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2012 年南京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古镜年南京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古镜原题重现:原题重现:古镜古镜(宋)沈括(宋)沈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
2、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
3、面题目(4 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 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 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 分)分析解题:分析解题:题外话:题外话:首先,既然本选文下已标注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那么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做一个大致的拓展,因为不能保证明年或者接下来的考试课外文言文选用该书内的其他章节。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
4、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所以有此可以看出,如果沈括还活着,大抵会被称作“科普作家”古镜古镜 2012 年南京中考语文卷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就节选自沈括的 梦溪笔谈,当然如果我们在考试之前看过上面的“题外话”。很容易知道这是沈括对古镜的描写说明。就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我的讲解不会是先帮你翻译解说再做题目,因为那样丝毫没有意义,因为考试时没有人帮你讲解翻译。我们按照正常的逻辑答题顺序读完文章后看题,最后我们在通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答题技巧和解题思路,并且在最后通过译文来对照及巩固。1.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
5、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 2 分)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分析】【分析】话波浪线的句子为“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加标点是和断句联系在一起的,而断句是和句子的意思相扣的,说白了其实就是“翻译”。但这比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简单,因为你不需要逐字去释义,而是看这个句子大概是什么意思再做断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鉴”文中已给出标注,是镜子的意思。不难发现,这句划线的句子,我不做翻译只是
6、从语义断句可以看出,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只有这个镜子光透,其他镜子很薄,但(却)不能透故选A【答案】【答案】A【翻译】翻译】(唯)只有(此)这种(鉴)镜子(光透)可以透光,(其他鉴)其他的镜子(虽至薄)虽然也有很薄的,(莫能透)却都不能透光。2.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2 分)分)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分析】【分析】中考考纲明确规定虚词的考察在“之”“其”“于”“以”四字之间,而实词一定是初中课表内标出
7、的重点实词。这一项考的都是实词。而且不难看出,每个选项前面的词出自该文古镜,后面的文言文出自课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加点字确切的意思,但是通过语意和比较,我们仍然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前一句出自这篇选文“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因为小镜子看不到全脸,所以做得稍微凸起来,使得脸看起来像变小了。好像这里的令和白话文中“令我高兴”的令字的意思相近?而“令初下,群臣进谏”,令刚刚下群臣就进谏,貌似是号令的意思?但至少能确定二者的意思肯定不一样。故排除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前一句出自文中“予观之,理诚如是”由前文可得这里的“之”指代镜子
8、。“道理好像确实是这样的。”“同予者何人”暂时想不起来了。那再看C 和 D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前一句出自文中“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但有三面镜子,又看到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这里的见好像是见到看到的意思,是动词。才美不外见,似乎要翻译为“才美并不为外表/外人显现”?才能通顺。这里的见应该不是显现就是被看见的意思。自然与前一句是不一样的,故排除。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前一句出自文中“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都是一样的,文画铭字并没有不同”这里的异好像就是“不同”的意思。而渔人甚异之,用“不同”替换下“异”好像句子仍然缺少些什
9、么?故排除【答案】【答案】B 正确释义如下:【翻译】【翻译】A.收人面令小:让(使)令初下,群臣进谏:号令 B.予观之:第一人称代词,我同予者何人:第一人称代词,我 C.又见他家所藏:看见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出现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不同/特殊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3 分)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分析】【分析】看这句翻译首先要知道这句要表达的大致意思,然后在针对重点字词相对精准的翻译。该句出自【乙】段,要知道这句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必须联系前面的内容“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
10、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世有透光镜,镜背部有铭文,20个字,字体不能读。用这个镜子承受阳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射到屋壁上,很清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比较薄先冷,但有花纹和字的地方就比较厚所以冷的比较慢。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答案】【答案】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 分)4.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 4 分
11、)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 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分析】【分析】第(1)小问能直接在文中得到答案。第(2)小问在【乙】段中放入上下文即可得到答案“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
12、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这段话,我用了三种颜色标注,表示:紫色是题目中所说的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表示认同(予观之,理诚如是);橘色:”然“字是一个转折,作者发现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几个镜子都是一个样式也比较透,但是只有这种能够透光(虽至薄者莫能透);桃红:作者下了一个结论:看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意古人别自有术)【答案】【答案】(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 分)精湛(高超)(1 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全文翻译:全文翻译:【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
13、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
14、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2012201320122013 年南京市某区语文期中试卷年南京市某区语文期中试卷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选择题语文基础知识部分选择题2 2 题题与文言文一样,我在讲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时候,我也不会先解释词语意思然后说应该选哪一项,因为考试的时候如果你不知道词语什么意思就应该选错吗?我会先按照大家的答题思维去讲答案应该选哪一个,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词语本身去“追究”的意思,这样我们既有实战技巧也有只是储备。1 1、下列句中加
15、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施藻饰,不加雕琢,一篇自然和谐的文章洋洋洒洒而成。B.今天他穿了一套簇新的西装,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朗诵诗歌。C.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D 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的行径受到中国政府无与伦比的谴责。【分析】【分析】首先,在做到这题时,我觉得无论你注意到或者没有注意到该题要选的是“不正确”的选项都要拿笔圈出来,因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其实你注意到了,但是你选的时候还是选错了。这在做题时并不是个别现象,所以你注意到也要圈一下。A:不施藻饰,不加雕琢,一篇自然和谐的文章洋洋洒洒而成。这题里面涉及
16、三个词语(因为题目是某位家长发给我的,发来的时候加点的字的点都没有了,所以我无法确定试卷本身是加点了哪个词,所以都讲一下。)不施藻饰,怎么理解?藻,我们经常说词藻,华丽的词藻。如果能联想到这个,那么这个词的意思就很容易联系,就是没有华丽词藻修饰,就是想表明很自然。同样道理的是“不加雕琢”,有种不施粉黛的感觉,就是自然。与这两个词的相同的句子还有“不事雕琢,不加虚饰”,这句相比题中的可能更好理解,所以抓住他们间意思相同去理解就很容易了。B.今天他穿了一套簇新的西装,走上讲台为同学们朗诵诗歌。簇新:这个可能是比较难选的选项。但是选择题的好处就是,当我们无法排除这个选项时可以先将它暂定,去看看其他选
17、项,如果有其他选项有明显的嫌疑,那么自然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了。C.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重蹈覆辙,我们经常说“你别不要重蹈覆辙啊”,就是说别犯同样的错误。这句在之前说要在失败者吸取教训,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是合适的。D 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的行径受到中国政府无与伦比的谴责。无与伦比:其实看到这个选项,基本上我就能确定A/B/C 是是正确的,为何?苏打绿有一首歌叫无与伦比的美丽,你们喜欢的周杰伦不是也有个演唱会叫无与伦比演唱会吗?该选项却是“无与伦比的谴责”对比看出什么不同吗?无与伦比是褒义,意思好到一个地步了。而这里与谴责搭配,显然不恰当。【答案】【答案】D【释
18、义】【释义】簇新:全新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东西。重蹈覆辙: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贬意)2 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1 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是网友大众评委和专家评委共同评选出来的好书。B.十年间,图书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而总印数没变,说明图书平均数量下降了一半。C.国庆期间,老师布置的“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D.小明谈莫言获奖的感受时说:坚持读高品位的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分析】A.2011 年度新浪“中国好书榜”是网友大众评委和专家评委共同评选出来的好书。提取结构,“中国好书榜
19、”是XXX 和 xxx 共同评选出来的好书。发现哪里不对了吗?一个书榜是评委评选出来的好书。应该是说书榜是 xxx 和 xxx 共同评卷出来的。去掉”的好书“或共同评选出来的排行榜 B.十年间,图书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而总印数没变,说明图书平均数量下降了一半。碰到这种题目什么品种增加,减少,一倍、一半的要特别留意。如果有问题,肯定会出现在下面几个部分:同时,“下降”和“倍数”不能搭配使用,同理的是减少降低都不能用一倍。而这条题目中,增加用了一倍,下降用了一半。所以是没有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掉进陷阱哦。C.国庆期间,老师布置的“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D.小明谈莫言获奖的
20、感受时说:坚持读高品位的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答案】【答案】A【注【注意】意】注意陷阱。仔细答题,不要想当然。虽然答案选虽然答案选 a a,但是,但是 CDCD 稍显生硬。但稍显生硬。但 A A 语病语病明显,所以相比较下选择明显,所以相比较下选择 A A,但这题出的有些许不严谨。,但这题出的有些许不严谨。2012201320122013 学年南京市玄武区期中考试语文卷学年南京市玄武区期中考试语文卷养成好习惯 梁实秋人的天性大致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 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
21、时侯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头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 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着一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22、。大声说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地去乱挤。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时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意身心的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法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
23、“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识。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马库斯奥理安,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摩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于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建立了不朽的事业。这是很值得令人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