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高性能、高壁垒_创造黑金时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碳纤维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高性能、高壁垒_创造黑金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高性能、高壁垒_创造黑金时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碳纤维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高性能、高壁垒_创造黑金时代1 材料特征:高性能但也高壁垒碳纤维是无机纤维材料的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 是由增强纤维材料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根 据增强纤维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有机纤维和无机纤维两大类,无机纤维包括玻璃纤维、 碳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有机纤维包括芳纶、尼龙纤维、聚烯烃纤维等。碳纤 维(carbon fiber,简称 CF)是一种含碳量在 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的无机高分 子纤维,与各种基体经过复合工艺后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可以应用在航空、
2、 军事工业、风力发电叶片、汽车构件、体育休闲产品等其他工业和民用领域。碳纤维材 料具备高性能、高壁垒两个显著特点,有“黑黄金”之称。碳纤维按原料分类。碳纤维主要分为 PAN(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粘胶 基碳纤维等。PAN 基碳纤维因制备工艺较简单,制成的产品性能更优,是目前碳纤维市 场主流产品,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 90%。故目前碳纤维一般指 PAN 基碳纤维。碳纤维按强度和模量分类。碳纤维主要的力学性能指标有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为通 用型碳纤维、高强碳纤维、高模碳纤维、超高强碳纤维、超高模碳纤维。实际使用中, 因东丽公司在行业领域的龙头地位,其产品编号被作为行业标准,如 T3
3、00、T800、M55 等分别对应不同性能的碳纤维,高强型为 T 序列,高模型为 M 序列。碳纤维按纤维数量分为小丝束、大丝束。单根碳纤维无法应用,实际使用的碳纤维是由 一定数量的碳纤维丝集束而成,1K 就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 1000 根丝,通常把小于 24K 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碳纤维,小丝束碳纤维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导弹、火箭、卫 星等)、航空航天及体育休闲领域,因此又被称为“宇航级”碳纤维,价格比大丝束碳纤维 更加昂贵。通常把 48K 以上的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风电叶 片、医药卫生、纺织、机电等工业领域,因此被称为“工业级”碳纤维。大丝束相对小丝束,下游应用更加大众化
4、。2020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中,大丝束销 量占比约 45%,小丝束销量占比约 55%,大丝束销量占比呈现提升趋势。大丝束相对于小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但制备成本亦较低。从全球市场平均售价来看,风电领域 均价约 9 万元/吨,主要以国内外 T300 级 24K、48K、50K 等产品为主。高性能:轻质高强,极佳的轻量化材料质量轻,强度大,模量高,碳纤维性能极佳且难以被追赶。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 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 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 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
5、难以替代的优良性能。从物理性能上看,碳纤维密度小,质量轻,比强度高。一是密度小,碳纤维的密度为 1.52g/cm,相当于钢密度的 1/4,铝合金密度的 1/2,而其比强度比钢大 16 倍,比 铝合金大 12 倍。二是强度高,碳纤维拉伸强度可达 30004000MPa ,弹性比钢大 45 倍,比铝大 67 倍。三是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耐骤冷和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四是导电性,25时高 模量纤维为 775/cm,高强度纤维为 1500/cm。五是耐高温和耐低温性好,碳纤 维可在 2000下使用,在 3000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
6、 -180低温下, 钢铁变得比玻璃脆,而碳纤维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但碳纤维的耐冲击性较差,容易 损伤。(碳纤维复合材料抗拉不抗穿刺,生活中避免让碳纤维产品碰到锋利的小石子或 尖锐物体,以防止发生破裂现象。)从化学性能上看,碳纤维具有耐酸、耐油、抗辐射等性能。碳纤维对酸呈惰性,能耐浓 盐酸、磷酸、硫酸、苯、丙酮等介质侵蚀。将碳纤维放在浓度为 50% 的盐酸、硫酸、 磷酸中,200 天后其弹性模量、强度和直径基本没有变化;在 50% 浓度的硝酸中只是 稍有膨胀,其耐腐蚀性能超过黄金和铂金。但是,碳纤维在强酸作用下会发生氧化,与 金属复合时会发生金属碳化、渗碳及电化学腐蚀现象,因此在使用前须进行表
7、面处理。碳纤维是极佳的轻量化材料。碳纤维优越的比模量和比强度,使其成为极佳的轻量化材 料。在汽车应用上,相较于高强钢,碳纤维可以实现 60%的减重,因此在一众需要结构 轻量化的领域,如体育、航天等,都能看到碳纤维的身影。高壁垒:技术壁垒高,龙头企业护城河深碳纤维生产流程复杂,对设备和技术要求极高。制备过程涉及众多控制点,每个控制点 都有相应的参数,积累这些参数往往需要几年的周期,而只有每个参数都达到最优,所 生产的产品性能才能达到最好。以预氧化环节为例,该环节需对温度的精度、范围进行 准确控制,否则将显著影响碳纤维产品的拉伸强度,甚至造成断丝现象。资金壁垒高。碳纤维产线的投资门槛较高,从企业公
8、告的产能计划来看,万吨投资额普 遍在 20 亿元甚至以上,若是高性能碳纤维产线,则万吨投资额在 100 亿以上,高资金 壁垒使得大量企业较难进入到这一行业。此外前期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时,不仅产线投资 额高且投资回报率低,近几年由于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投资回报迎来改善。即使这样, 以行业龙头中复神鹰为例,2020 年碳纤维吨净利约 2.3 万元,投资回报期约 10 年左右。技术壁垒突破期长,龙头企业护城河深。碳纤维行业技术壁垒非常高,体现在三个方面: 配方壁垒、工艺壁垒和工程壁垒,三者难度依次增加。尽管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和挖角技 术人员等方式获取配方,但仍需要时间去吸收和消化,配方壁垒突破时间为 1-
9、2 年;想 要突破工艺壁垒,还要在拥有配方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精力去磨合和调整,通常需要 3-5 年;工程体系要求各生产工艺之间协调配合,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本去设计、改造、调 整装备和训练人员,壁垒突破时间 5 年以上。因此,碳纤维三大技术壁垒的突破期合计 超过 10 年,已经掌握成熟技术的企业先发优势极大,护城河深厚。产业链附加值高达 200 倍。由于碳纤维制备难度高,工艺复杂,因此其产品越往下游附 加值越高,尤其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端碳纤维复材,因下游客户对其可靠性、稳 定性要求十分严苛,产品价格也较普通碳纤维呈几何倍数增长。据江苏恒神公开转让说 明书(2015 年)统计,同一品种原丝、碳
10、纤维、预浸料、民用复材、汽车复材和航空 复材每公斤价格分别约 40 元、180 元、600 元、不到 1000 元、3000 元和 8000 元, 每经一级深加工产品价格都将实现飞跃,航空复材价格较原丝更是翻了 200 倍。碳纤维的价格远远超过其他替代材料。按每千克均价来看,普通型号碳纤维的均价约在 160 元/kg,是铝、镁等合金的 6-7 倍,是玻璃纤维的 8 倍。而即使考虑到碳纤维用量的 因素,这一巨大的价格差异也仍然无法被抹平。根据宝马公司对汽车单位减重成本的测 算,使用碳纤维的单位减重成本约在 32/kg,仍然是铝的 7 倍。2 行业质变:加速进行时中国大陆碳纤维主要依赖进口,有效产
11、能不足。在海外龙头技术封锁和价格战等多方面 打压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我国的碳纤维几乎与日本同时起步,1962 年,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开始采 用 PAN 原料研制碳纤维,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和组织,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 展,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家将其视为战略物资,实施技术禁运,这也导致我国碳纤维的 研发止步不前。2)起步阶段:1975 年,原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军开始主持碳纤维研 发工作,先后组织了二十多名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组成原丝、碳化等五个专业组。但由 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进展速度缓慢。
12、 在此之后的 80 年代中期,我国也陆续尝试走引进开发之路,但均以失败告终。3)发展 阶段:2000 年,两院院士师昌绪提出要大力发展碳纤维产业,这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至此我国开始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碳纤维领域的自主创新,在 863、973 计划中也将碳纤 维作为重点研发项目。2005 年国内碳纤维行业企业仅有 10 家,合计产能仅占全球产 能的 1%。2008 年,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开始进入碳纤维行业,但大部分企业在核 心关键技术上还无任何突破,无论是生产线的运行还是产品质量,都极不稳定。碳纤维战略地位极高。高性能碳纤维可用于制造导弹、战机等国防重器,长期以来一直 在美国对华的禁运清单中,与
13、原子能、半导体核心技术等同列。西方国家在上世纪 60 年 代就开始对华实施碳纤维材料的技术禁运,按照“巴统”和之后瓦森纳协定,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的碳纤维材料禁运。日、美等碳纤维主要申请国甚至对未 经许可范围内而企图购买和贩卖碳纤维的个人实施抓捕,足见封锁之彻底。除了碳纤维 原丝禁运之外,其制备技术及装备一直被国外发达国家垄断和封锁。政策高度重视碳纤维的发展。自 1962 年吉林石化开始 PAN 基碳纤维研究的数十年间, 碳纤维一直受益于政策的高度重视,先后由张爱萍将军和师昌绪院士主导过两次研发大 潮。在 863、973 计划中也将碳纤维作为重点研发项目。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开始
14、,国 外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的碳纤维供应,碳纤维的国产化工作愈加迫在眉睫。在政策加码下,国内企业高度重视研发,专利申请量不断上升。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 我国碳纤维技术迈入世界领先水平,技术突破之后,需求同步爆发,于是行业迎来质变。技术突破:大小丝束技术路径不同,壁垒亦有不同小丝束和大丝束碳纤维先后实现技术突破,二者技术路线存在差异,大丝束由于性价比 优势,更易在大规模工业领域迎来放量。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发展路径主要是两类: 一是小丝束,更为迫切,三大龙头已然崛起。小丝束碳纤维因用于军工领域等, 故更为迫切,在重点投入和需求支撑下,小丝束碳纤维企业更早实现。以干喷湿法为例,最早是中复神鹰在 2013
15、 年率先突破千吨级碳纤维原丝干喷湿纺制造 技术并于 2015 年实现稳定运行,随后光威复材、中简科技、恒神股份等企业陆续实现 了干喷湿法的纺丝工艺。同时企业进行更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制,以 T1000 级为例,中简 科技 2015 年采用湿法纺丝技术研制成功 T1000 级碳纤维,光威复材 2018 年 QZ6026 (T1000 级)碳纤维在工程化生产线上实现连续生产成功,中复神鹰 2019 年百吨级超 高强度 QZ6026(T1000G 级)碳纤维生产线实现连续运行。二是大丝束,利用腈纶工艺是发展趋势,吉林碳谷率先实现突破。近几年我国大丝束碳 纤维技术实现突破:1)吉林碳谷在原奇峰化纤 20
16、年腈纶制备基础上进行研发,2008 年设立就取得了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专有技术,于 2013-2015 年间逐步实现了 小丝束产品的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的技术更新与优化,2017-2019 年突破 24K、 25K、48K 等大丝束产品稳定产业化生产技术,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 的垄断情况;2)上海石化曾是国内最大的腈纶生产企业,2018 年官方称突破 48K 大丝 束碳纤维,2021 年开始建设 2.4 万吨大丝束原丝、1.2 万吨 48K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制备难点:大丝束和小丝束存在差异。大丝束碳纤维性能不如小丝束,但在相同的生产 条件下能够提高碳纤维单线
17、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大丝束 碳纤维由于高通量,在原丝、聚合、预氧化、碳化等多个系统环节,存在很多复杂的技 术与工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一致性,纤维数量更多,保持每根纤维的一致性更 难;二是毛丝问题,纤维数量越多则毛丝会越多,需要把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碳化,碳化环节毛丝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纤维分子结构中的某些键断 裂等现象发生。从日本东丽发展路径来看,东丽在小丝束上不断突破高强高模,但是不 具有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而是通过并购美国 Zoltek 取得大丝束碳纤维产能。大丝束的技术路线:从腈纶工艺向下游延伸是海外趋势。腈纶工艺基础是发展大丝束碳
18、纤维潜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海外大丝束碳纤维的原丝制备技术是源于腈纶工业的。世界 腈纶技术路线相对集中的是以 DMAC 为溶剂和以 NaSCN 为溶剂的二步法湿法纺丝生 产,前者是有机溶剂,后者是无机溶剂。目前在大丝束碳纤维领域,已经或有望突破原 纱技术的企业均有腈纶工艺基础,且掌握了溶剂的生产,包括吉林碳谷、上海石化等。需求旺盛:风光氢等领域需求爆发,中国引领全球中国碳纤维需求量快速增长,增速领先全球。2015 年国内碳纤维需求量仅为 1.7 万吨, 仅五年就增长逾 3 倍,2020 年达到了 4.9 万吨,国内碳纤维需求实现连续 3 年超过 30% 的增长,远超过全球市场增速。伴随下游应用领域
19、的扩大和发展,中国或将成为全球主 要碳纤维消费国,碳纤维需求有大幅增长的空间。碳纤维在新能源领域(风、光、氢)的需求迎来快速增长。体育需求占据着我国下游应 用的 30%,需求量保持稳步增长;航空航天虽然用量不高,但单价远超出其他领域,未 来随着军工开支有望稳步增长。近年来碳纤维因其良好的性能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光 伏硅晶热场材料(碳碳复材)、缠绕复合材料储氢气瓶等,显著受益于新能源行业增长。新能源的强劲助推1. 风电:需求崛起的突破口在风电发展的 100 多年时间内,叶片材料先后出现了木材、布、铝合金等。但在发展过 程中,具有高比强度、可设计性强的复合材料成为商业级叶片的主体制造材料,而风电
20、领域也成为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风电机叶片是一个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 构,一般由叶片大梁、腹板、外蒙皮组成,复合材料在整个风电叶片中的重量一般占到 90 %以上。复合材料叶片最初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直到今天这 仍是大部分叶片采用的材料。但随着风机功率的增加,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大,自身重量 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具备高强高模、低密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崭露头角。碳纤维叶片在结构材料中主要用于主梁或分段叶片连接区域,承担主要载荷,用量大。 2020年全球风电碳纤维用量约为3万吨,其中至少90%以拉挤板形式应用于叶片主梁; 国外最早将拉挤碳板应用于叶片,迄今已有十多年批
21、量应用经验;国内部分厂商已在新 叶型上完成拉挤碳板试制或小批应用,业内拉挤碳板新叶型研发加快。2021 年是拉挤 碳板新叶型研发与储备期,预计 2022 年拉挤碳板市场需求暴增。采用碳纤维可以帮助叶片减重,但是在当前碳纤维与玻纤的价格差距下,也会增加成本。 以美国 Sandia 国家实验室研制的 SNL 100-00 风电叶片为例,若将主梁的玻纤更换为 碳纤维,则可以使得叶片总重下降 35%,但也使得材料成本提升 37%。更换后,最终 碳纤维占叶片重量的 13.6%,占叶片材料成本的 53.1%。碳纤维渗透率提升为近年核心增长逻辑。随着我国风电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风电也一 跃成长为当前碳纤维下
22、游领域应用规模中最大的部分,2020年国内需求量约为 2万吨, 相较 2016 年的 0.3 万吨大幅增加,2020 年占碳纤维需求的比例达到 40%。2016-2019 年风电装机量相对平稳,碳纤维需求仍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渗透率持续提升,这背后 是风电机组大型化对风电叶片提出了更高要求。风机大容量、大叶片已成为趋势。大功率风电机组的扫风面积提升显著,能有效提高风 能利用率。因此,风机的单机额定功率的提高,能降低风机的单位发电成本。2018 年我 国新增装机平均功率 2.2MW,较 2007 年的 1.06MW 提升了 108%,大型化趋势明显。 据调查数据显示,风机叶片的长度与风机的功率成
23、正比关系。在相同风速下,更长的叶 片有着更大的扫风面积,捕风能力的提升为风机大功率的运行提供保障。2000 年前后, 以 32-47.9 米的为主导;2005 年前后,以 48-59.9 米的为主导;而 2010 年后,60-90 米的成为了主导。玻纤材料逐渐难以满足大叶片的需求,碳纤维有望加速渗透。传统的叶片制造材料主要 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而当叶片长度超过一定值后,全玻璃钢叶片重量较大,性能上也 有较多不足,或会出现共振问题、扭转问题等。玻璃纤维已经无法满足风电叶片大型化、 轻量化的要求。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 其突破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极限,而
24、且可以保证风电叶片在增加长度的同时,重 量大大降低。在当前风机持续大型化的趋势下,碳纤维渗透率将持续提升。装机增长与渗透提升共振,碳纤维迎来需求崛起的突破口。风电北京宣言为风电发 展提出明确目标,国务院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未来装机总量增速可期。 同时,随着对低风速风区开发的重视度增强,以及对海风的持续开发,风电机组往大功 率发展的趋势加速,对叶片长度的要求更高,碳纤维的渗透率也将持续提升。据此测算, 2025 年风电碳纤维需求有望达到 8.5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 34%,对应市场空间 68 亿。2.光伏:受益于渗透率和需求量的双重拉升碳碳复材是极佳的热场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碳纤维 行业 深度 研究 报告 性能 壁垒 创造 黑金 时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