开。为操纵昆虫孳生,对难以排干的死水区可采取回填方式,对面积较小的水体也应排水,以免构成水洼。6消毒工作原则与技术要求6.1预防性消毒原则应按照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方案,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进展,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灾区的环境和物品等以清洁为主,重点区域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纳消毒剂定期消毒;室内空气以自然通风为主,必要时对室内空气采纳空气消毒器进展消毒;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室外空气等进展消毒。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受灾群众安置点、
33、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与人们生活工作亲切相关的场所是环境卫生工作与消毒工作的重点区域。加强灾区发热、皮肤出疹、咳嗽、腹泻、呕吐等病症等病症监测,如觉察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疫点消毒按照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53-2011)和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相关要求进展。待灾后恢复常态或通过预防性消毒确定消除健康阻碍方可终止预防性消毒工作。预防性消毒工作程序详见附录A。6.2预防性消毒技术要求6.2.1饮用水消毒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消毒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在洪涝灾害期间,水厂应按照源水水质变化情况,及时使用或加
34、大混凝剂和消毒剂的使用量,保证出厂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展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备、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分钟后,出水游离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余留二氧化氯不应低于0.1mg/L。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的水,在灌装饮用水前,槽车罐体内应进展清洗消毒。分散式供水,如直截了当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应在盛器内参加饮用水消毒剂进展消毒处理
35、。采纳含氯消毒剂消毒时,在作用30min后,游离氯含量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详细消毒方法见附录B。6.2.2临时安置点的消毒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时消毒1-2次;在无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情况下,不用对室内空气进展消毒剂喷雾消毒,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关于无法通风或通风不良的室内空气宜采纳机械通风。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外表、墙壁、地面可采纳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200mg/L过氧乙酸(CH3COOOH)进展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一般物体外表消毒剂的卫生要求(GB2795
36、2-2011)进展。洪涝灾害时,对室内外进展完全的环境清污,改善环境卫生。对遭受灾害的室内外环境进展清理消毒,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尽可能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6.2.3餐、饮具的消毒使用后的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展浸泡消毒(如用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用清洁水冲洗干净。临时避难所、临时安置点公共使用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均应消毒。6.2.4运送外伤性伤员、遇难者遗体的车辆和工具运送外伤性伤员、遇难者遗体的车辆和工具被血液、体液等污染的部位可采纳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作用
37、30-60min。如遇较大量血液、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纳5000mg/L有效氯消毒剂去除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6.2.5手卫生进入灾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手套,工作完毕后或手套破损时应脱下手套,手部有明显污物时应先清洗双手,单调后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无明显污物时可直截了当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也可使用符合法定要求的其它手消毒剂进展手消毒。洪涝灾害时,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1000mg/L碘伏(或称“碘附”,是由外表活性剂与碘构成的不稳定化合物)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展涂抹消毒。6.2.6生活用品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洁后,用浓度为500mg
38、/L的有效氯溶液采纳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纳200mg/L二氧化氯、200mg/L过氧乙酸、1000mg/L季铵盐类消毒剂作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30min。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6.2.7垃圾、粪便关于一般生活垃圾无需进展消毒处理,要求做好卫生治理工作,日产日清。含有腐败物品的垃圾喷洒含有效氯5000-10000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搜集并进展无害化处理。关于选择适宜地点挖建的简易厕所,厕所应建有围栏和顶盖,防止雨水漫溢粪便污染环境,厕所内可定时倾泻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并消毒。关于较为分散、野外随地排便情况,可按粪便量的1:10参加漂白粉,作用24h后
39、再去除。6.2.8尸体对环境中清理的动物尸体应尽快火化或深埋,对已发臭的动物尸体,可用5000-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2000mg/L二氧化氯喷洒尸体及四周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地点应选择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点,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挖土坑深2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体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2洒盖于尸体上,一层尸体一层漂白粉,然后覆土埋葬压实。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或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关于已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裹尸袋内要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
40、紧结实,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照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要求对尸体用裹尸袋包裹严密,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展消毒处理,可选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作用30-60min。运送尸体的交通工具可采纳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60min。如遇较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纳5000-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去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消毒。6.3消毒过程质量操纵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我国卫生部消毒治理方法、消毒技术标准(2002)规定要求,
41、并在产品有效期内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消毒剂应有专人治理,做好消毒剂的集中储存、供应、分发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消毒工作应按附录A规定的程序开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均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展,并做好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工作及消毒效果检测相关记录,记录格式可参照附表8和附表9进展。6.4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必要时应及时对消毒效果进展评价,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相关人员进展。6.4.1物体外表(1)检测方法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在含10mL磷酸盐缓冲液(PBS)(pH值为7.2)试管中浸湿,并于管壁上挤压至不出水后,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被检物体外表涂抹采样(采样面积为5cm5cm),横竖往返各
42、8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使棉拭四周都接触到物体外表。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棉拭采样端剪入原磷酸盐缓冲液试管内,充分振打,进展活菌培养计数。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点附近的类似部位进展棉拭涂抹采样。除用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代替磷酸盐缓冲液外,其余步骤和方法与消毒前采样一样。将消毒前、后的样本在4h内送实验室进展活菌培养计数。(2)评价指标消毒效果评价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90%,可判为消毒合格。6.4.2室内空气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消亡率90.00%,可判为消毒合格。6.4.3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相关规定进展评价。6
43、.4.4饮用水消毒效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相关规定进展评价。6.4.5医院污水消毒效果按照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相关规定进展评价。7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操纵7.1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操纵工作原则7.1.1监测原则坚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工作。按照现场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施行杀虫灭鼠的区域,在施行前后需进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评价杀灭操纵效果。7.1.2操纵原则当病媒生物密度不高且未发生媒介生物性疾病时,以环境治理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药物杀灭;当病媒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方法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44、7.1.3根本规定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操纵应符合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操纵通则(GB/T27774-2011)的根本规定。7.2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发生危害的风险评估7.2.1评估内容灾害发生时,由病媒生物专业人员通过对灾害灾情、传染病疫情和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发生情况的理解,结合当地本底材料,分析病媒生物品种、发生范围、发生强度,以及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趋势进展风险评估。7.2.2分析会商在灾区现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操纵工作时,灾区现场病媒生物情况分析、会商每天至少一次。7.2.3评估报告编写灾区现场病媒生物情况分析与灾后趋势断定评估报告7.3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操纵技术要求7.3.1灾区现场病媒生物
45、应急监测7.3.1.1监测范围灾区需进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监测的重点区域是受灾群众安置点及其四周环境。7.3.1.2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监测方法: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选择适当方法进展蚊虫密度调查。受灾群众安置点成蚊密度监测可用人诱停落法、诱蚊灯法、栖息蚊虫捕捉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处径指数法。灾区现场成蚊密度监测可用人诱停落法,蚊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处径指数法。蝇类的密度监测方法: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选择适当方法进展蝇类密度调查。蝇类外环境密度监测可用目测法:每天定人定时定点在监测点一视野内1m2靶标环境停留的蝇类数,密度为:只/m2。受灾群众安置点成蝇密度监测可用粘捕法或目测法,蝇类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幼虫目测法。灾区现场废墟成蝇密度监测可用目测法,蝇类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幼虫目测法。鼠类的密度监测方法: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选择适当方法进展鼠类密度调查。受灾群众安置点和灾区现场的鼠类密度监测,可用鼠迹法。7.3.1.3施行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1)蚊虫的停落指数大于1停落蚊数/人次或蚊虫途径指数大于0.5处/千米,可施行灭蚊工作。(2)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d)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m2,可施行灭蝇工作。(3)鼠迹法检查途径指数大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