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报告:德国银行业的模式特征以及启示.docx
《银行行业专题报告:德国银行业的模式特征以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行业专题报告:德国银行业的模式特征以及启示.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银行行业专题报告:德国银行业的模式特征以及启示1.德国金融体系概览1.1.金融体系的发展阶段和特征1.1.1.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是金融业繁荣的底色一般来说,金融业的发展都是契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受战争影响,德国金融业发 展较为曲折,现有研究多以两次合并和战争为节点,将德国金融体系的演进分为前期 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东西德统一后的发展转型三个阶段:1)前期发展(19 世纪):德国银行业的雏形出现于 17 世纪、繁荣于 19 世纪,早期私人银行形式为主导,之后相继出现了以股份制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为主 体,各自分工服务于不同领域的银行体系。1870 年前后有普鲁士统一德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的催化,工业化加快下大量钢 铁、煤炭、机械企业迅速扩张,对长期资金需求增加,加上德国政府对银行提供全面 金融业务的鼓励和支持,以全能银行为载体的金融混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 德国迎来第一轮股份行设立浪潮,并通过内部兼并形成一批大银行,在此阶段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数量也大幅增加(到 1913年,德国的储蓄银行总数已经发展到 3319 个, 并拥有 8425 个分支机构和储蓄所),另一方面也奠定了深入参与公司治理的德国产业 银行模式,此外股市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法、信用社法相继出 台,法律体系得以完善的同时,信用社也向有组织的银行体系转型。2)战后重建(20 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3、: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德国的 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一方面恶性通胀的演绎奠定了德国后续求稳的货币政策基 调,另一方面 20 世纪初期储蓄银行获得独立性,脱离地方政府,成为经济和法律上 的独立实体1,业务也向综合化的全能银行转型。战争后进入德国经济复兴阶段,宏观层面有货币体系改革、市场经济引入、税收 政策激励,在支持战后重建的引导下,银行体系迎来稳定发展阶段,从数据来看,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从 1950 年的 200 亿欧元左右扩容至 1990 年的 2.68 万亿欧元,年均 复合增速在 13%。尤其是储蓄银行和信用社没有受到过多政治影响,份额有一定增长, 期间信用社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可
4、以向非社员提供服务,逐步转型为全能银行。3)统一转型(1990 年两德合并后):德国统一后,宏观经济增速渐入低迷,GDP 增速整体弱于其他发达国家,监管探索发展资本市场,同时银行业也加速并购整合, 叠加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影响,这一阶段银行数量压降过半,从 1990 年的 4638 家 的峰值降至 2021 年的 1446 家,资产规模增速年均也仅为 4%。其中,大银行因转型 侧重发展投行业务,受金融危机冲击也较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后经济复兴阶段(第二阶段),受益于温和的宏观经济环境, 德国也较早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曾在他山之石,探索我国存款利率市场 化的深入改革专题中探讨过各国利
5、率市场化的演进和影响,其中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早于其他发达国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也较为顺利。在此之前的二战后阶段,德国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实行利率管制。60 年代德国整体经济较为平缓,通货 膨胀率不高,但是受到货币兑换放开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后国际资本流动频繁的影响, 德国国内居民和企业为寻求高利息,将存款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并且因为早在 1953 年德国颁布资本交易法,取消了债券市场的利率限制,从侧面给银行存贷款利率 限制带来了冲击。因此德国渐进放开了各领域利率管制,包括 1962 年修改信用制度法,调整利 率限制对象,迈出利率市场化第一步;1965 年解除 2.5 年以上定存的利率
6、管制, 1966 年解除 100 万马克 3个半月以上的大额定存利率管制;1967 年 2 月政府提出废 除利率限制的议案,4 月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在形式上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后,为避 免自由化引起混乱,德国央行在 1967年废除利率管制的同时,对存款利率实行标准 利率制(规定由各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制定存款的标准指导利率)。标准指导 利率仅有建议作用,并没有强制力,因此约束较过去的利率管制力下降。1973 年 10 月,存款利率的标准指导制度彻底废除,德国实现利率的形式和实质的市场化。可以看到,利率市场化的机制下,德国利率体系的联动性增强,存款利率基本 与欧洲同业拆借利率走势一致。但伴随欧
7、元区经济增长放缓,德国近年来进入负利率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受人口老龄化、英国脱欧、贸易与地缘政治摩擦等因素影响,欧洲经济景气度加速下滑。相应的欧央行加码货币宽松,通过 QE、TLTRO 等 投放流动性,并在 2014 年首次引入负利率政策托底经济,将存款便利利率(隔夜存 款利率)降低至-0.1%,欧洲整体利率水平也呈明显下行趋势。而德国国债收益率曲 线自 2000 年以来总体呈现下滑态势,2 年期和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于 2012 和 2016 年首次触及负利率,2019 年全面突破零利率下线,德国以-0.11%的拍卖收益率 发行 30 年期国债,成为世界上首次以负利率发行
8、的 30 年国债的最大经济体。经济 发展是金融业繁荣的基础,长期低利率环境和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对银行机构的资 产摆布和盈利能力都造成深远影响,也是德国银行业低息差的主要原因。1.1.2.特征:服务实体为核心目标,金融化程度相对不高从宏观环境来看,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经济总量占欧盟的 1/3。产业结构上,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德国第一产业农业占比较低,有着强大的 服务业支持作为基础,服务业增加值/GDP 的比例达到 62%以上;但同时德国的精密机 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等都非常发达,所以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相比,第二产业占比更高,近年来制造业增加值/GDP 的比例始
9、终稳定保持在 20%以上, 相比之下,英、美、日等国近年来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强大的制造实力推动出口 快速增长,德国自 2000 年开始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2020 年德国贸易额/GDP 的比重为 81%,也远高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层面,德国一直保持较低的通胀率,主要是战时德国经历过一段恶性 通胀期,二战后金融政策倾向于保守,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为核心,抑制过度投机。同时从企业层面看,德国的企业盈利能力强,因此偏好盈利而非外源扩张。根 据 IMF 数据,德国非金融机构 ROE 明显高于其他国家,ROE 虽然趋势下行,但仍保持 15%以上的水平,高盈利性促进了企业的资本内
10、源补充能力。在宏微观层面叠加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德国宏观杠杆率也相对较低, 包括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率在 2008 年后都有所回落,企业部门杠杆率自 2000 年以来 年均仅 68.7%,远低于中国和日本,也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因此,相较于发达的制造业,德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相对来说不高,体现在:1)规模来看,德国 2020 年金融公司总资产 15.8 万亿欧元,金融机构资产/GDP 的比例为 471%,相对体量低于美国(596%)、日本(868%)和英国(1149%);增量来 看,2020 年德国金融业增加值/GDP 为 3.6%,长期处于低于 5%的水平,也低于中、美、 英的 8%左
11、右的水平,趋势上和日本相近。2)金融化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体现在资本市场发展不强,另一方面从间接融资 看,2020 年德国银行业提供的私人信贷规模/GDP 的比例为 86%,也显著低于英国的 146%和我国的 182%。3)广义货币(M2)规模上,2020 年末德国 M2/GDP 的比例为 102%,显著低于中 国、日本和英国,与美国相当。1.2.金融体系结构: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资 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内部来看,虽然都是混业经营的模式,但与美国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 金融体系不同,德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体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截至 2021 年末,德
12、国共有 1446 家银行机构,自 1948 年有数据追溯的超 3500 家 整体缩量,但远大于欧洲其他国家;银行业总资产 9.6 万亿欧元(68 万亿元人民币 水平,相当于我国银行业的 1/5),占德国金融业总资产比重达到 60%左右,占绝对主 导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央行披露的包含银行、证券、保险业的金融机构总资产中, 银行业占比 90%(2021Q3)。从更广义的范畴来看,参照 FSB 根据各国提交数据测算 的各国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对比(含央行),德国银行业在金融业占比虽然近年来趋势 下行,但整体在发达国家居前列,与我国结构近似。资本市场发展相对不足相比之下,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德国资本市场的
13、发展相对保守。1)上市公司 数量少:从世界银行统一口径数据来看,2020 年德国上市公司数量仅 438 家,相比 之下,我国大陆和日本分别有 4154 和 3754 家,德国每百万人上市公司数量远低于其 他发达国家。2)股票市场规模较小:德国股票市场资本化的程度也很低,上市公司 2020 年总市值 2.28 万亿美元,总市值/GDP 的比例仅 59.38,虽然 20 世纪 90 年代 期间有所提升,近年来证券化率也在波动中趋势上行,但目前仍远低于美国的 195%, 也低于我国 83%的水平。3)股市交易体量低:2019 年德国股票交易总额占 GDP 的比 重在 35%,而美国、日本和中国均在
14、100%以上。股票融资占 GDP 的比重远低于其他参照的发达国家从融资结构的角度来看,德国(股权+债券)/(股权+债券+银行贷款)为代表的 直接融资比例在 40%左右,明显低于美、日。一方面信贷占绝对主导地位,规模达到 GDP 的 80%,另一方面股市总市值占比震荡提升,同时债市规模占比较低。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的形成原因,已有研究观点通常聚焦在:1)和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有关:历史上,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还是战时经济, 计划体制下,传统的工业融资模式和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更契合,可以集中资金 支持国家产业导向。2)和全能银行体系有关:德国一直以来保有的全能银行制度赋予了银行较高的 业务
15、自主性,银行既可以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 以及持有非金融企业股权等实业投资,业务能够覆盖企业融资需求。3)管家银行制对企业举债有约束作用:在德国逐步形成的管家银行制下,银行 和企业联系紧密,可以通过直接持股、代管股票表决权和监事会席位三种途径深度参 与公司治理,虽然相关权利近年来受监管影响有所削弱,但对企业举债行为仍保持较 强的约束力。4)需求端来看,德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德国的中小企业占比超过 90%,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家族企业,紧密的银企关系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长效合 作机制。但这种融资模式的问题在于,股市和风投发展较弱,支持新兴产业的效率不高。 因此
16、近年来德国也在尝试向美国直融模式转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先后出台四部金 融市场促进法案,以及开设类似纳斯达克的新兴市场,资本市场在企业融资中的作 用日益增强。2.银行体系的组织架构2.1.三支柱:全能银行为主,专业银行补充德国银行机构按照法律形式划分,一般分为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两大类,全能银 行是德国银行业的主体,可以进一步分为商业银行、公共银行、合作银行三个层级 (一般称为“三支柱”),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供给金融服务,并通过一系列的专业 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数量来看,截至 2021 年末,全德共有 1446 家银行机构,其中 1401 家归属于全 能银行范畴,包括商业银行
17、、公共银行、合作银行三大类。其中:1)商业银行共 251 家,又可以进一步分为 3 家大型银行、146 家区域性银行和 其他商业银行,以及 111 家外资银行分行。大银行一直以来集中向大型企业进行信贷 和股权融资,并大量持有企业的股份,向大型企业监事会派驻代表。大型企业和大银 行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相互影响决策。2)公共银行共 377 家,属于公有性质,包括地方政府持股的地方储蓄银行 Sparkassen(业务范 围严格限 制于所在 地区), 以及联邦 州持股的 州立银行 Landesbanken(自身是综合性商业银行,但兼有对本地区储蓄银行的资金技术以及风 险管理开展支持服务的职能);在全国层
18、面,还成立了德意志中央储蓄银行(DZDeka),发挥中央服务的功能。3)合作银行(Genossenschaften,合作制性质)773 家,主要联合成员共同发 展经营活动,成员资格是通过购买最低营业份额取得,但非成员客户也可以享受业务。4)专业银行 45 家,只能从事其营业许可证所规定的特定金融业务,包括 9 家抵 押按揭银行,18 家基建信贷银行,主要职能包括为客户提供住房购置和建设方面的 资金,为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提供抵押、商业贷款以及为中等规模贷款提供担保等; 以及 18 家特殊职能银行,如 1948 年成立的经济复兴信贷银行,承担为德国战后经济 复兴提供资金等任务,和德国偿还银行,主要
19、管理国家发放的用以协助二战后难民返 家自立的贷款。资产规模来看,截至 2021 年,9.2 万亿欧元的银行业总资产中,商业银行总资 产 3.8 万亿欧元,占比 41%,公共银行和合作银行分别占比 25.5%和 12.3%。趋势上, 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整体提升,尤其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因州立银行受冲击明显、资 产规模缩减,商业银行规模占比上行并超过储蓄银行,相比之下合作银行和专业银行 市场份额相对更稳定。因此,德国银行业结构特点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为核心,通过 国际大行+区域小行的结构形成广泛覆盖面;另一方面非盈利属性的银行占比较高, 包括特色的地方储蓄银行占比高,以及肩负支持国家发展的政治任务
20、的政策性银行 体量也比较大,共同形成金融体系的稳定器。多层次体系下,德国银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欧央行数据口径,德国信贷机 构集中度(CR5)2020 年仅 34%,在欧洲各国中处于尾部,仅高于卢森堡和英国(英 国仅披露到 2019 年数据),也低于同期中、日、美等国。90 年代以来受合作银行兼 并整合影响,德国银行业集中度趋势上行,提升幅度超 10pct。但从银行体系内部来 看,单看商业银行口径下,大银行的份额占比较高达 53%,内部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多层次和混业经营的特征,也是德国施行一体化监管模式的基础。 德国金融业监管是不断加强的过程:1)德国中央银行成立于 1957 年,在 19
21、98 年欧 央行成立后成为其组成部分,在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承担欧央行三项职能外, 还承担对本国以及在德外资银行的监管。2)2002 年根据金融监管一体化法案, 德国成立金融监管局(BaFin),取代原来的联邦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监管局,负责 对德国所有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督。BaFin 内设三个专业管理部门及众多交叉业务管理 部门,分别监管银、证、保业务,并负责处理交叉领域问题,德央行和金监局信息共 享、分工协作。3)金融危机后,欧盟建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德国在欧 盟框架下由德央行、财政部、BaFin、金融市场稳定局四个部门组成金融稳定委员会 (FSC),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制定
22、职能,同时强化央行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的核心地位。FSC),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制定职能,同时强化央行在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的核心地位。 除监管机构外,德国还有一套严格缜密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和外部三方审计 体系。德国金融机构公司也较为治理完善,对内建立相互制约制衡机制,大银行对分 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2.2.商业银行:国际大行+区域小行组合,业务投行化多元化具体看各类别银行,其中商业银行是德国银行体系的核心。与我国商业银行概 念不同,德国商业银行是指私人所有的银行,区别于公共性质的储蓄银行部门和合作 制性质的合作银行。作为私法性质的银行,商业银行法律形式为股份公司,经营目标 更注重利润最大化。体系
23、架构来看,德国联邦银行又将商业银行进一步分为大银行、区域银行和外 国银行分支机构三个层级。虽然 2020 年大银行数量仅 3 家,但资产体量占到商业银 行总体的 53%,集中度较高,区域银行和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分别占比 35%和 12%。业务特征来看,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最相近,同时作为 综合性全能银行,业务范围较广,海外分支机构多、业务也较为活跃。大银行的产业 基因较弱,体现在行业整体对企业的贷款中,包括州立和储蓄银行在内的储蓄银行集 团是主体,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仅 31%,且商业银行投放的企业贷款中,大银行仅占 39%,低于区域商行的 45%的份额。大银行大力推进投行转型,资
24、产中贷款占比较低, 受金融危机冲击也较大。2.3.公共银行:定位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兼具“小银行”和 “大集团”特征储蓄银行集团作为公法机构+市政托管框架下的大型金融集团,也被称为公共银 行。体系架构来看,公共银行为三层级组织结构:1)第一层级储蓄银行依据公法成立,绝大部分为集体所有制(但非国有银行), 由地方政府创立并为其提供担保,所对应的公共实体是当地政府(市、镇或区),股 份为市政府所有,储蓄银行监事会(最高权力机构)成员主要为当地政府官员、员工 代表以及外部监事,监事会主席一般由市长或县长兼任。2)第二层级由 12 家地区性储蓄汇划协会+6 家州立银行构成,其中地区性储蓄 汇划协会负责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行业 专题报告 德国 银行业 模式 特征 以及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