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新保障房时代的地产链行业比较.docx
《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新保障房时代的地产链行业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新保障房时代的地产链行业比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房地产行业专题研究:新保障房时代的地产链行业比较1 保障房的政策变迁、特征对比、逻辑变化从 2008 年以来的三次地产政策宽松期来看,保障房政策一直作为商品房政策的补充,起到 稳定、支撑地产投资增速的作用。当前市场讨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托底今年地产增速、 稳增长作用已有很多,因此本篇报告并不过多讨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投资体量几何。本篇 报告的重点聚焦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以往政策推动的其他类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租 房等)及棚改房有何不同,保障性租赁住房会不会产生和以往不一样的投资机会?我们下 沉至保障房相关各行业内部,对各细分板块的投资优先度进行比较。保障房政策变迁:从“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住房制度历经了三次变化:住房实物分配制度(1978 年以前)住 房制度市场化改革(1978-2006 年)住房保障制度(2006 年后)。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是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福利化制度,由国家或单位投资建设、购买住房并无偿地分配给职工, 而职工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金便可以。1978 年以后住房制度逐渐走向市场化,住房资源开 始由市场分配,虽然充分挖掘了土地的价值,但是居民住房保障有所弱化。2007 年以来, 我国开始正式进入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阶段。2007 年以来,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思路由“居者有其屋”向“住有所居”转变,出租型 住房开始取代出售型住房成为保障房制度的主
3、心骨。目前,中国出售型保障住房包括经济 适用房、限价房和共有产权房,出租型保障住房包括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更新型保障 房有棚改房。中国住房保障主体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和社会结合转变,中国住房保障模式也 由“补砖头”向“补砖头”和“补人头”并行转变。出售型住房保障房发展历史: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共有产权房。1994 年 12 月建设 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财政部发布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标志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正式确立。2006 年建设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提出限价商品住房概念。2014 年 4 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 2014 年住房保障
4、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共有产权住房这一概念,并确定北京、上海、深 圳、成都、淮安、黄石为首批试点城市。出租型保障房发展历史:廉租房公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保障性租赁住房。199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低收入家庭租 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廉租住房。2010 年 6 月住建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 住房的指导意见,提出公共租赁住房。2013 年 12 月住建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 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宣布 2014 年开始公租房和廉租房开始并轨 运行。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解决部分新
5、市 民和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我国住房保障逐步进入以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为 主的租赁住房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变迁路径其实有迹可循。海外来看,相较于新加坡为代表的实物补 贴为主、德国为代表的货币补贴为主的保障政策,新西兰公共住房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概 念最为接近,都是由政府主导分配、管理,针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的福利性住房,其公共住 房包括国家建设的国有住房与市场收储的社会住房,可分别与我国公租房与保障性租赁住 房概念相对应。参考新西兰的保障房体系建设,使低收入群体获得可负担的住房是保障性 住房制度的终极目标:当公共住房住户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管理部门将帮助他们购买在其 可负担范围内的住房
6、,申请相应的补贴与优惠贷款,退出公共住房并最终获得住房所有权。新西兰的“住房连续体”:新西兰针对不同家庭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住房保障措施,通过相 互衔接的实物与货币补贴的保障措施,帮助无家可归或居住在不安全环境中的人群获得安 全住所,并逐步在住房市场上获得出租房屋,最终获得房屋所有权。展望“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望接力棚改房,成为地产投资的新托底力。从一般公共 财政支出结构来看,2009 年至今保障房支出历经了“廉租房公租房棚改房”的轮转, 但近年来随着棚户区改造逐步进入尾声,公共财政中的保障房支出开始逐步下滑, 我们认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有望接力棚改房,成为后续托底地产投资的力量。根据华泰
7、 固收团队在 2021.12.14保障性住房投资规模会有多大?中的测算,“十四五”期间 40 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约 1005 万套、建筑面积约 7 亿平方米、累计投资额约 2.8 万亿元, 其中,2022 年投资额 6341 亿元,如果保障房项目均交由房地产开发商承做,可拉动房地 产投资约 3.6 个百分点。保障性租赁住房 vs 其他保障房 vs 商品房的差异保障性租赁住房 vs. 传统商品房与市场化运营的商品房相比,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而存在的半公共产 品。两者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土地来源:一般商品房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获得土地,房企自身的杠杆情况、贷款的可得 行和
8、土地政策的松紧均影响一般商品房土地的获取;而保障性租赁房多以政府补贴为主, 土地获取大多取决于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身的能动性不大。2)资金来源:商品房建设的费用一般完全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资金 来源则是多渠道的,可以由政府独立、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或政府、开发商和住户三方共同 承担建设成本。此外,参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还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及贷款优惠。3)出租价格:商品房的出租价格基本市场化,由租房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但是保障性租 赁住房的租金受到政府调控,一般略低于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房合理租赁价格。保障性租赁住房 vs. 其他保障性住房经过多年探索,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公租房
9、、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 保障体系。横向对比来看,保障性租赁住房相比其他保障性住房有以下特点:1)建设资金来源多样: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社会资本加入、提倡多主体投资,相比于公租 房等政府主导的投资,资金体量和放大效应更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投资体量有保证。”2)房屋来源多样化且土地供应受政策支持: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中规 定,用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土地来源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 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等非居住存量住房等, 土地供应充足。从利用效率来看,以往棚改是土地置换(市中心郊区),而本次允许将闲 置和
10、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等非居住存量住房用于改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是土地的再次利用。“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低成本盘活城市、企业存量资产,社会综合效 益明显增强。”3)土地使用权及物业可作为抵押: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 办理抵押贷款,企业持有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可以将物业抵押作为 信用增进,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与其他保障性住房相比,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资产市 场化程度高、各类资本参与投资的意愿更强。”4)着力于一、二线城市,地理位置要求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本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主 要配租于一、二线大城市,并且在规划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用地时,要
11、求安排在产业园区及 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和城市建设重点片区等区域“保障性租赁住房对商品房需求有 推迟作用、但派生出的消费需求更大。”5)租期时间暂时没有限制:不同于公租房的 5 年租赁时长限制,当前国家层面对保障性租 赁住房的租赁市场并没有明确规定,甚至部分省市明确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没有租赁时长 限制“消费者租住房屋的时间预期长,购买折旧期限长的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偏好更高; 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对 REITs 的适应性更好。”6)配租对象为新市民、青年人:对比公共租赁房及棚改房,保障房的重点从低收入群体、 居住条件差的原住居民,逐步过度到以年轻人代表的城市新居民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两件 事:经济动
12、力的切换:棚改房是土地经济的延申,而保障性租赁住房则着眼于人才经济; 即期消费 vs.远端购房需求:不论是一二线城市买房还是回老家买房,此次保障性租赁住 房对针对的新市民的远期购房确定性是比以往保障性住房所针对的对象(低收入人群、城 市原住民)要高的,因此保障性租赁住房中短期来看对商品房需求的挤压作用更强(因为 针对对象具备购房潜力),“本轮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出在微观层面最大的效果或在于即期消 费力的释放、远期购房需求的再推迟。”2008 年后的三轮商品房+保障房共振宽松周期复盘如何既要保证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又要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 工具,保障性租赁住房浮出水面。保障房往
13、往作为商品房的补充来调节经济周期,从历史 数据难以观测其对地产链的独立影响,商品房政策对地产链的估值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很 难将保障房的作用单独剥离出来。我们结合房屋销售面积同比、二手房价环比增长来对过去地产宽松周期进行划分:2008 年 后地产有三次政策宽松周期,分别是 2008-2009 年、2012-2013 年、2014-2015 年,地产 宽松的表征除了商品房放松信贷、降低首付比,也配有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出(08-09 年为 廉租房,12-13 年为公共性租赁住房,14-15 年为棚改房)。我们对历史上三轮地产宽松周期的宏观背景、地产政策、表现优异的行业及原因 进行了分析,发现:1)地
14、产产业链(上游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下游家电、轻工、汽车等 可选消费)在地产政策宽松期想要估值显著提升、取得绝对收益+相对收益需要供需两侧均 出现变化,仅有需求侧的变化是不够的。供给侧的变化例如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新能源 汽车、全屋定制家具、稀土出口限制令等,需求侧的变化往往较为直接(销售增速回升或 产品价格提升,通常由地产小周期回升带动);2)供给侧变化的影响也分强弱,1.0 刺激政 策对板块的提振效果最明显,而后续 2.0、3.0 刺激政策所带来的相对受益、估值提升都比 较弱,典型的如汽车的两次购置税刺激政策发布后市场表现得差异。本轮新保障房时代的 A 股地产链投资逻辑变化本轮保障性租赁住房
15、建设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五方面相关趋势需要关注: 1)商品房不再是信用派生和经济刺激的理想主力; 2)保障房对地产链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影响有限整体居民杠杆率较高是消费端的约束、 低碳化趋势下原料价格较高成为原料端的约束; 3)产业政策的刺激作用大概率递减,尽管近期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刺激政策再次提出, 但其对消费的带动可能不及过往 1.0、2.0 版本提出时; 4)需求结构的重要性更高租赁性保障房的配租对象切换到了更具消费力的新市民; 5)产品周期的重要性更高相比 10 年前,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在地产链出现了新的技 术应用、有了新的需求场景。对标以上五方面,传统地产链在新保障房时代的投资范式需要
16、做出五点调整: 1)缺少了商品房政策的刺激,保障房政策对地产产业链的影响力会更强,地产链内部的行 业比较及选股思路需要重点考虑新保障房建设的特性; 2)在地产链的边际变化不够大的情况下,要优先选择估值更低、有“非地产链”叠加逻辑 的细分行业; 3)对地产链的估值修复力度保持清醒,寻找产业政策与产品周期共振的时点、细分领域; 4)消费需求释放的源头不同,对应受益的消费品、受益的品牌可能会发生变化; 5)地产链与电子链、电力链融合的领域存在具备潜力的投资机会,会使得传统地产链的投 资逻辑发生偏移,重视“老树开新花”的领域。2 新保障房时代的地产链:行业比较及选股思路地产产业链的内部关系可简化为:房
17、地产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从政府部门获得土地 资源后,由设计院按照要求进行建筑设计,房地产企业或施工单位采购建材,最后施工单 位进行房屋建设、初步装修;房屋建设好后,由房地产企业负责销售;消费者购置完房产 后,按照各自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进行房屋的进一步装修,而后购置家电、家具等。 我们沿着地产产业链的共性、考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特性,挖掘新保障房时代的投资机会。之于金融:新保障房资产少+久期更长+证券化,券商受益程度优于银行保险正如前文所述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vs.传统商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 vs.其他保障性住房,本 轮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突出特征是资产体量较低+资产久期更长+资产证券化程度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地产行业 专题研究 保障 时代 地产 行业 比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