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pdf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概念:环境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环境法中的环境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
2、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原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第二章 大气环境大气
3、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 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4、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 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TSP):D(粒径)在 100m 以下,其中多数在 10m 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可吸入粒子(可吸入粒子(IPIP):大于 10m 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m 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
5、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所以近地面层的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它们吸收地面辐射
6、的能力很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干绝热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是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d 表示。温度层结温度层结:温度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称为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用曲线表示,称为温度层结曲线。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逆温逆温:在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距离地面的高度增加而降低,即0;当0 时,气温随高度增加
7、而增加到气层称为逆温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和对策,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并加以实施,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的依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容许
8、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这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种辅助规定。它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标准等,都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的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第三章第三章 水体环境水体环境概念:水体水体: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的
9、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峡。水质水质:水相的质量。通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水资源水资源: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要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水污染水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主要分为三方面:工业
10、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按种类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水体自净作用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
11、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第四章第四章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土壤孔隙土壤孔隙:一般土壤内部空间并没有全部为土壤所填满,土壤总是按一定方式排列,其间有许多孔隙.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m 或者小于 1m 的土壤微粒,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微粒,也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他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在保证
12、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容量.即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的差。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净化土壤净化:吸附、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土壤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第五章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固体
13、废物与环境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环境质量评价类型环境质量评价类型:(时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IA)环境质量评价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内容: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污染源评价三个特征数
14、污染源评价三个特征数: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污染负荷比环境影响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今后的开发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会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也包括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单个开发建设项目、多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战略及宏观活动问答题1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对象是环境。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
15、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任务任务是:a、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b、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
16、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2 2、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有哪些、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有哪些?组成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大气、水体和土地以各种不同的组合和偶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的生物无机环境.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结构结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的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由两个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单元)组成的多级谱系.3 3、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
17、,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其直径约从 0。002-100m 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大气气溶胶中各种粒子按其粒径大小,分为 a、总悬浮颗粒物(YSP):D(粒径)在 100m 以下,其中多数在 10m 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b、飘尘飘尘(可吸入粒子(IP))D10m 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c、D D3030 mm 的粒子的粒子,靠重力作用可在短时间内降到地面的.d、可吸入粒子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m 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m 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 80可沉积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科学 概论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