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172116.pdf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17211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教案172116.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
2、赏心亭?二、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 34 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三、学生朗读 四、重点把握 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
3、么?五、具体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4、。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 1721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