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划计划、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美丽城市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背景与形势(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三五”期间,我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发展,大力推进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
2、成效。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场战役,“大气十条”“水十条”考核持续保持优秀,环境空气质量在区域率先实现全省达标。2020年,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3%,比2015年分别降低43.2%和提高9.5个百分点,50个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全省地表水断面类比例达到94.6%,比2015年提高21.7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完成消除劣类水质断面任务。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有升,一、二类海水比例较2015年大幅提升,四类和劣四类比例大幅下降。在全国首个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高质量完成重点
3、企业用地详查。超额完成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目标和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减排目标,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首个出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提前三年完成1.3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构建覆盖全领域的固废处置监管制度体系,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基本补齐。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十三五”规划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完成。二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在前列。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811”美丽建设行动,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
4、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美丽”影响力显著提升。稳步推进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首个发布省域美丽建设规划纲要,实现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上升,建成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个数居全国第一。三是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不断推动形成绿色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服务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先后发布实施省环境功能区划省生态保护红线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在全国率先形成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通过治污倒逼转型
5、升级,“十三五”累计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2.5万台,淘汰工业企业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9503家。以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在全国率先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制定出台省温室气体清单管理办法,对省市县三级清单相关活动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四是生态安全保障持续增强。推进公园体制试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310个,受保护地面积显著增加。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实施
6、了一系列湿地、矿山、河湖等生态系统整治和修复工程,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应急预案体系,建成省级社会化环境应急储备中心及专业环境应急处置队伍。核与辐射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十三五”以来,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五是环境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省级特色小镇基本实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覆盖。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全覆盖,率先实现省级层面公检法机关驻环保联络机构全覆盖,环境执法力度持
7、续保持全国前列。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成立全国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联合实验室。建立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跨界环境处置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环保数字化转型,大气复合立体监测体系已基本形成,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全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布设完成全省网土壤监测网络和全省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率先建设并应用环境地图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表1 “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值“十三五”目标值2020年完成值完成情况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1省控断面-类水质比例(%)72.98094.6完成2劣V类水质断面(%)6.8全面消除
8、0完成3设区城市PM2.5浓度(g/m3)443525完成4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3.885.693.3完成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5“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减排比例(%)19.225.2完成氨氮减排比例(%)17.621.3完成二氧化硫减排比例(%)1728.8完成氮氧化物减排比例(%)1723.2完成重金属减排6“十三五”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重金属排放量比2013年削减比例(%)较2013年削减10%较2013年削减13.7%完成预期性指标环境质量7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73.18098.6完成8近岸海域二类以上海水比例(%,按点位)13.2(“十二五”平均值)保持
9、稳定52完成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8594100完成1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91.34完成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100完成生态建设11省级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比率(%)395067.3完成12大陆自然岸线比例(%)*3535完成风险防控135年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数下降比率(%)130(“十二五”总数)“十三五”期间比“十二五”总数下降5%“十三五”期间(总数为60)比“十二五”总数下降53.8%完成注:1.带*的指标2020年完成值为预计数。(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三五”以来,尽管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绿
10、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省内结构性、行业性污染仍然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能源清洁低碳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依然偏低,产业低碳转型进程有待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提前达峰面临较大压力。交通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铁路、水路运输的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柴油货车运输仍是货运主要方式。产业生态化水平仍然不高,以纺织、皮革、造纸、橡塑、金属制品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益总体偏低。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全省区域、流域间水质差异较大,部分平原河网水质仍为轻度污染,小微水体治理存在薄弱环
11、节,杭州湾等重要海湾水质较差。部分河道生态流量不足、岸线硬质化普遍,水生态健康水平不高。特殊气象条件下,蓝藻异常增殖现象仍有发生,影响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环杭州湾区域臭氧(O3)超标天次比例较高,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首要污染物。全省受污染耕地占比不高、但绝对数不小,需修复的污染地块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部分园区和企业地下水污染问题凸显,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压力较大,而相应的工作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管控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仍有不足,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能力不平衡、处置水平有待
12、提升。三是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生态空间遭受挤占,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尚不全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区域,部分特有物种、遗传资源等尚未建立相关保护地,保护力度不够。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普遍存在,对全省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全省风险源企业数量多,涉危险化学品风险源布局性风险突出。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管控压力大。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各级各部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有待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陆海统筹、区域协调机制有
13、待建立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仍需进一步落地见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标准仍不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地方立法存在空白,农业面源、污染地块、挥发性有机物等环境治理重点领域缺乏技术标准。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和社会参与程度仍然偏弱,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尚不健全,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的市场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基础能力保障仍显不足,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比较薄弱,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监管能力、管理手段亟需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迈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建设美丽的新征程,生态
14、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机遇和有利因素体现在:一是“努力成为全面展示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现代化先行省”“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推手。三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落地,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开放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带来新动力。四是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数字建设全面推进,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赋予新动能,也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
15、供重要支撑。五是我省大都市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将带动全省城市化进程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换,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有利条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化逆流加大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风险,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增加,生态安全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二是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日益关注,碳达峰和碳中和实践带来新的挑战,我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治理体系和能力与治理需求仍不相适应。三是随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我省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继续走在前
16、列的压力加大。综合判断,“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困难并存,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必须锚定现代化先行省和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为高水平推进美丽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
17、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有效维护生态安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高水平绘好“富春山居图”。(二)基本原则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
18、系、能源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控制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安全为基、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夯实全省生态安全基底,注重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坚持数字赋能、深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开放协作、全民共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
19、治理和环境监督,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提升全民生态自觉,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的环境共治体系。(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展望二0三五年,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锚定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20、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诗画大花园基本建成。绿色协调发展格局总体形成。省域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全民生态自觉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现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恢复,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达到95%以上,基本消除省控以上V类断面;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
21、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所有设区城市和60%的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企业自治实现良性互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2.主要指标“十四五”期间
22、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1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11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五大领域。表2 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环境质量1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3.3下达指标约束性2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g/m3)25下达指标约束性3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93.9(296个断面)95以上(296个断面)约束性4地表水省控断面V类水质比例(%)*0.7(296个断面)0预期性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按面积)*43.3下达指标预期性6地
23、下水质量类水比例(%)33.3下达指标预期性污染减排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化学需氧量下达指标约束性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风险防控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34下达指标预期性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下达指标预期性105年期突发环境事件下降比例(%)60起(“十三五”期间总数)“十四五”期间比“十三五”总数下降5%预期性生态保护11生态质量指数(新EI)*下达指标预期性12森林覆盖率(%)61.261.5约束性13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下达指标预期性14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35下达指标预期性低碳发展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下达指标约束性16单位GDP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环境 保护 十四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