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歌,集景情理于一体,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表情达意、抒发豪情的重要载体。诗人登高远望,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壮美图画,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望岳是杜甫二十多岁创作的诗歌。进入青年时代后,杜甫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意气风发的诗人才回到洛
2、阳赴京兆贡举。此时的杜甫仍有着盛唐时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次的落第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于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相信自己终究会登上泰山之巅,望到众山的渺小,杜甫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建功立业,实现远大抱负。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望到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信心满怀的年轻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于诗人在浙江鄞县知
3、县任满回江西家中时,途径杭州所作。这是他初涉宦海的诗作,29岁的王安石有着不凡的抱负,他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抒发自信胸怀和傲视一切的情怀,也有人将这首诗看作是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同属于诗人年轻时期登高抒怀的诗歌,都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将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更好地体悟年轻诗人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更深切地感悟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精神,从而借这种精神激励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勇往直前,不负韶华。教材将这两首诗放在七年级下册,就是要让学生从小立下远大抱负,学习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做一名有梦想有抱负,且勇于追求梦想、实现抱负的“追梦人”。结合习近
4、平总书记对秦晋大地的考察,让学生在对时事关注的同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知识学活,把知识用活,提升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对诗歌鉴赏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通过朗读、背诵和对比等方式将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进行浅近的对比分析。还可以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起来困难不大。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歌的多样性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以及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诗句的运用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意义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晰,认为学习古诗只要能背诵下来,能
5、默写下来就行;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练习题。针对学生这种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有效运用,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在运用实践方面做好示范。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师生从诗歌的形象(意象)入手,通过动手动脑式的表演式学习,通过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师均可较好地带领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对诗歌解读的深度,而且对诗句的运用也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实践,从而让学习古诗词达到质的飞跃。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望岳和登飞来峰,感受诗
6、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图画、配乐和表演等方式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3.通对比的方式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2. 关注时事焦点,关注生活实际,学会运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悟。四、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在古代,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传统,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属于登高诗,这节课我们去感悟诗人的物境和心境。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望岳和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图画、配乐和表演的方式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重点)3.通对比的方式体会诗歌
7、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难点)板块一 比诗韵 请同学们把握节奏,自由朗读望岳和登飞来峰,找出两首诗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北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设计意图: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初步领会两首诗歌音律上的特点,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读完诗后,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描画出来。请同学们边读诗边对照图画,比比看谁画的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设计意图:学生通过
8、绘画与评画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把握住诗歌的细节部分。重点理解“会当”和“自缘”两个关键词,明确望岳作者是远望,而没有登山。而登飞来峰作者是登临。通过为诗配画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灵动的学习,同时也培养学生们之间的互助学习的能力。】板块二 比山景1.两首诗表现的内容相同,都是写山景的,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座山去旅游?请结合具体句子或词语说说你的理由。示例:我选择去泰山,因为那里可以望到神奇秀丽的景象。山峰高耸入云,古树荫浓蔽日。白云在山腰飘绕,一会儿钻进峰林,一会儿又消失。游人如织,神清气爽。到此,你一定会领略到泰山的巍峨,感受到泰山的壮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这样的
9、景象怎能不让人神往?【设计意图:将古诗学习情境化,用任务趋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设置相应的真实情境,看学生如何去设身处地的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同时也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训练。】2.分层朗读:选择去泰山旅游的同学,让我们一边想象泰山美景一起读望岳。选择去飞来峰旅游的同学,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我们追随诗人的脚步登临飞来峰的情景,一起朗读登飞来峰。【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对抗情境,在选择旅游地点的对比中教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字、词、句等的品析,学生更能进一步进入诗歌意境之中,从而为更好地把握诗歌
10、的主题做准备。】板块三 比情理1.诗歌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登上高山诗人不仅眼界开阔,心境也随之开阔起来,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我们从诗中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下列句式说话:从句子(词语)可以看到 的诗人形象。【课件展示】资料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多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开始了
11、漫游的生活,望岳这首诗就是他在漫游途中所作。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担任知县任满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这首七言绝句。1058年,37岁的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设计意图:知人论世读经典。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介入不是机械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任务趋动,强化学生对背景资料的认识,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对于文学常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将之作为理解作品的一个抓手。】2.请同学们想象诗人的形象,通过朗读把诗人的形象有感情地读出来。3.除了
12、表现的内容相同,两首诗都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请从文中找出来。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分别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或人生启示?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蕴含深刻含义: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表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
13、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5.请同学们引用这两个哲理诗句(可只引用其中一句),在之前了解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张照片中任选一张,结合资料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写一段话说说你对哲理句的理解,注意表达要清晰、充分。【课件展示】资料二: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长期与外界隔绝,是脱贫攻坚
14、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大同市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登山则情满于山,山区百姓的生活状况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从秦岭的山沟沟到云州的坡梁地,瘠土顽石纵横连绵,阻挡百姓脱贫增收的脚步。危窑之下,大山之中,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攻坚战贫更需要凝聚移山力量,下足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总书记在陕西和山西都考察了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总书记又特别关心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的问
15、题。全面脱贫,承诺如山。攻坚战贫,愚公移山。学生进行表述。学生回答:我的学习不是很好,基础比较差,老师和同学们都鼓励我认真学习,妈妈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毅力有恒心,有一股坚韧的尽头,要抱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魄去努力,去奋斗,那样即使到最后不成功,也会有所收获的。学生回答: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在疫情期间我虽然也认真学习了,但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内心经常有点迷茫。可是今天学到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被这句诗震撼了。我想只要我有学习的劲头,只要我有拼搏的行动,我一定会在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了解诗人和写作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