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ppt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ppt(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二、主要教理二、主要教理(一)、圆融三谛(一)、圆融三谛1 1、圆融三谛、圆融三谛(1 1)三谛:空谛(真谛)、假谛(俗谛)、中谛(中道第)三谛:空谛(真谛)、假谛(俗谛)、中谛(中道第一义谛)一义谛)(2 2)、圆融三谛: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谛: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2 2、十界互具、十界互具(1 1)十界: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十界:地狱、饿鬼、畜生、人
2、、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四圣)缘觉、菩萨、佛(六凡四圣)(2 2)互具:每一界中俱含其他九界)互具:每一界中俱含其他九界3 3、一念三千、一念三千(1 1)每一法界含三种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每一法界含三种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间(2 2)每一世间具十种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每一世间具十种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果、报、本末究竟(3 3)一念三千:一念具足三千如是实相境界)一念三千:一念具足三千如是实相境界(二)、如来藏与性具善恶(二)、如来藏与性具善恶1 1、如来藏(真如)、如来藏(真如)(1 1)、如来藏:具足
3、一切众生之性,有染净二德,能生)、如来藏:具足一切众生之性,有染净二德,能生世间出世间法世间出世间法(2 2)、真如:真)、真如:真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无异无相无异无相2 2、性具善恶、性具善恶(1 1)、性具善恶:)、性具善恶:阐提与佛的善恶;阐提与佛的善恶;具:平等性。一起即起,一灭即灭具:平等性。一起即起,一灭即灭(2 2)、三因佛性:)、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中道实相,人人本有正因佛性:中道实相,人人本有了因佛性:由正因佛性发出的般若智慧了因佛性:由正因佛性发出的般若智慧缘因佛性:资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行缘因佛性:资助了因、开发正因的一切善行(三)、圆顿止观(
4、止观并重)(三)、圆顿止观(止观并重)1 1、止观、止观(1 1)止观二门:)止观二门:止(奢摩他):专注一境,无念无想;止(奢摩他):专注一境,无念无想;观(毗钵舍那):以智慧观察思维观(毗钵舍那):以智慧观察思维(2 2)三止三观:)三止三观: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三观: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观三观: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观2 2、圆顿止观、圆顿止观(1 1)圆顿:无时、境差别)圆顿:无时、境差别(2 2)圆顿止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圆顿止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3 3、圆断三惑、圆断三惑(1 1)三惑:见思惑、
5、尘沙惑、无明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2 2)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3 3)一心三智:一心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智:一心即假即空即中。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即中是实相般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即中是实相般若,一切种智。若,一切种智。4 4、圆显三德:、圆显三德:(1 1)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2 2)圆显:)圆显:(3 3)德相与德体)德相与德体相:涅槃四德相: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四)、无情有性说(四)、无情有性说1 1、无情:草木瓦石类;
6、性:佛性、无情:草木瓦石类;性:佛性2 2、湛然:无情有性、湛然:无情有性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3 3、评价、评价第二节第二节 唯识宗的唯识宗的“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观观一、创教、传承与判教一、创教、传承与判教1 1、创教:由玄奘与弟子窥基开创。因重法相分析,又名法相宗。又因地名慈、创教:由玄奘与弟子窥基开创。因重法相分析,又名法相宗。又因地名慈恩宗。恩宗。2 2、传承:无著、传承:无著世亲世亲陈那陈那护法护法戒贤戒贤玄奘玄奘窥基窥基慧沼慧沼智周智周3 3、判教:有(鹿野苑我空说)、空(灵鹫山法空说)、中道(万法唯识说)、判教:有
7、(鹿野苑我空说)、空(灵鹫山法空说)、中道(万法唯识说)三时三时4 4、基本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基本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二、基本教理二、基本教理(一)识(一)识1 1、识:识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载体。、识:识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载体。2 2、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阿赖耶识此八识分为异熟识(阿赖耶识)、思量识(末那识)、了此八识分为异熟识(阿赖耶识)、思量识(末那识)、了别境识(前六识)别境识(前六识)3 3、阿赖耶识:、阿赖耶识:(1 1)又称)又称“藏
8、识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有能藏、所藏、执藏义。(2 2)为摄藏一切种子的根本识。)为摄藏一切种子的根本识。(3 3)又称异熟识:谓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又称异熟识:谓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附录一附录一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无明无明行行识识名色名色六入六入触触受受爱爱取取有有生生老死老死前世之因:无明、行前世之因:无明、行今世之果:识今世之果:识.受受今世之因:爱、取、有今世之因:爱、取、有来世之果:生、老死来世之果:生、老死4 4、四分:每一种识中俱有。、四分:每一种识中俱有。(1 1)见分:缘境作用,即认识能力)见分:缘境作用,即认识能力(2 2)相分:所缘外境,即
9、认识对象)相分:所缘外境,即认识对象(3 3)自证分:证明见分对相分的判断正确,属判断能力;)自证分:证明见分对相分的判断正确,属判断能力;(4 4)证自证分:证明对自证分的判断正确,属判断能力;)证自证分:证明对自证分的判断正确,属判断能力;(二)种子与现行(二)种子与现行1 1、种子:有生起不同事、法的潜在能力、种子:有生起不同事、法的潜在能力2 2、种子分类、种子分类(1 1)第一种分类:本性住种(异熟识、本有)与习所住种)第一种分类:本性住种(异熟识、本有)与习所住种(熏习而有、始有)(熏习而有、始有)(2 2)第二种分类:心种和色种)第二种分类:心种和色种 (3 3)第三种分类:有漏
10、种子和无漏种子)第三种分类: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有漏种子:阿赖耶识所生,为世间诸法之因;有漏种子:阿赖耶识所生,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寄于阿赖耶识内,为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寄于阿赖耶识内,为出世间诸法之因。3 3、现行:境相与心识、现行:境相与心识现:能觉知的境相与心识;行:生灭不已的境相与心识现:能觉知的境相与心识;行:生灭不已的境相与心识4 4、种子与现行关系:、种子与现行关系:因生果,果熏因。因生果,果熏因。(三)五位百法、三自性(三)五位百法、三自性1 1、五位百法、五位百法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解释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解释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
11、心不相应法、无为法。五位共五位共100100种法。种法。(1 1)心法:即八识,)心法:即八识,8 8种;种;(2 2)心所法:从心生起、与心相应、为心所有的意识现象,)心所法:从心生起、与心相应、为心所有的意识现象,共共5151种;种;(3 3)色法:有质碍的现象,即物质现象,共)色法:有质碍的现象,即物质现象,共1111种;种;(4 4)心不相应法:非色非心法,共)心不相应法:非色非心法,共2424种;种;(5 5)无为法:无造作之法,共)无为法:无造作之法,共6 6种;种;六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为。六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为。2 2、三自
12、性、三自性心识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三种情况(三类)心识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三种情况(三类)(1 1)遍计所执自性:遍计,周遍计度)遍计所执自性:遍计,周遍计度对独影境对独影境(2 2)依他起自性:依因缘现起)依他起自性:依因缘现起对带质境对带质境(3 3)圆成实自性:真如法性)圆成实自性:真如法性对性境对性境(四)四)(“(“三界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及宇宙的变现及宇宙的变现1 1、心与识的区别:有无分别。无分别为心,有分别为识;、心与识的区别:有无分别。无分别为心,有分别为识;2 2、三界唯心:就事物本性而言,三界同一法性(心);、三界唯心:就事物本性而言,三界同一法性(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鼎盛 隋唐 哲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