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增材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图].docx
《中国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增材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增材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历程、竞争格局及增材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图 增材制造又称“3D 打印”,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与传统制造业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定型、切削以最终生产成品不同,3D 打印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通过对材料处理并逐层叠加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这种数字化制造模式不需要复杂的工艺、不需要庞大的机床、不需要众多的人力,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便可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使生产制造得以向更广
2、的生产人群范围延伸。 一、发展历程 增材制造技术起源于美国。1940 年,Perera 提出了切割硬纸板并逐层粘结成三维地形图的方法,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3D 打印制造技术实现了根本性发展。1988年美国科学家 Hull 获得光固化技术的发明专利,并成立了全球首家增材制造公司3D Systems。21 世纪开始,随着工艺、材料和装备的日益成熟,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由模型和原型制造进入产品快速制造阶段,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得到规模应用。国外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思想萌芽技术 诞生装备推出大规模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的核心思想起源于美国。1940年,Perera提出了切割硬纸板并逐层粘
3、结成三维地形图的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3D打印制造技术实现了根本性发展,仅在1986至1998年注册的美国专利就多达24项。1986年美国的Hull发明了光固化技术(SLA)。1988年Feygin发明了分层实体制造技术(LOM)。1989年Deckard发明了粉末激光烧结技术(SLS)。1992年Crump发明了熔融沉积制造技术(FDM)。1993年Sachs发明了喷头打印技术(3DP)。1988年美国的3D Systems公司生产出了第一台增材制造装备SLA250,开创了增材制造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96年,3DSystems使用喷墨打印技术,制造出其第一台3DP装备Actua21
4、00。同年,美国Zcorp公司也发布了Z402型3DP装备。2002年,德国成功研制了选择性激光熔化增材制造装备(SLM),同时,电子束熔化(EBM)、激光工程净成形(LENS)等一系列新技术与装备涌现出来。这些技术解决一些传统制造工艺面临的难加工甚至是无法加工等制造难题。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现状 1、应用 国内高校和企业通过科研开发和设备产业化改变了增材制造设备早期仰赖进口的局面。我国也逐渐建立起 20 多个增材制造设备服务中心,设备用户遍布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行业。但是增材制造技术仍处于发展之中,其成熟度还远不如金属切削、铸、锻、焊、粉末冶金等制造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是综合
5、多学科的新技术,其在大型复杂构件和高价值材料产品等制造中具有成本、效率、质量诸多优势。 缩短研发周期:制造速度快,成形后的近形件仅需少量后续机加工,可以显著缩短零部件的生产周期,满足快速响应要求。 复杂结构得以实现 :能轻松实现复杂结构件的制造,同时还能实现单一零件中材料成分的实时连续变化,使零部件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分和性能,是制造异质材料的最佳工艺,大幅提升了设计和创新能力。 满足轻量化需求,减少应力集中 ,增加使用寿命 :优化复杂零部件的结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将复杂结构经变换重新设计成简单结构,从而起到减轻重量的效果。而且通过优化零件结构,能使零件的应力呈现出最合理化的分布,减少疲
6、劳裂纹产生的危险,从而增加使用寿命。 提升零部件的强度和耐用性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能方便地加工高熔点、高硬度的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加工材料。金属零件直接成形时的快速凝固特征可提高零件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具有较高的设计自由度:可以构建出其它制造工艺所不能实现的形状,可以从纯粹考虑功能性的方面来设计部件,且无需考虑与制造相关的限制。 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性高:无需生产或装配硬模具,且装夹过程用时较短,因此不存在需要通过大批量生产才能抵消的典型的生产成本。 提高材料利用率 :是净成形水平最高的工艺,其后续机加工所必须切削掉的材料数量是很微量的。 能减少装配次数:通过增材制造所构建的复杂形状可以一体
7、成形,能省去投入到装配工序的工作量、需涉及的坚固件、钎焊或焊接工序,还节省了为装配操作而添加的多余表面形状和材料,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增材制造主要应用领域应用领域典型应用航空发动机机身结构件、发动机零件、燃油喷嘴等航空航天钛合金进气边、高温合金机匣、大型结构件整体等汽车零件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泵、车身、底盘、压缩机等医疗齿科、骨科、医疗器械、医用教学、活体器官等模具液压膨胀夹头、外圆铰刀、冷却麻花钻头、整体式液压膨胀夹头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国外,增材制造技术已经在火箭发动机喷嘴、飞机复杂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复杂构件等武器装备产品研制中获得应用,并且开始由分析开发阶段向工程化应用阶段迈进。金
8、属三维打印材料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如石化工程、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注塑模具等。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即使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增材制造技术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等待全世界的学者去克服。首先,增材制造技术的工业标准需要被系统建立。生产过程需要有清晰的指导和参数设置,以便使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稳定的性能表现。其次,可用的材料和产品的尺寸需要被进一步扩大。这项困难在航空航天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它所使用的材料通常需要能够耐住极高温和极低温的考验。最后,对于增材制造技术产品的机械性能需要继续深入分析。即使对于增材制造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机械性能分析从未停止,但在疲劳性
9、能、残余应力和断裂韧性方面还有较大的空白。 2、产业链 增材制造打印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 3D 建模工具和原材料。其中,3D 建模工具包括 3D 建模软件、3D 建模扫描仪和 3D 模型数据平台。与此相对应,聚集在产业链上游企业包括三维软件开发商以及耗材生产商等。增材制造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增材制造材料、无机非金属增材制造材料、有机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以及生物增材制造材料等几类。增材制造材料的类别和应用领域类别材料名称应用领域金属增材制造材料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液态金属材料等航天航空、船舶工业、核工业、汽车工业、轨道交通等高性能、难加工零部件与模具的直接制造非金属增材制造材料高性能陶
10、瓷,非金属矿、宝玉石材料、树脂砂、覆沙膜、硅砂、硅酸盐类等航天航空、汽车发动机等制造用模具开发及功能零部件制造;工业产品原型制造及创新创意产品生产有机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树脂类:光敏树脂;丝材类:PLA、ABS、PC、PPSF、PETG 等;粉末工/模具制造、原型验证、科研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生物医疗等生物增材制造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相容性材料、活细胞等药物控制释放、器官移植、组织和软骨质结构再生与重建等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增材制造设备是牵动增材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增材制造设备可分为桌面级打印机和工业打印机。近年来随着国外桌面级打印机相关专利保护到期,技术壁垒下降,国内桌面级打印机
11、厂家数量急剧增长,新进企业增多,加大了国内桌面级增材制造市场的竞争程度。与桌面级打印机市场相比,工业级打印机技术壁垒高,资本投入大,一直以来发展较为缓慢,但当前工业级增材制造产业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整个市场目前已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形势。增材制造的核心专利大多被设备厂商掌握,因此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设备生产厂商大多亦提供打印服务业务。近年来,增材制造行业整合加剧,通过并购增材制造打印软件公司、材料公司、服务提供商等,设备生产企业转变为综合方案提供商,加强了对产业链的整体掌控能力。 增材制造技术的下游应用以航空航天、军工、船舶工业、核工业、汽车工业、轨道交通及医疗为主。目前该技术在下游
12、行业的应用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制造、设计验证和原型制造。直接制造是根据三维模型,直接用增材制造技术生产最终产品,具有产品定制性强与产品精度/硬度高的特点,是未来增材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与传统制造相比,采用增材制造技术进行设计验证及原型制造可节约时间与经济成本。此外,增材制造在维修领域也具有市场,使用增材制造技术不仅能简化维修程序,还可实现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高还原度与制造材料原型匹配的功能。 三、格局 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亚洲国家和地区后起追赶的发展态势。美国率先将增材制造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欧盟及成员国注重发展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13、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俄罗斯凭借在激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分析和应用。日本全力振兴增材制造产业,借助增材制造技术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国内高校 (1) 西北工业大学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与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于 2015 年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是西北工业大学首批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三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金属构件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创新设计技术为分析对象,提升我国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设计与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培养大批具备增材制造新理念、新知识
14、和新技能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者,推动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行业的更广泛应用。 实验室现有支撑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林鑫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教授。实验室围绕两个分析方向,设置了 8 个分析团队,其中载能束增材制造团队的带头人黄卫东即是铂力特公司的董事、首席科学家。 (2)清华大学生物制造 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是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及材料科学的新兴交叉领域。实验室自 1990 年代初开始进行快
15、速原型技术的探索和开发,先后开发了分层实体制造(SSM)、熔融挤出制造(MEM)、无模铸型制造(PCM)、冷冻冰成形(FIC)、多功能快速成形系统(M-RPMS)。2000 年后,实验室开始了金属材料和生物材料及细胞的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分析,开发了电子束选区熔化制造(EBSM)、低温沉积制造(LDM)和三维细胞受控组装(3DCCA)等增材制造和生物三维打印技术与装备。 2014 年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用三维打印方式构建出体外三维肿瘤模型,BBC 也为此进行了采访,并做了特别报道。此外,实验室还在异质多细胞打印、细胞芯片3D 打印制造、体外生命系统构建、电子束复合增材制造、增材制造多尺度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制造 打印 发展 历程 竞争 格局 行业 发展前景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