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技术专题分析报告:mRNA疫苗开启疫苗行业新时代.docx
《疫苗技术专题分析报告:mRNA疫苗开启疫苗行业新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苗技术专题分析报告:mRNA疫苗开启疫苗行业新时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疫苗技术专题分析报告:mRNA疫苗开启疫苗行业新时代一、免疫系统及疫苗工作原理免疫系统概览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以功能作为定义的系统,而非由器官作为定义的系统。免疫系统可分为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一般情况下,抵御外源性入侵物质的第一道防线是固有性免疫。固有免疫中又可分为外部防御和内 部防御。外部防御的典型是皮肤以及黏膜,是人体整套防御系统的排头兵。若外部防御被突破,内部防御将筑起第二道防线,其中包括吞噬细胞、抗微生物蛋白质、自然杀手细胞(NK cell)等。若固有免疫无法成功防御入侵,获得性免疫则会启动。由于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因此针对特定入侵物质的防御效果较为明显。常见的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
2、和细胞免疫。目前,几乎所有疫苗的最终目的都是激活此处所提到的获得性免疫。总体而言,获得性免疫的激发来源于对抗原的识别。当某一病原体首次入侵时时,由于没有现成的 特异化 B 细胞和 T 细胞,获得性免疫的应答时间较长。原始 B 细胞和 T 细胞需要时间分化形成特异 性免疫细胞。在完成首次杀灭后,部分特异化的 B 细胞和 T 细胞会留存于体内成为记忆 B 细胞、记 忆 T 细胞。若未来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入侵,无需原始 B/T 细胞重新分化,记忆 B 细胞和 T 细胞将自我 扩增、激活,迅速启动免疫应答。疫苗一般性原理目前绝大部分疫苗的逻辑是通过递送抗原,使人体自发形成特异性免疫反应。相较于直接注射抗
3、体或特异性 T 细胞,人体自发形成的免疫具有更好的持续性,同时免疫原性更低。同时,抗体和 T 细胞本身具有半衰期,免疫有效时间短。人体不能直接复制注射进入的抗体或 T 细胞,所以无法在遭遇抗原时快速扩增,免疫反应较弱。直接递送抗体或 T 细胞的做法不适用于预防领域,但在部分治疗领域能够发挥作用。目前关注度较 高的抗体药便是将人为制造或编辑的抗体导入人体内,直接由注入的抗体对特定细胞进行杀伤或抑 制。CAR-T 疗法则是直接递送经过人为编辑的 T 细胞进入体内,由这部分改装过 的 CAR-T 细胞直接杀伤目标细胞。疫苗通过递送抗原激发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与自然界中病原体入侵形成免疫记忆不同,疫
4、苗往 往只递送无毒无害的某一抗原片段进入人体。抗原本身是无害的,可视作一种标识,供免疫细胞进行识别。因此,疫苗本身并不带有毒性。mRNA 疫苗mRNA 疫苗治疗原理:“巧”用自身细胞加强特异性免疫DNA 本身无法直接对人体 产生影响,各类蛋白质才是能够左右表象的物质。mRNA 是 DNA 转化为蛋白质的中间体。mRNA 类似于说明书,能够指导自身细胞生产出特定的蛋白,但是 mRNA 的改变不会被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继承,也不会遗传至下一代个体中。蛋白则是最终生产得到的工具,对生物个体的各项指标直接产生作用。 这一条转录转译链被称为生物学“中心法则”。mRNA 疫苗利用了两步表达的机理,使疫苗在不改
5、变 DNA 序列的同时,为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提供更准确的抗原蛋白以及更持久的抗原体内留存时间, 使被激活的特异性免疫更精准,同时免疫效果得到巩固。mRNA 疫苗中的 mRNA 片段编码新冠病毒表面的某些蛋白或受体。疫苗递送人工编辑后的 mRNA 进入人体细胞,在体内“借用”人体自身细胞转译 mRNA 为蛋白质。此类 mRNA 在经过转译后会表达成为病毒所具有的某种抗原蛋白。虽然产生的抗原是由自身细胞制造,但由于其氨基酸序列具有外源性,APC 中的 TLR 并不识别此段序列,因此仍旧会激发 B 细胞和 T 细胞针对此抗原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建立免疫记忆。LNP 递送系统:递送疫苗有效物质进入
6、预定轨道的运载火箭mRNA 疫苗要发挥作用,必须先将编辑好的 mRNA 转递进细胞质中。mRNA 作为大分子,在不破坏细胞膜的前提下,进出细胞只能以内含体通过胞吞作用。为保证 mRNA 在转译前保持完整性,mRNA 需要在内含体与溶酶体结合前打破内含体包膜并逃离。逃离内含体进入细胞质后,mRNA 便会在细胞质内游动,直至到达核糖体并在此转译为肽链,最终折叠成为蛋白质。对于 mRNA 疫苗和药物,递送系统有两大职责:一是有效包裹和保护 mRNA 在到达靶点前维持稳定, 二是帮助 mRNA 有效成分进入细胞,三是在 mRNA 到达溶酶体前将其释放进入细胞质中。LNP 是目前最具潜力的递送载体之一。
7、LNP是脂质微粒的总称,其中又包括脂质胶团、脂质体等。LNP 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相似,均由脂质分子构成。脂质分子的两条长尾通常呈平行状态,脂质形成的双分子层稳定。在进入细胞质酸性环境后, 部分脂质的头部质子化,呈现阳离子形态,与其他阴性离子态的脂质分子相吸引,尾部张开。原本双分子层的形式被破坏,形成头部聚集在一起的环状。之前包裹在内的 mRNA 便可逃逸出内含体, 进入细胞质等待转译。为了提高载体对包裹成分的保护能力,通过在载体外部连接 PEG 可以进一步增强载体的稳定性。mRNA 疫苗相较于其他技术路径疫苗的优劣势分析mRNA 疫苗 vs. 灭活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力优势mRNA 是将编
8、码病毒抗原的 mRNA 注入体内,由人体自身细胞产生对应的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免疫。mRNA 疫苗能够呈现更多的抗原,同时能更持久地激活巩固特异性免疫。原因在于mRNA 疫苗抗原呈递的过程是可短暂持续的,呈递的 mRNA 可指导多个核糖体产生抗原蛋白,直至 mRNA 降解。由于细胞能够不断根据 mRNA 生产抗原蛋 白,因此抗原数量受疫苗剂量所限制较小,从时间维度上看,抗原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消耗完毕。 抗原数量水平越高、保持时长越长,形成的特异性免疫记忆越强烈,免疫应答更快、持续时间越长。mRNA 疫苗 vs. DNA 疫苗:更高效,逆转录风险较小mRNA 疫苗更有效也更安全。DNA 疫苗需
9、要将包裹的有效成分递送通过多层屏障导致有效成分难以进入反应场所,免疫激活更难。mRNA 疫苗导入的外源物质不需进入细胞核,发生外源遗传片段逆转录进入人体自身 DNA 的概率 较小,因此引起肿瘤癌症的概率极小。mRNA 疫苗 vs. 病毒载体疫苗:适用人群覆盖全面,逆转录风险较小,机会成本更低LNP 为递送 mRNA 片段到达靶点、定点释放提供了支持。另一大受到较高关注度的载体平台是病毒载体平台,常见的类别有腺病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病毒载体反应的一大缺陷是,若接种者本身体内 含有针对此病毒载体的抗体,或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了抗体,则病毒载体疫苗无法将有效成分递送进入预定的细胞质内。相比之下,L
10、NP 的结构由脂质分子构成,载体引起免疫反应的几率较小,能够更有效地递送有效成分至目标靶点。病毒载体疫苗具有更高的机会成本。当人体接受病毒载体疫苗注射后,体内会自动产生针对此载体的抗体和其他特异免疫反应。此后再次运用相同或相似病毒载体作为递送系统给药时,会更容易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难以成功将药物递送至靶点。MRNA 新冠疫苗临床数据解析: NO PAIN, NO GAINmRNA 疫苗的临床运用历史始于 2020 年新冠疫情。截止 2021 年 5 月 7 日,全球共有 15款mRNA 疫苗在研,其中包括已纳入 WHO 紧急使用名单的 2 款 mRNA 疫苗:由辉瑞/BioNTech 联合研发
11、的 BNT162b2,以及由 Moderna 研发的 mRNA-1273。mRNA 疫苗展现了令人振奋的保护率2020 年 11 月 18 日,辉瑞发布了 BNT162b2 的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疫苗整体保护率高达 95%。 2021 年 3 月 31 日,Moderna 发布了 mRNA-1273 的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疫苗整体保护率也达 到 94.1%,与 BNT162b2 的数据非常接近。2 款 mRNA 疫苗同时展现出极为优异的保护率,共同预示着 mRNA 疫苗技术在激活免疫系统上的令人震惊的高效,也让科学界对 mRNA 疫苗技术未来在其他疾病领域可能带来的
12、改变充满期待。辉瑞/BioNTech mRNA 疫苗(BNT162b2)有效性临床试验数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样本人群为在实验前或实验开始时均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均接受 2 剂 BNT162b2 注射;另外为安慰剂 组,接受 2 剂安慰剂注射。在完成 2 剂接种 7 天后,疫苗组出现 8 例新冠感染者,安慰剂组出现 162 例,疫苗有效保护率达到 95.0%。第二部分样本人群包括感染和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在完成 2 剂接种 7 天后,疫苗组中出现 9 例新冠感染者,安慰剂组 169 例。疫苗有 效保护率达到 94.6%。根据年龄段划分,BNT162b2 对 16-64 岁人群的保护率为
13、95.1%,对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保护率则维持在了 94.7%。数据显示了 mRNA 疫苗在人群中激活免疫系统的能力基本不受接种者年龄的影响。Moderna mRNA 疫苗(mRNA-1273)有效性全球领先上市的另一款 mRNA 新冠疫苗是 Moderna 公司与美国国家过敏及传染疾病研究所(NIAID) 研发的 mRNA-1273。这款疫苗的技术路径与辉瑞/BioNTech 的 mRNA 疫苗相同,临床结果也展现了令人振奋的保护率,以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根据 Moderna 公司给医疗服务机构的事实陈述,mRNA-1273 的保护率达到约 94.1%(95%CI: 89.3%-
14、96.8%)。在针对 18 岁以上人群的临床试验中,科学家将样本人群分为两组:疫苗组均接受 2 剂 mRNA-1273 注射;另外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注射。在完成第 2 剂接种 14 天后,疫苗组中出现新冠病例 11 例,每年每千人病例数为 3.328;安慰剂对照组中出现新冠病例 185 例,每年每千人 病例数为 56.510。由此测得,疫苗保护率约为 94.1%,与辉瑞/BioNTech 的 mRNA 新冠疫苗临床有效率非常相近。Moderna 和辉瑞/BioNTech mRNA 疫苗的临床实验结果都显示出采用 mRNA 技术路径的疫苗 具有极高的有效性。本次临床试验的样本人群中包含了 65
1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疫苗组中有 3583 位老年人,其中出现 4 例新冠感染;安慰剂组中有 3552 位老年人,其中出现 29 例新冠感染。因此,mRNA-1273 对于 65 岁及以上的人群的有效保护率为 86.4%,表现仍旧非常优秀。国药集团灭活疫苗(WIV04/HB02)有效性为了更直观地展现 mRNA 疫苗与传统疫苗在不同指标上的差别引用使用最为广泛的灭活型疫苗进行对比。国药集团及北京生物研究所、武汉生物研究所共同研发的 WIV04 和 HB02 是 2 款最先上市的传统灭活疫苗。2021 年 5 月 26 日,JAMA 发布了国药集团 2 款灭活新冠疫苗的临床 III 期结果。临床结
16、果展现了不错的 保护率,整体保护率均在 70%以上,远远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 50%的要求。mRNA 疫苗不良反应:短期反应略高于传统疫苗,需要时间验证长期安全性除了有效保护率外,疫苗的另一重要指标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和概率。从理论分析,mRNA 疫苗通过使部分人体细胞表达外源抗原来激活免疫,除了抗原本身会引起免疫反 应,这部分表达抗原的自体细胞可能也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灭活疫苗则是直接呈递抗原,因 此免疫反应较小。辉瑞/BioNTech mRNA 疫苗(BNT162b2)安全性临床试验记录了样本人群每剂次接种后 7 天以内的不良反应,并将样本人群分为 3 个年龄阶段:12-15 岁、18-
17、55 岁、56 岁及以上,以研究疫苗对青少年和老年人是否安全。总体来说,第二次接种后绝大多数各类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均高于第一次接种后。局部不良反应中,注射处疼痛报告比例较高。系统性不良反应中报告最多的是头痛和疲惫。在 18-55 岁主要年龄层的研究中,第一次接种后头痛和疲惫的出现几率 分别为 41.9%、47.4%(对应安慰剂组 33.7%、33.4%),第二次接种后的几率分别为 51.7%、59.4%(对 应安慰剂组 24.1%、22.8%)。其他不良反应中,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呕吐、腹泻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1.2%、11.1%,但安慰剂组的对应概率也分别达到 1.2%、11.7%,不良反应出现
18、概率与疫苗组持平甚至更高,因此无法判断此类不良反应的出现是否和疫苗接种有因果关系。相较于第一剂接种,第二剂 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更高,出现发热的频率达到 15.8%(对应安慰剂组 0.5%),发冷、肌 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的出现频率也较高,分别为 35.1%(对应安慰剂组 3.8%)、37.3%(对应安慰剂组 8.2%)、21.9%(对应安慰剂组 5.2%)。56 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并未显示出疫苗会对老年群体造成更严重的副作用,老年人群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甚至略低于 18-55 岁年龄段的水平。不同种类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与 18-55 岁年龄层类似,头疼和疲惫的发生频
19、率较高。12-15 岁年龄层人群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与其他两个年龄层相似,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略高 于其他两个年龄层。12-15 岁年龄层人群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概率较高。接种第一剂后的发热概率 为 10.1%(对应安慰剂组 1.1%),接种第二剂后的发热概率为 19.6%(对应安慰剂组 0.6%)。Moderna mRNA 疫苗(mRNA-1273)安全性Moderna mRNA-1273 的临床不良反应研究记录了每剂次接种后 7 天以内的不良反应,将样本人群分为 2 个年龄阶段: 18-64 岁、65 岁及以上,同时每个年龄层中分为疫苗组和安慰剂组。总体来说,第二次接种后绝大多数各类不
20、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均高于第一次接种后。局部不良反应中,疼痛仍旧是占比最高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后报告疼痛的比例分别为 86.9%、 89.9%(对应安慰剂组 19.1%、18.7%)。其中三级疼痛报告比例分别为 3.2%、4.6%(对应安慰剂组 0.2%、 0.2%)。系统性不良反应中,疲惫报告比例仍旧最高,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后报告疲惫的比例分别为 38.4%、 67.6%(对应安慰剂组 28.8%、24.6%),与 BNT162b2 数据相近。不良反应种类中,除注射处疼痛外,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疲惫。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与疫苗组持平甚至更高,因此无法判断此类不良反应的出现是否和疫苗接种有因果
21、关系。相较于第一剂接种,第二剂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更高。65 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与 18-64 岁年龄层类似,局部不良反应中疼痛的出现 频率较高。 系统性反应中,头疼和疲惫的发生频率较高。第二剂接种后,发热、发冷、肌肉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出现概率较第一剂接种后数据上升较为明显。2 款 mRNA 疫苗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不良反应数据方面接近,局部反应中疼痛最为普遍,在主要人群中第 一剂次和第二剂次平均出现概率为 82.4%、85.0%(对应安慰剂组 16.3%、15.6%)。 系统性不良反应中疲惫与头痛出现比例较高,在 18 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第二剂次后,疲惫与头痛的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疫苗 技术 专题 分析 报告 mRNA 开启 行业 时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