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_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x
《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_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_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_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 宏观背景:“大滞胀”下的艰难转型“产业结构转型”是日本在 70-80 年代的标签,“科技立国”和“减量经营” 是其中两大抓手。日本在二战之后成功从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完成钢铁、化工 为代表的重工业经济转型。但随着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带来的日元升 值,以及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来料加工”模式的重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 击,日本被迫进行第二次经济转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产业升 级:针对传统重工业实施“减量经营”,降低耗能、财务与人力成本;针对新兴 产业提出 “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重点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并且
2、通过提 出不同“产业结构设想”指导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达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 同时,调整落后传统行业的产能出清。随着对于重化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日本成功在全球产业链中开辟了新领域,并 且在 70-80 年代大滞胀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稳定经济增速。经 济结构优化后的日本大幅降低了对化工原材料的依赖,1974 年至 1985 年日本GNP 增加 60%的背景下,原油进口量降低了 30%。虽然期间重化学工业品出 口占比有所增长,但传统的钢铁、化学等资源消耗品占比明显下降,而代之以 微电子、一般机械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下, 日本实际 GDP 增速均超过 5%,相对于
3、其他西方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1.1.成也萧何败萧何,重工业进出口贸易为日本带来了高速增长,也带来了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日本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快速增长来自于第一次产业结构优化,但过度依赖外部 市场也为此后埋下隐患。以食品和纺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日本早年的 经济支柱。战后经济修复对于工业物资的需求,促使日本政府向煤炭、钢铁等 基础工业进行政策倾斜。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日本也迎来了年均实际 GDP 增速高达 9%的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市场限制和资源匮乏,日本当时以“来料 加工”的粗放式重工业为主,经济快速发展但深度依赖外部市场,以原油和铁 矿石为例,1972 年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均接近 1
4、00%,而消费端,船舶、电视机 等产品对出口的依存度也在 50%上下。这也为之后的外部冲击埋下隐患。70 年代初期开始,日本遭遇一连串外部冲击,日元大幅升值、经济刺激失败、 以及石油危机均倒逼日本不得不进行产业机构调整。1971 年,时任美国总统 尼克松宣布放弃金本位,导致日元出现快速升值,“两头在外”的日本重化工产 业利润因此被大幅挤占。为了应对经济下滑,日本在 1972 年推出“列岛改造 计划”,企图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弥补需求不足,最终导致银行放贷失控, 通胀抬升。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石油占日本当时全部能源消耗的 77.6%,油价的快速上行无疑再度对日本经济施以沉重一击
5、:加工型重工业需 要将产品成本涨价转嫁给下游,但日元升值同时还抑制了出口的需求端。叠加 前期列岛改造计划带来的产能过剩,CPI 加速攀升至 20%上方。为了抑制通胀 压力,日本央行在 73 年上调贴现率 5 次,M2 从 73 年初接近 30%的同比增长 降至至 74 年 10%左右的水平。需求不振叠加流动性收紧,1974 年日本企业倒闭数量达到空前的 11681 家。此外,国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日本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早年日本奉行 “生产第一”的原则,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牺牲了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导致 污染问题日益严重。72 年“四大公害”事件水俣病、第二水俣病(新潟水 俣病)、四日市哮喘
6、和痛痛病的出现引起日本国内外的重视。日本国民收入在经 历了 50-6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后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始逐步改变一直以来“经 济增长居首位”的理念,大众对于生活情趣、自然环境等精神上的追求日益突 出。1973-1985 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 0.2 个百分点, 19701980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 8.9 个百分点。1.2.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向“节能化”、“技术化”转型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致力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开始向“节能化”方 向发展。日本政府在 1974 年出版的产业结构长期设想方案中提出“发展 资源能源节能型产业”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两大
7、目标。针对传统重化工 业,日本政府在 1978 年出台“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将化肥、造 船等 14 个行业认定为萧条行业,通过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对落后产能进 行清理。日本政府还成立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帮助萧条行业进行过剩产能出清。日本企业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成本的降低,包括能源成本与人力成本。日本企 业便自发进行了“减量经营”的措施。日本汽车和家电在节能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追捧。日本在节能化方面 的投入使其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具比较优势。例如,以丰田卡罗拉为代表的 日系车,具备油耗低、耐用性强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当时市场需求的变化。70 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崛起,对美
8、出口增速出现显著提升。与此同 时,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如纺织机、棉纺织物)逐步褪去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的 身份。日本政府还将目光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1973 年后日本政府对电子计算机给 予了大力支持,并在 1976 年通过募集了规模高达 300 亿日元的“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补助金”。1978 年,日本出台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鼓励和扶持机械、电子、软件开发三大行业,大量补贴研发资金和给予优惠税 收增产。而后在 1980 年的产业结构长期设想方案中又进一步提出“科技 立国”战略,明确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新 做动力,以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以
9、软件技术为中心的技术 密集化和智能密集化来促进各部门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工程师红利和大量的专利进口都是日本产业转型背后的重要驱动。1965 年到1975 年期间,日本大学生人数从 94 万人增长到 174 万人,高等教育人才得到 了将近于翻倍的增长。这也为日本未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日元的升值为进口带来极大的便利,根据现代日本经济事典,日本在 1971-1975 年间引进的甲种技术合同有 8368 件,相当于整个 20 世纪 50- 60 年代的总和,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美国。1.3.产业结构转型减缓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冲击显著小于前一次。19
10、78 年底,两伊战争再度引 发石油价格飙升。相较于第一次石油危机不同的是,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 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通胀压力。全球 CPI 同比涨幅在 1979-1981 年分别为 7.66%、31.40%、16.64%,而日本的同期 CPI 变化仅为 3.66%、7.81%、 4.78%。日本经济表现“一枝独秀”的核心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优化。1985 年,通用机械、 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占日本制造业 GDP 的比重分别为 9.99%、14.51%、 11.19%,成为日本制造业占比前四大的行业。然而像纤维、纸浆、化学、石油等 重工业的产业占比相对于 1965 年以来出现明显下降。转型成功后的日本企
11、业在全球产业竞争力方面出现“质的飞跃”。日本政府在第 二次石油危机前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则是在充分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的 教训后的经验之举,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物价大涨。日本在 79 年上调 3 次贴现 率,由 3.5%上调至 6.25%。并且在 80 年的第一季度将贴现率上调至 9%。同 时结构优化带来的高附加值产业出口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使日本在当时的全 球产业链中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1965-1973 年日本经济增速 9.4%的背景 下,出口贡献度仅 16%,而 1974-1985 年的经济增速仅为 4.3%时,出口贡 献度高达 35%。2. 复盘 70-80 年代日本股市2.1. 19
12、73 -1985 年盈利驱动的“转型牛”,日经指数涨幅近 1.5 倍70-80 年代全球“大滞胀”时代,日本股市却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走出了一轮长牛。1973-1975 年受到日元快速升值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股市 也经历了大幅调整,日经指数从 5200 点下跌至 3600 点。1976 年日本开始密 集出台政策引导传统重化工行业“减量经营”去产能,同时对高端精密机械领 域提供补贴、减税等支持,股市开启了超过 10 年的慢牛行情。整体来看,日经 225 指数在 1973 至 1985 年期间的涨幅接近 150%。尤其在第二次石油危机 冲击下,日经 225 的表现显著优于标普 500 等其他
13、代表性指数。日本股市的长牛主要由盈利驱动。可以明显的看到在 1973-1985 年,只有不 到三分之一的板块涨幅来自于估值拉动,基本面的盈利变化是大部分板块上涨 的主要动力。从行业 表 现 来 看 ,涨幅 靠 前 的分别为 通信( 1389.85% )、 休 闲 旅 游 ( 320.78% )、 医 药 零 售 ( 300.33% )、 医 疗 保 健 ( 298.80% )、 传 媒 (297.87%);表现靠后的行业分别为基础资源(79.50%)、建材(90.83%)、房地产(95.72%)、消费品及服务(118.21%)、工业品及服务(137.10%)。 从个股层面出发,涨幅前五的个股分
14、别为:日本住友制药、安斯泰来制药、住 友金属矿业、中外制药、村田制作所,涨幅分别为 3520.3%、2473.6%、 1463.5%、1133.7%、1119.8%。2.2. 行情演绎与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日本从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冲击前到 1985 年“广场协议”,经历了从粗放型重 化工业到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精密器械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期间日本股市也 可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分成 3 个阶段。1)1973 年-1974 年末:粗放型重化业晚期。在这个阶段中,日本股市呈现出 单边下跌的趋势。在这期间日本经济经历了通胀、油价、货币的三重上涨,从 而给造船、化纤等传统企业利润和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15、1974 年末,日本通 胀压力开始逐步缓解,股市也触底反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阶段的结束。2)1975 年-1978 年末:粗放型重工业向加工型工业转型期。在此期间,日 本经济逐渐从外部冲击下恢复,同时产业结构转型也开始渐入佳境。传统重工业的成本压力缓解、向汽车和电子等加工型工业的转型,帮助企业实现利润上 的增长,日本股市也走出一轮小牛市。3)1979 年-1985 年末:从加工型工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期。我们认为第二 次石油危机可以再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日本展现出了与上一轮冲击不一样的表 现。在此阶段中,“科技立国”战略和强劲的出口对日本股市走牛提供了支撑, 直至“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带来“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投资 策略 专题报告 日本 1970 年代 股市 及其 中国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