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8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计算机网络第8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第8章.ppt(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计算机网络第计算机网络第8章章(2)新的语音压缩技术已经可将语音信号压缩在低于64kbit/s的信道上传递。这种技术已经在IP电话、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网络的带宽资源将主要用于数据业务,而语音业务则可用固定不变的甚至更少的带宽。(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互连需求的增加,使得基于IP或ATM的分组交换数据网日益发展壮大,这种分组交换网将适合各种类型信息的传送,而且网络资源利用率高。8.1 概概 述述8.2 软软 交交 换换8.3 网网 关关8.4 软交换的业务与安全软交换的业务与安全8.5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8.1 概概 述述8.1.18.1.1下一代网络的定义下一代
2、网络的定义 下一代网络应该是:一个通过高速公共传输链路和路由器等节点,利用IP承载语音、数据和视频所有比特流的多业务网;一个能为各种业务提供有保证的服务质量的网络;一个在与网络传送层及接入层分开的服务平台上提供服务与应用的网络;一个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能充分发挥容量潜力的网络;一个具有后向兼容性,能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设施潜力和保护已有投资,允许平滑演进的网络。NGN(下一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不是革命,而是演进。从业务上看,应支持语音和视频业务及多媒体业务;从网络上看,在垂直方向应包括业务层和传送层,在水平方向应覆盖核心网和边缘网。8.1.28.1.2下一代网络的特点下一代网络的特点下一代网络是可
3、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有三大特征。1采用开放的网络构架体系(1)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2)部件间的协议接口基于相应的标准。2下一代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1)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2)呼叫与承载分离。3下一代网络是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网络目前ITU-T对NGN的定义是GII的外延,并建议有关GII/NGN的研究方向包括:(1)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交换的研究,第一层指光网络基础设施引入光交换,第二层指引入MPLS的交换。(2)IP选路的研究。(3)在网络边缘提供业务平台的研究。(4)核心网络技术与
4、相关协议体系结构的研究。(5)层间控制能力转化的研究。通常控制和管理的区别是有度的,例如交叉连接和交换是用电路颗粒和反应时间来区别的,同样底层的保护倒换和IP层的动态选路之间的差别也有度。因此有必要研究层间功能的变化。(6)网络端到端业务的研究,研究QoS和带宽控制;控制和管理的融合,研究动态选路和保护倒换等。(7)接入网的研究。研究新业务、新技术和新结构在接入网传送分组数据和语音所需要的能力和接入网支持不同QoS业务的能力。基于以下一些原因,这种功能的分离是一种很好的作法:(1)致力于呼叫处理软件或分组交换硬件研究的小型企业可以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在电路交换领域大公司占据着支配地位
5、。(2)提出了一个呼叫处理软件的普遍解决方案。在传输层上使用不同的分组语音形式以适用不同的网络环境,包括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3)统一了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使运营商网络中的集中智能系统可以远程控制整个网络中的交换设备。8.1.38.1.3下一代网络的分层下一代网络的分层(1)接入和传输层(Access and transport layer):将用户连接至网络,集中用户业务并将它们传递至目的地,包括各种接入手段。(2)媒体层(Media layer):将信息格式转换成为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的格式。例如:将语音信号分割成ATM信元或IP包。此外,媒体层
6、可以将信息选路至目的地。(3)控制层(Control layer):包含呼叫智能。此层决定用户收到的业务,并能控制低层网络元素对业务流的处理。(4)业 务/应 用 层(Network Service/Application Layer):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服务。但将现有网络演变成下一代网络并非一日之工,而原有的网络与新网络将并存,所以新网络还需能够和原有网络互通,这要求新的网络体系能够完成以下功能:与现有No.7信令网互通。与现有的业务(如智能网提供的业务)互通。与现有的PSTN体系融合。8.1.48.1.4 下下一一代代网网络络的的体体系系结结构构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
7、(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则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一、软交换技术的概念一、软交换技术的概念软交换技术实际上是一组由多个功能平面中的网元协同执行并完成交换功能(建立端到端的通信连接)的和有效集成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网并传送融合业务功能(提供语音、数据、传真和视频相结合的业务以及未来通过软交换的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提供的新业务)的技术。
8、1业务平面包含应用服务器、开放式可编程应用接口(API)和业务创建环境。2控制平面主要由媒体网关控制器(MGC)组成,业界通常将其称为“软交换机”。3交换平面由IP路由器/ATM交换机组成。4接入平面包括媒体网关(MGW)、信令网关(SGW)和媒体服务器(MS)。二、软交换技术的优点二、软交换技术的优点软交换技术的优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软交换技术可以降低处理业务(特别是数据业务)的成本。(2)软交换技术具有优异的提供新业务的能力。(3)软交换技术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有利于向IP网无缝演进。(4)软交换技术具有开放的结构。软交换技术可将软件与智能以及硬件、传送与交换层划分开来,故可不
9、必依赖于个别制造商,从而为多厂商竞争基于软交换解决方案的下一代网络所需软硬件等提供开放的环境。三、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三、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对于多业务网,人们寄希望于基于分组交换的下一代网络。8.1.58.1.5 下下一一代代网网络络的的主主要要协协议议下一代通信网络的特点是基于IP技术的多厂商、多技术、不同体系结构的复杂融合体,软交换技术在这样一个异构网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协议是诸如数字设备和某些面向软件的环境相互之间作用的方法,它是对许多因素的描述不仅仅围绕着技术问题。产品销售商常常支持协议标准化是为了使潜在的客户和正在发展的用户相信他们的产品符合工业标准,且具有长期的用途和生存能力
10、。NGN是 一 个 融 合 网 络,包 括PSTN/ISDN,H.323,ATM/IP等网络,网络互通是NGN成功的必要条件。8.2 软 交 换8.2.18.2.1软交换的定义软交换的定义从广义上看,软交换泛指一种体系结构,利用该体系结构可以建立下一代网络框架,其功能可以涵盖的4个功能层面:传输接入层、媒体层面、控制层面和网络服务层面,它主要由软交换设备、信令网关、媒体网关、应用服务器、IAD等组成。从狭义上看,软交换指软交换设备,定位在控制层。随着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转变的趋势逐步明朗,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软交换”一词得到越来越多厂商的认可。在电路交换网中,呼叫控制、
11、业务提供以及交换矩阵均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中,而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8.2.28.2.2软交换的主要特点软交换的主要特点软交换主要有以下特点。1高效灵活。2开放性。3多用户。4强大的业务功能。8.2.38.2.3软交换的主要功能软交换的主要功能1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2协议功能3业务提供功能网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业务。目前,许多厂家提供的软交换可以支持电路交换机提供的业务,如软交换自身可以提供诸如呼叫前转、主叫号码显示、呼叫等待、缩位拨号、呼出限制、免打扰服务等程控交换机提供的补充业务,软交换还可以
12、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等。4业务交换功能所谓业务交换功能就是识别智能网呼叫并把它上报给业务控制功能(SCF),最终由SCF控制整个呼叫从而保证软交换网络内的用户享用现有智能业务。5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6计费功能软交换具有根据计费对象进行计费和信息采集的功能,并负责将采集信息送往计费中心。7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各运营商在组建以软交换为核心的软交换网络时,其网络体系架构可能有所不同,但必须考虑与其他各种网络的互通,如与现有7号信令网的互通、与现有智能
13、网的互通,以及与采用H.323协议的IP电话网的互通等等。8.2.48.2.4 软软交交换换支支持持的的主主要要协协议议1H.248/MEGACOH.248和MEGACO协议均称为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应用在媒体网关和软交换之间、软交换与H.248/MEGACO终端之间,如图8.9所示。图8.9 H.248/MEGACO应用范围H.248协议包括以下八条命令:(1)添加(Add)(2)减去(Substract)(3)移动(Move)(4)修改(Modify)(5)审核值(Audit Value)(6)审核能力(Audit Capabilities)(8)业务改变(Service Change)2M
14、GCPMGCP协议是H.323电话网关分解的结果,由IETF的MEGACO工作组制定,具体内容可参考IETFRFC2705。MGCP命令分成连接处理和端点处理两类,共九条命令,它们分别是:(1)端点配置(Endpoint Configuration)(2)通报请求(Notification Request)(3)通报(Notify)(4)创建连接(Create Connection)(5)通报连接(Notify Connection)(6)删除连接(Delete Connection)(7)审核端点(Audit Endpoint)(8)审核连接(Audit Connection)(9)重启进程
15、(Restart lnProgress)3SIP协议SIP(会话初始协议)是IETF另一个小组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其设计思想与H.248/MEGACO/MGCP完全不同。4BICC协议BICC协议的全称为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它是由ITU-T第11组提出的信令协议。5SCTPSCTP是IETF SIGTRAN小组提出的流控制传送协议,主要是在无连接的网络上传送PSTN信令消息,该协议可以在IP网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6M2PAM2PA(MTP2层用户对等适配层协议)是把No.7的MTP3层适配到SCTP层的协议,它描述的传输机制可使任何两个No.7节点通过
16、IP网上的通信完成MTP3消息处理和信令网管理功能,因此能够在IP网连接上提供与MTP3协议的无缝操作。7M3UAM3UA(MTP3层用户适配层协议)是把No.7的MTP3层用户信令适配到SCTP层的协议。它描述的传输机制支持全 部 MTP3用 户 消 息(TUP,ISUP,SCCP)的传送、MTP3用户协议对等层的无缝操作、SCTP传送偶联和话务的管理、多个软交换之间的故障倒换和负荷分担以及状态改变的异步报告。8.2.58.2.5软交换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软交换网络中存在的问题1软交换网络的QoS与传统电信网络相比较,软交换网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服务质量,从根本而言,软交换网络本身并不能解决
17、服务质量问题,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络,承载网络可以为ATM和IP两种方式,对于ATM承载方式,由于ATM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为综合业务设计的,所以有很强的QoS机制,可以保证语音的服务质量,但是,就目前厂家设备的开发情况和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以IP作为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必须考虑如何解决IP承载网络的QoS。2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对于传统运营商,引入软交换网络的一个很大驱动力是与传统网络相比较,软交换网络可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目前看来,软交换网络主要有三种业务提供方式:在软交换内部直接实现、与现有智能网互通实现,以及与应用服务器配合实现
18、。3软交换网络的管理 从软交换系统目前的实现情况来看,基本上采用SNMP作为软交换系统的网管协议,但是SNMP网管系统有一定的缺陷性,SNMP网管以静态管理为主,无法针对业务需求对所需各类设备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管理的实时性差,并且SNMP基于UDP承载方式,不能保证网管信息的可靠传输,但是,由于软交换网络提供的是实时业务,因此网管系统还需具备QoS管理能力,目前的软交换网管系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才能满足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4软交换网络的组网 现有的电话通信网采用的是分层的网络模型,随着软交换网络规模的扩大,软交换网络到底采用什么样的组网方式目前也没有统一定论,目前大家
19、的一个共识是软交换层面为不分层的网状网结构,但是软交换不分层并不意味着路由不分层,因为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用户位置信息的经常变化,如果路由仍然采用软交换内部直接实现的方式,网络的扩展性就会非常差,为此,一些厂家针对大规模组网应用引入了专门提供路由服务的功能实体,但国际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有关其大规模应用时的组网结构还需进行研究。5软交换网络协议的成熟性 软交换网络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软交换网络的各个网络元素之间采用开放的协议进行通信,理论上只要各个厂家的设备都采用的是标准协议接口,运营商就可自由选择各个厂家的设备来构建自己的网络,但是,无论从协议的制定情况,还
20、是厂家的开发情况来说,接口的标准化还有待完善,大多数协议还处于扩充阶段,厂家支持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就目前来说,离最终的开放网络还有一段距离。8.3 网网 关关现行的各种网络将作为边缘网络并通过一个称作网关的技术接入到IP骨干网,从而实现全网的融合。网关的作用就是完成两个异构网络之间信息(包括媒体信息和用于控制的信令信息)的相互转换,以便使一个网络中的信息能够在另一网络中传输。(1)扩展性:运营商期望未来的IP电话系统能支持数百万用户,但现有网关大多只能支持几千用户。其原因是网关既要支持媒体变换,又要支持媒体控制和信令,功能过于复杂;(2)与PSTN的无缝融合:运营商和用户都希望未来IP电话的使
21、用方法和传统的PSTN完全相同,但现有IP电话系统均要求进行二次拨号,即先拨业务接入码和网关相接,然后才能拨被叫用户号码;(3)可用性:运营商要求系统业务中断时间和PSTN相仿,每年仅几分钟,但现有的网关结构缺乏故障保护机制,难以满足此要求;(4)No.7信令能力:运营商期望目前由7号信令网提供给PSTN用户的各种业务也能提供给IP电话用户,但现有许多网关,尤其是ISP提供的网关尚不能支持7号信令。媒体网关功能在物理上一端终接于PSTN电路,另一端则是作为IP网络路由器所连接的终端。信令网关(SC)功能负责网络的信令处理,如它可以将No.7信令的ISUP消息转换为 H.323网络中的相应消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