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牢牢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定位,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发展基础第一节 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总量规模不断做大,工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左右。建成重点工业项目1240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4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300亿元。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煤炭、焦炭、PV
2、C、甲醇、烯烃、电解铝、铁合金等大宗工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8.3%、7.8%、20.3%、21.9%、33.4%、14.3%、26.5%,分别比2015年提高4个、1个、6.1个、4个、11.9个、6个和10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市场占有率突破7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剩产能、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639万吨、钢铁过剩产能346万吨,取缔“地条钢”243万吨,退出水泥熟料产能1070万吨。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稳步提高,煤炭、甲醇、电石、电解铝、稀土、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分别达到38%、89%、75%、65%、70%和64%。制造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工
3、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5个百分点。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实施“能效领跑者”专项行动,原煤、水泥、硅铁、烧碱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3.6、79.4、1763.6、381.7千克标准煤/吨,分别比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低1.5、8.6、6.4、118.4千克标准煤/吨。工业用水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7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创建绿色工厂102家、绿色产品31个、绿色供应链4条、绿色园区15个,制定绿色制造标准23项,其中,3项成为标准。自然保护区内工业企业全部退出,危险化学品企
4、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部完成。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建成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直通光缆,全区网络出区带宽达到22.5Tbps,4G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8%。5G基站突破1万座,率先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推广应用5G技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稳步推进,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5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全覆盖;建成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11个,接入企业1872户;实施“万企登云”行动,登云企业达到1.3万户。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20万台,居全国首位,和新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大数据产业园初具规模。无线电频谱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无线电频率使用总体安全
5、。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园区总产值接近1.2万亿元,产值超百亿的38个,超500亿元的6个。园区布局整合优化,园区数量由112个整合为56个,规划面积由7285.5平方公里减少至5077.8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亩均产值达到55万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渣场设施实现级以上工业园区全覆盖,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3万吨/日、固废集中存储能力15.5亿吨、供热面积2465.9万平方米,建成管网10683千米、标准厂房216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062.4亿元,建立起防
6、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累计安排“助保贷”资金14亿元,为1331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29亿元;开办“中小企业政策大讲堂”,建成“14+N”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951家服务机构、2.6万户中小企业入驻平台。总体看,“十三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突出,站上发展新台阶,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占GDP比重13.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新兴产业规模小、贡献少,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二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0.7%,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占
7、比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量8119万吨标准煤,超过下达能耗增量1.3倍,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五年累计增长超过15%。第二节 面临形势从机遇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利于促进制造业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两个基地”绿色化高质量
8、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有利于更多工业产品拓展市场,开辟发展新空间、催生发展新机遇、培育发展新业态。从挑战看,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增长”面临更大压力。产业结构倚能倚重,转方式调结构提质效十分紧迫。投资结构偏能偏重,在能耗“双控”、环境约束全面趋紧背景下,“稳投资”面临严峻挑战。5G网络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工业领域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任务艰巨。第二章 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调结构、转功能、提质效为主攻方向,锚定
9、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高标准培育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水平打造若干优势产业链,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调结构转功能。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围绕基础产业促延伸、传统产业搞升级、特色产业增动能,立足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特征谋划、储备、实施项目,加快培育增长新引擎,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把创
10、新驱动作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化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坚持绿色安全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底线思维,严格按照“三线一单”要求布局工业生产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能耗、水耗“双控”目标任务,推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循环安全发展,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锻长板、补短板,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
11、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落实振兴、开发、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一体化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协调发展。坚持深化开放。聚焦补短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增加先进产能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推进关键政策、重点领域,形成有利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政策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制造影响力。第三节 主要目标质量效益目标。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
1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工业园区亩均产值较2020年增长18%左右,链主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带动力明显增强。“双碳双控”目标。“双碳”阶段性目标和能耗“双控”目标全面落实,倚能倚重发展模式明显转变,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优于能耗限额先进值,工业用水强度继续下降,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提高。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科技创新目标。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新
13、突破。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倍增,分别达到2000家和4000家。数字化发展目标。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5G技术应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取得新进步。到2025年,建成35个工业互联网二级综合标识解析节点,“登云”企业实现倍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35%,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智慧园区。第三章 高质量建设“两大基地”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延伸
14、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更好保障生态安全、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稳定农畜产品供给。第一节 优化升级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有序高效开发能源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形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能源生产供应方式,保护性开发稀土等战略资源,高值化利用战略资源,为确保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坚实有力支撑。煤炭。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炭开发生产,科学确定煤炭开发布局、开发秩序和开发强度,加快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有序释放先进产能,稳定煤炭产量,增强供给、储备和调节能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绿色煤矿、智能煤矿,到2025年生产煤
15、矿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智能煤矿标准。电力。优化电力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坚持就地消纳与外送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最大化开发利用风光资源。围绕满足区内需求、外送配套,适度布局火电项目。实施传统燃煤机组改造,降低煤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油、气和氢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区内油气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资源接续能力和自给能力。落实油气产能储备和替代要求,重点在适度布局煤制油、煤制气项目,增强油气保障能力。抢抓氢能产业进入市场化临界点战略性机遇,推进氢气制
16、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发展,支持、市申报加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稀土等战略资源。以战略高度、全球视野、全局观念,加强稀土资源勘查和储量评价,增强储备能力,加大保护力度。绿色高效开发稀土资源,严格总量控制,保障原料供给,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建设世界最强的稀土原料基地。推广应用冶炼分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稀土勘查、开发、利用、回收全产业链,逐步实现稀土集约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保障稀土资源和产业安全。支持北方稀土做大做强,完善和提升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功能,建设世界最大的稀土交易中心。对晶质石墨、萤石等极具潜在优势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未实现高端化技术应用期间,实施生产总量控制。加
17、大铜、铁、锡、镍、钾盐、磷等紧缺矿产勘查力度,优化开发铜、镍、铬、锰、金、银、钾盐、天然碱等矿产资源。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同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第二节 做优做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围绕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绿色、天然、有机等品质特点,发挥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引领作用,推动基地建设、行业整合和品牌运营,做优做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产值比例由2020年的1.31提高到2025年的2.81。肉类加工。支持肉业品牌龙头企业整合中小型牛羊肉加工企业,培育大型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重点在地区布局20万头牛、100万只羊、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发展精深加
18、工和副产品加工利用产业,培育高、低温肉制品和保健类肉制品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羊绒加工。支持地区打造白绒山羊养殖基地,提高优质原绒保障能力。推动区内羊绒收购、梳绒、纺纱、针织等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形成区域联动互补发展格局。支持羊绒制品龙头企业发展基于用户需求的规模化定制服务,提高产能利用率。完善山羊绒制品地方标准体系,促进羊绒制品设计创新、产品创新。鼓励羊绒企业境外建厂,瞄准国际市场开展品牌化经营,提升品牌影响力。马铃薯加工。重点在马铃薯主产区布局马铃薯加工项目,提高就地加工能力,到2025年新增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120万吨,达到400万吨以上。推动马铃薯主粮化,适度扩大
19、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优势产品规模,发展鲜醋、饴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壮大马铃薯初级加工业,引导企业前瞻布局马铃薯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生物可降解制品等产业。鼓励中小型加工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支持打造“中国薯都”品牌。玉米加工。重点在地区布局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玉米氨基酸、玉米淀粉、生物燃料乙醇等项目。鼓励发展淀粉糖、小品种氨基酸、黄原胶、山梨醇等高附加值生物发酵产品,发展玉米油、鲜食玉米、休闲食品,布局木糖醇、饲料等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玉米种植玉米淀粉淀粉衍生物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到2025年新增玉米加工能力600万吨,达到1200万吨。甜菜制糖。适度扩
20、大产能规模,重点在甜菜主产区布局甜菜制糖项目。鼓励现有企业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甜菜种植基地,发展低聚果糖、保健糖、功能糖、甜菜碱等高附加值产品,布局饲料、肥料、酒精、糖蜜、乙醛等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种植收储制糖后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到2025年,甜菜日加工能力突破7万吨,实现甜菜全部就地加工转化,甜菜糖产能突破120万吨,巩固甜菜制糖全国领先优势。支持粮油、葵花籽、番茄等特色加工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品牌,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规划建设粮油及秸秆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培育打造优势饲料加工产业集聚区。支持大米加工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亚麻籽加工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特色动
21、植物资源发展深加工产业。第四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围绕调结构、转功能、提质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标准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含铝后加工、铜后加工两条子产业链)、稀土、石墨(烯)、中市医药等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持续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绿色低碳、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第一节 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通过以市场换项目、以项目育产业等方式,迅速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
22、业,加快引进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风电装备制造、光伏设备制造三条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氢能装备、储能装备、工程机械、应急装备和电子装备等制造业。推动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第二节 培育新型化工产业集群严格控制化工上游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下游延伸加工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向化工园区集中集聚,打造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促进焦化、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等产业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提高就地转化增值水平。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布局。第三节 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石英、冶金、
23、化工初级产品等资源和原材料优势,围绕战略需要、国产化替代和市场急需产品,依靠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稀土、石墨(烯)两条产业链,大力发展光伏材料、金属(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第四节 培育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提升有色金属技术装备水平、延伸加工能力,丰富终端产品种类,打造铝后加工、铜后加工两条子产业链,推动“煤电冶加”“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第五节 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道地药材禀赋和优势,建设中药市药产业链,扩大原料药化学药、动物疫苗、微生态制剂生产规模,大力培育产业布局更优、规模更大、集聚程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第五章 提高技术
24、创新能力落实“科技兴市”行动要求,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以企业为主导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支撑力。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设立研发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到2025年分别达到2000家和4000家。完善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实行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动重点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工业 信息化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