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见】滁州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意见】滁州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体育意见】滁州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滁州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6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战略部署,落实安徽省体育局与滁州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国际手球联合会、省体
2、育局、北京体育大学与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滁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滁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融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亿元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0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体育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
3、覆盖。二、主要任务(三)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以成功申办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目标,加快推进滁州市体育中心建设,“十三五”末,市本级建成“五个一”(1个中型体育馆、1个中型体育场、1个中小型游泳馆、1个综合型多功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1个体育公园),达到承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硬件标准;县级规划建设“六个一”,即:50%的县(市、区)建有1个小型体育馆、1个小型体育场、1个游泳设施、1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和1个标准足球场。其中:所有县、市、区建成1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标准足球场(不含
4、体育场内的足球场)。在城市社区、乡镇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公园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益性体育设施优先向住宅区配置。加强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和美丽乡村、农民文化乐园协同建设,在行政村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健身需求。(四)做大做强体育产品制造业。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项目,帮助申报省级体育产业专项资金和市级产业基金,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规模扩张,增加研发设计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运动鞋帽服装制造业,利用滁州资源优势开发新的体育用品、体育休闲娱乐产品。努力把滁州五环、定远
5、鑫宇、凤阳安徽兴乐、天长鑫达高科技、安徽裕盛等体育器材和球类产品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体育制造业的龙头产品,不断提高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五)加快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推广“运动处方”,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规范健身场馆经营行为。改革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满足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各地通过PPP、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模式开发运营体育场馆。拓宽体育场馆经营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供专业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
6、体育服务组织,广泛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培训,促进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六)积极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业。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体育广告经营权、门票销售权、赛事转播权以及体育文化衍生产品,建立良性发展的体育赛事产业经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支持各类体育协会举办、承办普及面广、技术水平高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赛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承办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和体育项目表演。县、市、区每4年举办一届综合性体育运动会。滁州市每年申办1-2项知名度高、品牌形象好的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提升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展示滁州良好形象。(七)积极拓展体育运动休闲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水生态自然与人文资源,科学
7、规划、合理布局,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滁州山水特色的环琅琊山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精品路线和山地自行车、漂流、马拉松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市本级加快推动“琅琊山国家级森林氧吧”健身步道、环琅琊山马拉松赛道建设,建成并科学化、规范化使用滁州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倡导和推进各县、市、区打造“一地一品”地方体育运动休闲品牌,努力使天长市“茉莉花体育节”、南谯区章广五尖山自行车赛、来安县舜山山地自行车赛、全椒县“正月十六健身走”活动和神山国际体育公园、明光抹山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赛、明光市八岭湖体育旅游、凤阳县府城镇大王府生态农博园体育休闲基地等成为省内闻名、省外知名的体育品牌活动或
8、基地。促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发展以体育运动休闲为服务内容的俱乐部。(八)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业。加大体育彩票发行宣传力度,加强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建设,探索体育彩票销售新模式,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展示诚信形象,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确保“十三五”末销售总量在“十二五”末的2亿元基础上实现翻番。(九)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和文明健康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热情。积极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
9、小时。积极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及体育协会组织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社团和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示范与带动,引导市民扩大体育消费。加强体教结合,确保在校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鼓励实施校外体育活动计划,扶持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和赛事活动,加强中小学足球场地、青少年体育组织等建设。建成滁州市体育职业学校综合训练馆,加强手球、体操、排球、橄榄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着力提高足球、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田径、武术、举重等竞技体育项目整体水平。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为重点,初步建立政府主导扶持、社会积极参与的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末,
10、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达到100所,国家级、省级、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20个。努力打造“东方手球之都”,全市手球特色学校2020年达到45所,2025年达到60所,省运会手球项目竞赛成绩保持一流水平。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建设校园足球活动培训基地及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5年内创建50所足球特色学校。探索职业体育发展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三、政策措施(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资
11、本投资体育产业。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级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参股和奖励。(十一)完善健身消费政策。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与城镇体育消费、传统体育消费与现代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支持体育设施建设。政府安排一定比例财政资金,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及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非教学时间向公众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对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推进健
12、康关口前移,在天长等地开展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施医保卡余额在3000元额度以上可用于健身服务和消费,实现医保、健身一卡通。(十二)落实税费价格政策。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体育事业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依法享受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十三)完善土地政策。将体育设
13、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市及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进入政府规划委员会。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政府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确保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予以完善。支持企业、单位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建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
14、;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1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十四)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重视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市属职业学校要统筹规划体育职业教育专业和规模,加强与滁州学院及有关高等院校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人社部门要加强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积极引进体育产业管理与经营人才,鼓励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从事体育产业相关工作。建立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库,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十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政策。坚持“品牌引
15、领”战略,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以及衍生品。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组织依法开发和注册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规范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的市场开发政策,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责任、权利、义务。四、优化发展环境(十六)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宣传工作,市广播电视台、滁州日报社等主流媒体要开辟体育专栏,广泛宣传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普及体育健身知识,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行政部门要具体抓好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宣传。(十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安保工作。强化体育经营场所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强督促检查。建立体育经营场所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完善服务标准,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提升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管理水平。五、组织实施(十八)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发展改革、教育体育、财政、规划建设、统计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产业发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实施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为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十九)加强督查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