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pdf
《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pdf(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山西省山西省“十四五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更亮、成色更纯。绿色发展水平快
2、速提升。全省产业结构及布局优化调整持续推进,建成 90 多个省级开发区, 产业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 退出煤炭过剩产能 1.57亿吨,化解钢铁产能 737 万吨,关停煤电机组 436.1 万千瓦,压减焦化产能 4129 万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生态产业经济效益显现。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 500 亿元以上。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达到 70 亿元。文旅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定,实现旅游收入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
3、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227283 亿元。康养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持续优化,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截至 2020 年年底,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面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降至 44 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六省中仅次于北京,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煤烟型污染大幅缓解。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查、测、溯、治”多管齐下,新建污水管网 4
4、098 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 2939 公里,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水环境质量得到历史性改善。截至 2020 年年底,全省 58 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 V 类水体,优良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断面占比上升至 70.7%,城市黑臭水体清零,汾河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 100%,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频发态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提升。以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广泛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每年完成营造林 400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陡坡耕地应退愿退尽退。2
5、02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23.5%。全面开展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启动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建设、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3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截至 2020 年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3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67%,黄河年输沙量较 2000 年下降 85.8%。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积极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移民搬
6、迁 2 万户。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完成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出台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发布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出台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领域自然资源资产“权、责、利”关系初步理清。(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山西步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
7、坚战、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但我省生态环境领域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突出体现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污染特征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尚未完全脱钩,全省以煤焦、冶金、电力为主的重化工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4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等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依然处于高位,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压力仍持续存在。敏感脆弱生态状况没有根本改
8、变。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少,林草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质量低、总量少,生态本底十分脆弱。全省的能源资源空间分布与生态屏障高度重叠,多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导致历史遗留生态破坏严重。 全省各类矿山采空区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 3000 多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有待修复。环境保护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体上还处于中低水平,11 个设区市中除大同、吕梁市外细颗粒物全部超标,夏季臭氧污染呈加重趋势。全省地表水水质整体初步实现中度污染向轻度污染的转变,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主要河流生态流量普遍不足,水生态受损严重,国考断面长期稳定达标难度极大。土壤污染防治
9、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堆存量、年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三)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处理好“危”与“机”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5打造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国土空间战略和“三线一单”全面落地实施,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牢固守护,保护优先的资源开发模式全面推进,重点区域产
10、业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打造资源型地区生态保护典范。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得到加强,“七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五湖”成为三晋明珠,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黄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初步建成,保卫黄河安澜,守护“华北水塔”。建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坚持示范引领、试点先行,加快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自我革命,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生态化,将“金山银山”转化为“绿水青山”;充分盘活生态资源,有效
11、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产业化,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紧抓保护“华北水塔”和保障“冬奥会”契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山西倾斜,推动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6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两山七河一流域
12、”为主战场,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推动、互促互进,加快形成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7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生态环境源头保护为导向,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
13、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增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社会风险,筑牢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防线。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
14、理和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减污与降碳协同,减排与增容并重,预防和治理结合,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8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采取超常规思路举措,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转变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强力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三)主要目标2035 年展望: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每天都是优良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
15、“一片净土皆放心”;“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厚实舒美。经济发展实现全面转型,稳定进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轨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表里山河美好壮丽景象展现,美丽山西目标基本实现。2025 年愿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做到“五个全面”(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 V 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宜林荒山全面绿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任务、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两个基本”(力争重污染天气
16、基本消除、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基本完成)。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75%以上,细颗粒物浓度力争进入“3时代”(低于 40 微克/立方米),蓝天优质度大幅提升;所有入河排污口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9实现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覆盖,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完成,黄河流域沿河村庄基本实现生活污水零直排,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提档升级,土著鱼类种群逐渐恢复,初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环境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让百姓“喝得安心、吃得放心、住得舒
17、心”;“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经济发展出雏型。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保障作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完成“三个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修复治理转变、向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向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变)、实现“四个形成”(生态修复治理先行示范区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京津晋冀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基本形成)
18、,美丽山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0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1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守护黄河中游生态安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西力量、彰显山西担当。(一)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切实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落细落实国家黄河流
19、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及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山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紧抓保护“华北水塔”和保障“冬奥会”契机,推动京津晋冀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吕梁山、太行山为生态保护修复主战场,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2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构筑华北地区和黄河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以汾河、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七河”及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五湖”为河湖保护主战场,打
20、造美丽河湖,构建良性循环的健康河湖水生态系统;以山西黄河流域为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三场战役。统筹谋划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以改变山西畸重的产业结构和偏煤的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路径,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努力做到监管和服务相统一,让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服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工业体系,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的途径
21、、约束和保障,以绿色发展反哺生态保护,促进“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立足山西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科学探索生态文明实践途径。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培养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健全生态文明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绿色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推进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3(二)“三水统筹”
22、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管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在地表水源工程覆盖的地下水超采区采取水源置换等措施,到 2025 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节约,重点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等,到 2025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1%以上,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8 以上。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就地消纳利用水平。推动再生水纳入水资
23、源统一配置,统筹推进再生水分质利用,到 2025 年,各设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研究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到 2025 年,“七河”干流非汛期生态水量不小于多年平均水量的 10%,汛期不小于 20%。建立完善生态流量调度和监管机制,开展生态流量监测预警试点。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城镇水污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66 万吨/日,到 2022 年,力争累计完成448 个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任务。 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设施运行负荷率双控,设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负荷率不高于
24、 80%,其他县(市)不高于 85%,鼓励采取“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推广生态塘等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减少污水处理厂能源和资源消耗。打造“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源头治理综产业规划、园区规划、项目包装策划、招商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招商规划、项目包装策划14合体。鼓励城市建设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进一步减少入河污染物负荷。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到 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污水管网破损修复及混接错接改造,有序开展再生水管网建设。到 2023 年,现有合流制排水
25、系统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到 2025 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75%,基本实现设区城市建成区污水零直排。深化黑臭水体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快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统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综合整治,到 2025 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 40%左右。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以农副食品加工、化工、印染等行业企业为监管重点,强化厂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工业雨水排口实施非汛期封堵。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新增省级工业集聚区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与中水回用设施,并加装在线监控装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十四 两山七河一 流域 生态 保护 文明 建设 经济发展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