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精神和要求,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研字201819号),制定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资源与环境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
2、专门知识,熟悉行业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工程科技文献,了解资源与环境工程发展前沿和动态。二、培养领域及培养方向1.地质工程。(1)油气与固体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2)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3)地震工程;(4)灾害地球物理;(5)城市地球物理;(6)环境科学;(7)环境地质学;(8)矿井地质与安全;(9)矿山环境保护;(10)环境地球化学;(11)大气科学与工程;(12)大气环境与工程;(1
3、3)空间科学与技术;(14)卫星遥感科学与技术。2.安全工程。(1)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2)灾害防控关键技术;(3)安全工程材料;(4)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3.环境工程。(1)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2)水环境控制与修复;(3)环境毒理与生态;(4)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5)环境与气候变化。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最长修业年限(5年)内完成学业。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
4、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应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其他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申请工程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得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20学时可记作1学分。1.公共课程(8学分)包括政治理论2学分、工程伦理2学分、综合英语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6学分)包括数学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其中,专业基础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3.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包括专业实践
5、及其他必修环节。其中,专业实践不少于6学分。各领域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要求如下。安全工程。表 安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学方式备注公共课程PHIL6102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02讲授必修FORL6101U研究生综合英语402讲授必修SAFE6108P专业英语402讲授必修PHIL6301U工程伦理402讲授必修专业基础课SAFE6001P安全科学原理603讲授必修不少于10学分SAFE6002P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数学类)603讲授必修SAFE6101P火灾学603讲授必修SAFE6102P灭火技术原理及应用603讲授SAFE
6、6103P流动及燃烧的模型与工程应用软件(数学类)603讲授SAFE6104P现代安全监控技术603讲授SAFE6105P火灾化学603讲授专业选修课SAFE6401P火灾安全工程技术前沿402讲授不少于6学分;超出学分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可调整为专业选修课SAFE6402P安全工程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603讲授SAFE6403P能源火灾安全理论及方法学603讲授必修环节专业实践6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
7、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具有2年及以上经历的专业实践为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经历的专业实践为不少于1年。同时,应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和中期考核答辩。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专业实践环节中,学生须到实践单位(或实践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专业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即校内导师),负有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的主要责任,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另一位导师要求来自研究生的实践单位(即实践导师),主要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具体要求遵
8、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遴选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实施细则执行。六、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
9、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书写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七、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体评审与答辩方法和程序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实施细则执行。八、学位授予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授
10、予学位实施细则执行。九、其他本培养方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学位分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级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施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5号)精神和要求,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研字201818号),制定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
11、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1.基本素质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2.基本知识目标。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3.基本能力目标。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二、
12、招生对象资源与环境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三、培养领域及培养方向1.地质工程。(1)油气与固体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2)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3)地震工程;(4)环境地质学;(5)矿井地质与安全;(6)环境地球化学;(7)大气科学与工程;(8)大气环境与工程;(9)空间科学与技术;(10)卫星遥感科学与技术。2.安全工程。(1)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2)灾害防控关键技术;(3)安全工程材料;(4)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3.环境工程。(1)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2)水环境控制与修复;(3)环境毒理与生态;(4)环境纳米材
13、料与应用;(5)环境与气候变化。四、培养方式及修业年限资源与环境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由校企联合培养,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校、企业(行业)联合组建导师组,负责工程博士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具体实施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确定、培养进度考核、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工作。其中,实践导师的遴选和管理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遴选管理办法执行。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4年,最长不超过8年。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工程博士课程由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开放实践课、前沿课程组成,实行学分制,总计18个学分。1通修课程(4学分)。包括政治和外
14、语。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工程博士具备与国外相关行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2专业基础课程(不少于6学分)。专业基础课采取模块化设计,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交叉,博士研究生根据本行业的实际需要以及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课程学习。3开放实践课(不少于3学分)。由企业(行业)和学校综合考虑工程博士专业方向、产业行业需求和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等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结束时要求工程博士做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并形成书面报告。4前沿课程(不少于3学分)。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开设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拓宽学生在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化视野。5其他必修环节(2
15、学分)。包括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各领域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要求如下。安全工程。表2 安全工程领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学方式备注通修课程PHIL7201U工程博士政治402讲授必修FORL7201U工程博士英语402讲授必修专业基础课程SAFE7001P公共安全学603讲授二者选一SAFE7002P安全文化学603讲授SAFE7003P智能安全材料基础603讲授二者选一SAFE7004P安全工程数值计算方法603讲授开放实践课REEN7401P安全工程开放实践课603讲授必修前沿课程REEN7402P安全工程设计技术前沿603讲
16、授必修其他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必修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必修六、学位论文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工程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中预期的研究任务后,应在导师
17、指导下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书写成工程博士学位论文。七、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具体要求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实施细则执行。八、学位授予遵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授予学位实施细则执行。九、其他本培养方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学位分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级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施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版)根据国务院学位
18、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精神和要求,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研字201819号),制定本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我校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能源动力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
19、独立担负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工程科技文献,了解能源动力工程发展前沿和动态。二、培养领域及培养方向1.动力工程。(1)可再生能源;(2)化石能源的开采与高效清洁利用;(3)能量转化、储存和传输;(4)先进动力及推进;(5)空间热物理、先进热控及热管理;(6)制冷及低温工程;(7)新型节能技术;(8)核能热工技术;(9)计算热物理与复杂系统动力学;(10)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管理;(11)热力光测及细观热力学;(12)力热作用下材料和结构动力学;(13)生物热力学、仿生和智能材料;(14)渗流、湍流、超声速流、多相流和化学反
20、应流;(15)冲击、爆炸、爆轰动力学;(16)热物理交叉。2.核能与核技术工程。(1)核能科学与工程;(2)核燃料循环与材料;(3)核技术及应用;(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5)同步辐射及应用;(6)大科学工程组织与管理。3.电气工程。(1)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电机与电器;(4)强磁场技术;(5)大功率电源技术;(6)自动控制技术;(7)超导技术。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最长修业年限(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资源 环境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