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课件(一)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docx





《小儿推拿学课件(一)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学课件(一)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儿推拿学课件第一章 小儿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一、 秦汉时期一萌芽时期最早的儿科医生:扁鹊;西汉五十二病方二、 晋唐宋元时期一奠基时期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唐.孙思邈备急千经要方颅卤经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三、 明清时期一形成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作者:明.陈氏;明.龚云林 小儿推拿秘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决;四、 近代现代一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青岛. 实用小儿推拿;金义成. 实用小儿推拿第二章 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特定部位,来调整小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外治法。小儿从出生到长大,处于不
2、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生理、病理、保育、辩证、治疗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特点越明显。因此掌握这些特点,对小儿疾病的诊断、防治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1、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五脏特点:“三不足两有余”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二、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一、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约280天(40周)(二)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三)婴儿期:从出生后28天到l周岁(四)幼儿期:从1周岁至3周岁(五
3、)学龄前期:从3周岁至7周岁(六)学龄期:自7周岁至青春期前,为小学学龄期(七)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l718岁;男孩从1314岁至l820岁。三、 小儿辨证论治特点一、病因特点小儿病因以先天因素、外感和内伤居多。(一)外感因素 小儿外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两方面。(二)内伤因素小儿内伤因素多为乳食所伤。 (三)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是指小儿出生之前已作用于胎儿的致病因素二、四诊特点 四诊即望、问、闯、切中重视望诊,其他三诊也十分重要问诊及闻(听)诊、切(触摸)来诊断疾病。三、辨证特点(一)八纲辨证(二)脏腑辨证(三)卫气营血辨证四、治疗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4、(二)处方要轻巧灵活、中病即止(三)注意顾护脾胃(四)重视先证而治(五)不可乱投补益(六)掌握用药剂量第四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一、小儿推拿的特点小儿发病以外感病和饮食内伤居多,临证以阳证、实证、热证为多治疗上常以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拿风池等)、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等)、消导(推脾经、清大肠、揉扳门、揉中脘、揉天枢等)为多小儿推拿的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外,多数穴位为小儿特定穴位,除点状穴位外,还有线状和面状之不同。点状穴位如精宁、威灵、一窝风、小天心等线状穴位如天河水、三关,以及六腑等。面状穴位腹、脐、八卦小儿均为成人推拿少用甚至不用的,而且多分布在两肘以下,与成人不同
5、,这些特有穴位的分布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方便。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手法要求轻柔深透,适达病所而止。小儿推拿手法练习以进行人体操作为主,大多数可参考成人推拿手法的练习方法。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来说以推法、揉法次数为多,而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而按法和揉法也常配合应用。掐、拿、捏等较强刺激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小儿哭闹,影响后来操作治疗。二、小儿推拿操作顺序先推头面部穴位,依次推上肢、胸腹、腰背、下肢部穴位;先推主穴,后推配穴;先推配穴,后推主穴(如捏脊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无论主穴、配穴,应该先运用轻柔手法(如揉、摩、运
6、、推等),而如掐、拿、捏等强刺激手法,应最后操作,以免引起患儿哭闹,影响操作进行和治疗效果。上肢部穴位,不分男女,可根据习惯或操作方便情况选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选一侧即可。还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和患儿体位,决定推拿的操作顺序,如胃热呕吐,可先推颈项部天柱骨,再推上肢板门、清大肠等。总之,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操作顺序。小儿推拿的年龄: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推拿的适应证:小儿推拿适应证较广,常用于感冒、咳嗽、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咽炎、肥胖、消化不良、少食厌食、疳积、哮喘、支气管炎、夜啼、惊风、肌性斜颈、脑瘫、佝偻病、近视、盗汗、脱肛、湿疹
7、、跌打损伤等治疗,以及小儿保健与预防。2、小儿推拿的禁忌证: 虽然小儿推拿操作安全,运用广泛,但也有一些不宜推拿的禁忌证应予以注意。(1)各种皮肤病患处以及皮肤有破损(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等)、皮肤炎症、疔疮、疖肿、脓肿、不明肿块,以及有伤Ll瘢痕等局部。 (2)有明显的感染性疾病,如骨结核、骨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3)有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水痘、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等。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以及正在出血和内出血的部位应该禁用推拿手法,手法刺激后可导致再出血或加重出血。 (5)骨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局
8、部应避免推拿,可能存在的肿瘤、外伤骨折、脱位等不明疾病。 (6)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 (7)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者慎用。注意:以上这些禁忌证多指某些不适宜采用推拿疗法的小儿病症,在小儿推拿的适应证治疗时,同样要注意手法的力度、方向等,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和危险,所以要求推拿医师熟悉小儿的相关解剖和病理知识,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手法,才能保证小儿推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四、小儿推拿注意事项1推拿室的要求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安静的房间,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温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闲杂人员走动,推拿后注意保暖避风寒,忌食生冷。2医生的要求医生态度和蔼,耐心仔细,认真操作,随时
9、观察J,JL的反应,保持双手清洁,操作前洗手,并不能佩戴戒指、手镯等影响推拿的饰物。经常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保持指甲圆滑,以免损伤小儿肌肤。天气寒冷时,保持双手温暖,避免小儿因此着凉而加重病情。3推拿的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手法的特性而定,一般不超过20分钟,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通常每目治疗l次,高热等急性病可每日治疗2次。4上肢部穴位习惯只推一侧,无男女之分。其他部位的双侧穴位,两侧均可治疗;5治疗时应配合推拿介质。如滑石粉等,其目的是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又可提高治疗效果。 6对于惊厥的患儿,经治疗施术后,如症状仍不减轻,应注意保持其侧卧位,保
10、持呼吸道通畅,防治窒息,并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以免贻误病情。 7小儿过饥过饱,均不利于推拿疗效的发挥,最佳的小儿推拿时间宜在饭后l小时进行。在小儿哭闹时,应先安抚小儿再进行推拿治疗。推拿时应注意小儿体位,以使小儿舒适为宜,既能消除小儿恐惧感,又要便于临床操作。8每次推拿治疗完一个患儿后,医生要认真清洗双手,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发生。五、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在推拿时,为减轻摩擦,避免皮肤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常使用一些介质。常用的 介质有: 1。滑石粉:医用滑石粉。可润滑皮肤,减少皮肤摩擦,保护小儿皮肤。一年四季 均可使用,是小儿推拿临床最常用的一种介质。 2爽身粉:即市售爽身粉。有润滑皮肤和吸水
11、性强的特点,质量较好的爽身粉可替代滑石粉。 3生姜汁: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应用。可用于风寒感冒,或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等。 4葱白汁:取葱白适量切碎、捣烂,取汁应用。可用于风寒感冒。 5白酒:普通白酒或药酒均可。用于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局部瘀血等病症。 6。鸡蛋清:把生鸡蛋打一小洞,然后倒置,取渗出的蛋清使用。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失眠,手足心热等病症。 7薄荷水:取鲜薄荷叶或干薄荷叶(鲜者最好),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容器加盖存放8个小时后,去渣取液应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 8冬青膏 由水杨酸甲酯、凡士林
12、、薄荷脑以及少量麝香配制,具有温经散寒作 用,常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推拿治疗。 9麻油 即食用麻油。可适用于小儿身体各部位推拿,具有润滑除燥作用,也可在使用刮法时,用(汤勺、铜钱等)器具的光滑边缘蘸油,刮至皮下瘀血,常用于治疗痧气。 10外用药酒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不同中药浸泡于高度白酒数日后使用。如: 生麻黄20克、桑枝9克、防风6克、白芷6克、羌活3克、独活3克,全虫3克、红花15克用高度白酒l500克浸泡2周,取液备用。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推拿治疗介质。其他:凡士林、紫草油等也可酌情使用;第三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学习重点:小儿推拿单式与复式手法的操作与临床应用。单式手法是最常用的基础手法,
13、复式操作手法是一种组合式手法操作,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其理论基础源于小儿特定穴。小儿穴位具有点、线、面3方面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中复式操作法的产生和运用,同时也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和小儿穴位二者密不可分,故小儿推拿谈手法就必论穴位,反之亦然。小儿推拿手法必须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分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必须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分明。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某些成人推拿手法在名称、操作、动作要领等方面并无严格的区分,如揉法、掐法、擦法、捏脊法等,只是在手法运用时,其刺激强度、节律、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推拿治疗的基本法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推拿的补泻手法:一、轻
14、重补泻法:指医生在患儿体表穴位上操作时用力的大小而言:轻手法操作为补法,重手法操作为泻法;二、快慢补泻法:所谓的快慢,是指医生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穴位上操作的速度,即频率。一般而言,手法操作频率快为泻法,反之为补法。三、方向补泻法:此种补泻主要用于小儿手部与腹部的穴位。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上作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法四、经络补泻法: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法。是指随(顺)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补法;迎(逆)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泻法;五、次数补泻法:是指医生运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数的多少,它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一般而言,次数多、时问长而轻柔的手法治疗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
15、而较重的手法治疗为泻法。六、平补平泻法:是指患儿病情虚实不明显,或平素小儿保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第一节 单式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望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8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按揉、揉捏17种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上根据操作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一)操作 1。
16、直推法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约250次左右。见图31(1),(2)。 图31直推法 2。旋推法 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约200次左右。见图32。 3。分推法 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或弧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左右。见图33。 4。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螺纹
17、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 图32旋推法 图33分推法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本法又称合法或和法。见图34(1),(2)。 (1) (2) 图34合推法(二)动作要领 1、直推法用拇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腕部带动拇指作主动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着力做直推法时,主要依靠肘部作适当的屈伸活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拂尘状,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医生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松,仅依靠拇指做小幅度的旋转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作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
18、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要求动作协调,均匀柔和,速度较直推法稍缓慢。 3、分推法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作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4、合推法其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作直线合推,不作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三)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
19、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 (四)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分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 二、揉法 以手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揉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3种。 (一)操作 1指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
20、端,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和缓的、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食中两指揉法和食、中、无名3指揉法。见图35。 图35揉法 + 2。鱼际揉法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3掌根揉法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
21、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二)动作要领腕部放松,紧贴体表,带动皮下肌肉组织,但动作宜轻柔。 (三)注意事项 1揉法在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 2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表作抚摩,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四)适用部位 拇指与中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食、中双指揉法适用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等穴位,三指揉法适用于胸锁乳突肌及脐、双侧天枢穴处。鱼际揉法适 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四肢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部、腹部及
22、四肢部。三、按法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或掌面(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 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 同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一)操作 1指按法分为拇指按法和中指按法。 (1)拇指按法拇指伸直,其余4指握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问关节掌侧,起支持作用,以协同助力。用拇指螺纹面或指端着力,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然后放松,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此一压一放反复操作。见图36。 图36拇指按法 (2)中指按法 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用中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 推拿 课件 基本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