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ppt(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现象学Hegel(黑格尔)Husserl(胡塞尔)Heidegger(海德格尔)现象学文论 现象学(Phenomenologie)一词,始见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新工具(1764)。后经康德、费希特两度挪用,又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得到阐发,遂成流行词汇。“返回事物本身”:“事物”不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指呈现在人的意识中的东西,即“现象”,“返回事物本身”也即回到现象,回到意识领域。“意向性
2、客体”:人无法把握外部世界的事物,却可以把握直接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事物,即意向性客体。还原与悬置现象学还原:要求人们放弃成见,关注主观显现。本质还原:本质关系到人的知觉、想象、回忆等,都与意向分析有关。经过意识综合显现在意识中的直观对象,即为本质。胡塞尔认为,通过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就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最终发现意识有一种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总是有关某对象的意识;因此,世界离不开意识。“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
3、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英伽登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波兰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受教育于里沃夫、哥廷根和弗赖堡等大学,曾师从现象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1918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里沃夫和克拉科夫大学教授哲学。主要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艺术作品的本体论(1962)、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等。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一、文学本体论 文学作品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构成,它存在的根据是作家意识的创造活动,它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
4、式记录的文本或其他可能的物理手段”。一个故事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一位老人坐在桌前”,很明确,这里描写和再现的是“桌子”,而不是“椅子”或其他的什么东西;但是,这桌子是木质的还是钢质的,是四条腿还是三条腿等等,都没有说,因此它作为一个纯意向性客体是没有被确定下来的。文学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层次 语音层:字音、韵律、语速、语调等;语义层:词、句、段等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图式化观相层:作品是轮廓化呈现,还有未确定点需要读者充实;再现的客体层:再现的客体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对象,这些虚构的对象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英伽登认为,作品是再现的客体而非客体本身,它提供的是一种“观念”,或者“形而上
5、质”。所谓形而上质是指崇高、恐惧、动人、丑恶、神圣、悲悯等性质,这些既非客体性质,也非心态特征。但“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这些只能在特定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的形而上质,揭示的是生命和存在的更深意义。再现的客体层最有意义的功能就是显现作品的形而上质。这些属性在得到具体化时就获得了审美价值。(文学的艺术作品)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
6、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文学认识论英伽登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式结构加以具体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四个层次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对语音层的认识。这个过程并非独立的,而是和第二层语义层的认识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种理解同时发生。人们对
7、字词的理解就形成了“纯意向性客体”,对句子的理解就形成“纯意向性事态”。但理解认识并非到此为止,只有完成对第三、第四层次的理解,才能真正达到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英伽登强调了读者的创造作用,即读者的意向性构成作用。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语词是一般化的、图示化的,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读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活动:读者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想象,从作品的许多可能的或可容许的成分中选出一些成分来填补各种未确定点。这种选择的做出通常并没有自觉的、明确的意图。他只是任凭其想象力纵横驰骋,以一系列新成分来补充客体,从而使客体显得好像是充分确定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 海德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象 学到 存在主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