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荣昌生物研究报告.docx
《医药行业-荣昌生物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行业-荣昌生物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药行业-荣昌生物研究报告1. 荣昌生物:立足源头创新的生物制药公司1.1. 国内 ADC 药物先行者,聚焦创新药物研发荣昌生物成立于 2008 年,聚焦创新技术研发,是一家专注源头创新的生物制 药公司。公司依托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ADC)、双功能抗体三大技术平台, 聚焦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 覆盖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疾病、眼科疾病等疾病领域,旨在提供具有高度临床价值 的创新疗法。公司已迈向商业化阶段,核心品种泰它西普(RC18)和维迪西妥单抗 (RC48)于 2021 年获得 NMPA 批准附条件上市,并开发了 20 余款候选生物药 产品,
2、其中 10 余款处于临床研究或 IND 准备阶段,基于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形成 合理的产品矩阵,支持公司长足发展。1.2.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高管团队拥有深厚的产业背景公司股权结构明晰,支持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公司共同的实际控制人为王威 东、房健民、林健、王荔强、王旭东、邓勇、熊晓滨、温庆凯、杨敏华、魏建良, 合计控制公司 41.6%的股权。公司高管团队拥有丰富的产业背景,确保产品从立项到商业化的高效进展。 公司高管人员深耕生物医药领域,多数具有跨国企业经验。公司董事长王威东先 生深耕药物研发多年,拥有超过将近 20 年的制药企业管理经验;执行董事、首席 科学官房建民博士拥有丰富的生物药研发经验;首
3、席医学官何如意博士在美国 FDA 和中国 CFDA 工作多年,极好地指导公司产品临床研究设计。公司深入打造人才梯队,目前团队已有超过 800 名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其 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 40%。在商业化团队建设方面,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的自身免疫疾病与抗肿瘤领域销售团队合计 290 名,大力推动产品的商 业化进程。1.3.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RC18 和 RC42 的商业化助力 21 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注重研发投入,商业化进程迎来较大进展,2021 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积极拥抱研发,战略加码研发投入,随着产品管线进入临床后期,研发投入 呈增长趋势,2021
4、年研发费用 7.1 亿元,同比增长 52.6%。公司已在山东烟台、 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 3 个研发中心,药物研发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公 司拥有优秀的研发能力,截至 2022 年 1 月 18 日,公司已累计拥有 85 项已授权 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64 项),并有超过 140 项在申请专利。公司营收 2021 年实 现扭亏为盈,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1)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成功在国内上市, 为公司带来销售收入;2)公司于 2021 年 8 月与 Seagen 达成可观的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公司获得 2 亿美元首付款。1.4. 产能持续升级,将从 4.2 万升扩大至 2025 年的 8.
5、6 万升背靠自主研发平台,产能升级双重保障。公司在药物研发积累经验的同时, 搭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 以及双功能抗体平台等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依托可靠的平台进行候选药物的筛选、 开发,成为药物研发的有力后盾。产能规模方面,公司拥有符合全球 GMP 标准的 生产体系,包括 21 个 2000 升一次性袋式生物反应器在内的机械、设备进行规范 化生产,未来随着商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将逐步升级,并计划在 2025 年末原液总产能扩大至 8.6 万升。2. RC18:全球首款双靶点 BLys 融合蛋白,海内外双轮并举2.1. 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较大临
6、床未满需求,RC18 为潜在最佳生物制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且难以根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 发于育龄期女性,存在较大临床需求。据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 2020, 我国 SLE 患病率约为 3070/10 万。SLE 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 文数据,预计 2030 年全球患病人数达 855.2 万人,其中中国约 109.5 万人。SLE 药物治疗市场规模可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 SLE 治疗药物市场的规 模预期 2030 年增长可增长至 169 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市场规模达 143 亿美元, 中国市场有望达到 43 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达 32
7、亿美元。SLE 常用标准疗法安全性和耐受性亟待提高。目前 SLE 的标准疗法包括糖 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多种药物,其中激素是 SLE 最常用 的基础药物,但是病程4 年的 SLE 患者中,仅约 25%的患者经过治疗得到临床 缓解,45%的患者出现器官损害,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超过 30%。目前 SLE 患者治疗选择仍然有限,亟需药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的靶向创新药物。目前国内针对 SLE 治疗药物中上市的生物制剂仅泰它西普和贝利尤单抗 2 款,竞争格局良好。贝利尤单抗于 2011 年、2019 年分别获得美国 FDA、中国 NMPA 的批准,能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
8、,降低严重复发的风险及减少激素用量, 目前更适用于常规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就生物制剂在SLE治疗的市场潜力来看, 首款靶向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 2021 年已实现 8.74 亿英镑收入,拥有值得期待的 市场空间。泰它西普于 2019 年 12 月获得 NMPA 优先审评资格,并于 2021 年 3 月基于 II 期临床数据在国内获附条件批准上市,跻身国内 SLE 治疗市场,有望优 化 SLE 患者的治疗选择。泰它西普采用双靶点阻断设计,增强抑制疗效。公司开发的泰它西普是一种TACI-Fc 融合蛋白,通过靶向 BLyS 及 APRIL 双重阻断 B 淋巴细胞增生与 T 淋 巴细胞活化,治疗多种由
9、B 细胞活化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泰它西普融合蛋白分 子中的 TACI 受体对 B 细胞表面 BLyS 和 APRIL 具备更高亲和力,赋予其较好的 B 细胞活化通路阻断作用。相较于贝利尤单抗,RC18 具有差异化优势:1)独特的双靶点机制,双重阻 断 BLyS/APRIL 通道,增强对 B 细胞和 T 细胞成熟的抑制能力,而贝利尤单抗仅 靶向 BLyS;2)药物分子采用人类天然的 IgG1 免疫球蛋白构建,有效提高 RC18 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并具备较长半衰期;3)RC18 采用接近全人源化的 TACI 片 段和全人源化的 IgG Fc 片段融合而成,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RC18 的结构具有
10、较好的稳定性和药物半衰期,因此更加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RC18 治疗 SLE 适应症应答率高达 79.2%,整体更优于贝利尤单抗。国内已 完成的 IIb 期临床实验在血清学指标和药效应答方面均展现出 RC18 在治疗 SLE 具有 best-in-class 潜力。IIb 期临床研究共入组 249 例中重度 SLE 患者,在标准 治疗的基础上,每周加用一次皮下注射 80mg、160mg 或 240mg 的 RC18 或安慰 剂,随访时间 48 周,主要终点为在第 48 周达到 SLE 应答指数 4(SRI-4)应答 的患者比例,在 80mg 至 240mg 的剂量范围内,均呈现剂量依赖的降
11、低效果,与 贝利木单抗相比有效剂量相对更低(非头对头试验)。患者接受 RC18 治疗后 SRI4 应答率达 79.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表明 RC18 治疗组中 SLE 疾病活动性显 著降低,临床疗效显著。此外,非头对头试验数据显示 RC18 可有效降低 SLE 患 者 IgM、IgG 和 IgA 的浓度水平,整体优于葛兰素史克的贝利尤单抗。医保纳入将大幅提高患者支付能力,助力公司 RC18 快速放量。RC18 治疗 中重度 SLE 适应症成功纳入 2021 年医保目录,单支费用由 2586 元下降 68.3% 至 818.8 元,对应年化费用 8 万元,作为一种慢病用药极大地提升了患者支付
12、能 力和支付意愿。考虑到 RC18 在 SLE 治疗中应答率非头对头下优于贝利木单抗, 我们认为 RC18 有望搭乘医保顺风车,为更多 SLE 患者带来全新治疗机会,迎来 快速放量。2.2. 剑指自身免疫市场,多项适应症步入临床后期RC18 适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试验有序进行。1)类风湿关节炎(RA):进入临床 III 期,或可应用于 TNF-难治性人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 年全球 RA 发病人数为 3,980 万人,中国约 600 万人,药物市场规模高达 2.2 亿美元。RC18 治疗 RA 目前正处于 III 期注册性临 床试验,虽然国内市场已有多种治疗 RA 进入
13、医保目录,但 RC18 治疗 RA 的靶 点区别于其他的 TNF- 抑制剂和 IL-6 药物,具有应用于 TNF- 抑制剂难治性类 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潜力,市场前景值得期待。2) 干燥综合征(SS):临床 II 期已完成,填补生物靶向治疗空白。根据弗 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 年中国患 SS 的患者 63.13 万人,SS 药物的市场规模 达到 1.6 亿美元,而目前尚无获准用于 SS 的有效生物药,且国内在研药物较少,存在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前景良好。目前 RC18 治疗 SS 的 II 期临床试验已经 完成,共计 42 名 SS 患者入组,主要终点为第 24 周的 ESSDAI 得分相比基
14、线的 变化。3)免疫球蛋白 A 肾病(IgA)尚无特效靶向疗法,RC18 II 期临床数据优秀。 IgA 肾病属于罕见病,但也是原发性肾脏疾病的最常见病因,预后较差。根据弗若 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 2030 年全球 IgA 肾病患者人数达到 1,016.52 万人,中国 高达 237 万人,相关药物市场预期 5.07 亿美元,但目前仍没有获批治疗 IgA 肾病 的特定疗法,临床对于特定生物创新药的需求量较大。IgA 肾病的 II 期临床试验 目前已完成,共入组 44 名 IgA 肾病患者,240mg 的 RC18 给药 24 周后,24 小 时尿蛋白平均水平较基线下降了 49%,能有效缓解 I
15、gA 肾病的进程,且具有较好 的安全性。4)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进入临床 III 期阶段,RC18 在该适 应症为国内进度第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 2030 年 NMOSD 领域治疗 药物的中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3.67 亿美元,患者人数约 5.26 万人。目前 RC18 适 用于 NMOSD 已到达 III 期临床阶段,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RC18 是中国唯 一一种处于 III 期临床开发阶段的 NMOSD 候选创新生物药,先发优势明显,竞争 格局温和。5) 重症肌无力(MG)适应症尚无靶向制剂获批,RC18 临床 II 期已完成。 MG 市场迅速
16、增长,前景可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MG 治疗药物市场预计 持续快速增长,国内药物市场 2020 年达到 0.46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增长至 10.66 亿美元。目前仅有美国批准的依库珠单抗上市用于治疗 MG,在国内的在研 管线数量相对较小,公司的 RC18 适用 MG 的 I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目前国内除 了 RC18 外仅和铂医药巴托利单抗(FcRn)处于临床 III 期,RC18 有望弥补 MG 治疗空白。6) 多发性硬化症(MS)为青中年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RC18 进入临床 II 期阶段:MS 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随着反复发作,会引起视 力下降、运动障
17、碍、低级中枢障碍等全身性问题,多发于年轻人, 2020 年国内 患者规模达到 4.85 万人,亟需有效、安全的药物,目前国内尚无 MS 相关的创新 生物药上市,RC18 用于 MS 的 II 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2.3. 美国治疗 SLE 的 III 期临床即将实现患者入组,海外进展可期RC18 治疗 SLE 适应症在美国已进入临床 III 期阶段,海外商业化可期。RC18 用于治疗 SLE 于 2020 年 1 月获批在美国开展 III 期临床试验,2021 年 12 月美国 FDA 同意了 RC18 用于治疗 SLE 以激素为标准疗法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方案, 目前在准备美国的首例患
18、者入组给药计划。此外,RC18 适用 IgA 肾病美国于 2020 年 12 月获得美国 FDA 批准,可免于 I 期临床试验,直接进行 II 期临床试验,目 前该项试验的首例患者已顺利完成入组给药。3. RC48:国内首款 ADC 药物,临床优势显著3.1. ADC 药物:智能生物“导弹”,全球研发已成燎原抗体偶联药物(ADC)兼具抗体靶向作用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杀伤作用,在 肿瘤领域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ADC 结构精巧,被誉为“生物导弹”,主要由三大 关键部分组成:1)抗体片段:靶向识别肿瘤抗原表位,抗体-抗原的相互作用介导 ADC 的细胞内化。目前上市的 ADC 大都选择溶解性良好、稳定性
19、较强的 IgG1 亚 型,而抗原结合表位的差异化设计通常会带来靶点的不同亲和力;2)细胞毒素: 针对肿瘤细胞起到直接杀伤作用,并发挥“旁观者效应”增强药效。细胞毒素药物 通常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以确保药效的发挥,且拥有良好的细胞膜渗透性介导“旁 观者效应”;3)连接子:化学连接抗体与细胞毒素,确保 ADC 整体结构稳定与药 物在肿瘤部位的释放。ADC 的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量三大关键元件,赋能有效性与耐受性兼具的全 新 ADC 药物研发。从作用机制来看,ADC 进入血液循环后需要经历关键几步发 挥作用:1)通过识别肿瘤表面抗原并随着抗原的内化进入肿瘤细胞;2)连接子 细胞内酶/酸的作用下发生断裂,
20、释放细胞毒素药物;3)细胞毒素药物发挥直接杀 伤作用;4)细胞毒素药物渗透至周边其它未内化 ADC 药物的肿瘤细胞内,发挥 “旁观者效应”。ADC 药物虽然结构简单,但设计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 征:1)降低脱靶副作用,提高耐受性:毒素药物具有较强细胞毒性,精准靶向对 于增效减毒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通过优化抗体的抗原结合域、完善连接子的稳 定性等方面实现。2)拥有较好的旁观者效应,对高表达与低表达肿瘤细胞“一网打尽”。肿瘤 组织通常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不均,低表达肿瘤细 胞容易成为掣肘响应持续的因素。因此,选择细胞渗透性良好且胞内稳定性强的 毒素药物尤为关键;此外
21、,不可裂解连接子在内化形成的溶酶体中裂解后会在毒 素表面留下带负电的氨基酸影响其旁观者效应发挥,因此稳定性良好的可裂解连 接子更加合适。3)合适的连接子设计与偶联反应,提高 ADC 药物的质控均一性。稳定的连 接子设计可以提高 ADC 药物整体的循环稳定性,定点偶联技术对药物/抗体荷载 比(DAR 值)实现精准控制,提高 ADC 药物的生产均一性。4)合理的 DAR 值以平衡药效与 ADC 药物半衰期。高 DAR 值对应更高密度 毒素药物荷载和更强细胞杀伤作用,但更易被肝脏清除导致半衰期下降。此外, 过高的 DAR 值产生的空间位阻或许会影响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因此,需要根据靶 点生物学效应的发
22、挥设计合理的 DAR 值。ADC 药物研发已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全球已有超过 10 款获批上市。获批的 ADC 药物主要集中在肿瘤适应症,靶点、毒素、DAR 值各有差异,适应症涵盖难 治血液瘤、经治实体瘤、一线实体瘤以及辅助治疗适应症。整体来看,IgG1 亚型 抗体使用较多,主要是由于 IgG1 抗体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连接子以可裂 解型较多,DAR 值大都为 48。2019 年 Enhertu 的获批激发 ADC 药物更高研发 热潮,且在 HER2 阳性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上展现了 ADC 药物的临床价值。预 计随着靶点的挖掘和创新技术的应用,ADC 药物的临床价值有望持续输出。根据医药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药行业 荣昌 生物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